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海底124年!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被发现

吾辈当自强,国耻不可忘!

提到近代史,这是一部国人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积贫积弱,任人欺辱。

在近代史上,深刻影响着我国历史走向的甲午中日战争,已经过去124年。长久以来,大连庄河海域的一艘沉船被认为是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但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予以证实。今年7月到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部门,针对这艘沉船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水下调查。今天(2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证实这艘沉船就是124年前中弹沉没的“经远舰”。

沉睡海底124年!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被发现

在工作平台下方12米深处的海底,大量淤积的泥沙将战舰紧紧包裹,仅能看见裸露在海床表面的部分铁甲片,船体呈倒扣形态。考古队通过比对史料中经远舰的结构图,力图找到能够确认战舰身份的铁证。

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领队 周春水:不管是中山舰,还是辽宁舰,它那个舰名,一般都是位于船舷,而且位于船舷上面,如果它是倒扣的话,正好舰名是在最下面,而且还最容易保存。

“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两舰的管带(舰长)。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其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

甲午海战遗迹是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重点之一。本次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的准确位置。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

沉睡海底124年!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被发现

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遗址中还发现一块木牌,清晰书有“經遠”二字。舰体前端保存了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舰体构件。水下考古清理出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结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载工具。此外,遗址中还还发现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爆发前紧急添置的武器装备。

关于经远舰——黄海战区沉没 200多将士殉国

1894年9月17号爆发的中日甲午大海战,整整激战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的经远舰在海战中中弹沉没,包括管带林永升在内的200多名将士阵亡,仅16人生还。这艘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船厂建造,全长82.4米,宽11.99米,装甲最厚的部分达到了24厘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