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欽州港從傳統小漁村向國際大港口邁進

中国钦州港从传统小渔村向国际大港口迈进

正在作業的廣西欽州港(1月1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新華社南寧9月27日電(記者董振國 朱麗莉)滿載貨物的班列從中國西部駛來,貨物運至廣西北部灣後經海運“向南”駛向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同一通道上,來自東南亞商品源源不斷“北上”進入中國市場。這是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常態化運營1年間的日常寫照,見證了中國欽州港日益繁忙的國際貿易。

翻開中國地圖,西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一眼可見——北部灣。有海無港,曾是歷史年表裡欽州的模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位於北部灣的欽州港從無到有,從傳統小漁村向國際大港口邁進。

作為欽州港建設發展的親歷者,原欽州港開發建設指揮部規劃小組負責人蘇成林回憶道,建港之前欽州當地財力較為有限,海邊基礎設施較差,村莊不通水不通電,也沒有像樣的道路。對於是否有必要在欽州建港,建立多少噸級的碼頭,各方爭論很大。

“相當一部分人不贊成。”蘇成林說,港口腹地主要是廣西、雲南、貴州等西部地區,當時經濟普遍困難,因而很多人認為集中發展好周邊的北海港、防城港即可。

上世紀90年代初,通過一系列科學論證,中央和自治區對欽州建港給予資金、人才等支持,欽州當地貸款購買設備並組建施工隊,幹部群眾紛紛捐款捐物,於1992年8月1日鳴響開港第一炮。

經過14個月的建設,欽州當地在荒蕪的海灘邊建起了兩個萬噸級碼頭泊位。隨著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6年和2010年相繼獲批自治區級和國家級開發區。

地處中國—東盟國際大通道和西南地區出海的最前沿,欽州港自建成起便受到國內外商業巨頭的關注。

“不少國家的企業派人來考察港口,並傳達了合作意向,包括泰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蘇成林說,欽州港方面也赴東南亞港口考察,對外宣傳招商,並在全國率先規劃建設“業主碼頭”。

當時,中國上海港、廣州港等集裝箱業務發達,西南地區貨物大部分“向東”出海。欽州港定位為石油、糧油等集裝箱工業港,並發展臨港工業。石化、造紙、裝備製造等大型企業紛紛進駐,中國石油千萬噸級煉油項目在此落戶,印尼金光集團也選擇來欽州港建廠。

2008年欽州保稅港區獲批,成為中國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稅港區,也是中國距東盟最近的保稅港區。

近年來,廣西北部灣地區的港口集裝箱業務逐漸歸集到欽州港,欽州港日益成為國際集裝箱幹線港。欽州保稅港區副主任王文遠介紹,欽州港曾經因集裝箱業務劇增,港口服務一度難以滿足需求,後來經過信息化技術改造,通關便利化極大提升了效率。

建港至今,國內外大型企業不斷入駐,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欽州保稅港區及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等功能區日益完善,讓欽州港加速向國際大港口的行列邁進。

去年3月以來,重慶、廣西、貴州、甘肅等中國西部地區和新加坡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框架下積極推動“南向通道”建設。“北部灣港-印度/中東”遠洋直航航線開通,“北部灣-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線啟動……作為南向通道的重要節點,欽州港不斷加密國際貿易航線,物流服務日益完善。

南向通道的建設,極大地助推欽州港的發展。數據顯示,北部灣港貨物吞吐量實現快速增長,2017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28萬標箱,今年1-7月完成貨物吞吐量9954萬噸,同比增長14.76%,其中集裝箱完成158萬標箱。

隨著對外開放發展,欽州港的建設節節推進。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蘇英權介紹,目前已建成30萬噸級碼頭及航道、8個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30多個萬噸級以上泊位,港口吞吐能力達到1.2億噸。

如今,欽州港與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建立貿易往來,形成國際集裝箱、煤炭、糧油、化工、汽車等物流體系,中國內陸腹地以此為樞紐走向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的海上大通道初步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