今日頭條「感光計劃」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展 以攝影助推公益新模式

當攝影遇見公益,照片成為了傳播人性溫暖的火種。近日,今日頭條主辦的“當攝影遇到公益”攝影展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將“感光計劃“發佈兩個月以來徵集到的攝影公益作品向公眾展出,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呼籲全社會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獻出自己寶貴的愛心。

今日頭條“感光計劃”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展 以攝影助推公益新模式

2018年7月12日,今日頭條聯合中國攝影家協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發起 “感光計劃”公益項目。該計劃以攝影為橋樑——攝影師用攝影語言準確、真實地講述受助者的故事,今日頭條將公益圖片故事精確分發至目標受眾,喚起公眾的關注,引導有捐助意願的用戶進入民政部許可的募款平臺進行捐款捐助。

本次攝影展展出的就是“感光計劃”項目攝影師們的作品,包括解海龍、傅擁軍、林海音、任世琛、朱玲玉、秦斌共計六位攝影師。作為“感光計劃“招募的首批公益攝影師,他們當中既有已經蜚聲業界的大前輩,也有初出茅廬的新人。六位攝影師用手中的相機真實記錄下這些受助者們的困境和掙扎,觸動了無數人。

今日頭條“感光計劃”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展 以攝影助推公益新模式

攝影家解海龍向觀展者講述他的拍攝經歷

在來來往往的觀展者裡,一個頭發花白的外國老先生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在每一組照片前都駐足良久,不時傾身向前。看到即將失去眼睛的妞妞的故事時,他還拿出隨身攜帶的摺疊放大鏡,仔細研讀了照片裡的細節。他用了足足20分鐘看完6組照片。本以為他精通漢語,交流後才知道他並不懂中文。聊起觀展感受,約翰•B•特納(John B Turner)這名來自新西蘭的著名攝影策展人不吝溢美之詞:“我不需要知道圖片說明寫了什麼,也不必瞭解故事的細節,這些照片告訴了我一切。照片中的人正在遭受的磨難,他們的悲傷和無助,我都感受到了。這個展廳裡,很多其他照片在揮著手,拼命大喊著‘看我看我’。這些照片安安靜靜,卻有巨大的力量。”

今日頭條“感光計劃”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展 以攝影助推公益新模式

著名策展人約翰•B•特納與現場觀眾交流觀展感受

作為“感光計劃”公益項目啟動兩個月來的一次影像總結,“當公益遇見攝影”力求用最樸實的方式,拉近受助者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一位現場觀眾表示,“當公益遇見攝影”的照片質樸平實,跟一些概念先鋒、視覺語言華麗的展覽相比,甚至顯得有些笨拙。“在這些作品裡,你很難看到攝影師們的自我表達,卻能切實感受到每個被攝者深陷病痛和貧困中的無助和痛苦。這些專業攝影記者們,選擇了用最通俗的影像語言,去實現最大化的傳播。”

讓捐助行為發生在攝影展覽現場,是“當公益遇見攝影”的一大創新模式。據瞭解,本次攝影展上展出的作品,系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919大病救助工程發起的公益項目。觀眾於現場掃描二維碼便可查看項目詳情,並通過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輕鬆公益”,為攝影作品中的主人公進行捐贈。來自福建的林亦清是展覽現場第一個掃碼捐款的人。看完傅擁軍拍攝的琳琳的故事,他掏出手機,掃了展板下方的二維碼,給為一位遇到車禍受傷的女孩進行了捐贈。他說:“我也有至親生過病,現場的攝影作品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她父母的悲痛心情,以及他們一家亟需幫助的現狀。”

今日頭條“感光計劃”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展 以攝影助推公益新模式

展覽現場觀展的觀眾

將創新公益捐助模式和傳統紀實攝影相結合,是“感光計劃”一以貫之的理念。“在信息快速傳遞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公益模式日漸難以滿足愛心人士和受助者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種便捷有效的創新公益模式。” 今日頭條相關負責人表示, “感光計劃”充分發揮了今日頭條強大的內容分發能力,以及字節跳動AI Lab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個性化推薦算法系統,讓公益圖片故事得到更廣泛、更精準的傳播,讓受助者的情況更快、更準地觸達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縮短受助人與救助機構之間的信息鏈條。“感光計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感光計劃”將啟動千萬元量級扶持計劃,在全國扶持100名紀實攝影師投身公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