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贵阳是一座“移来的”城市,是一个不排外的城市。

据《贵阳城市发展史》记载,明代的“屯民”和清代的“客民”,是使贵阳成为一个“移民城市”的主要原因。如今,都说着地道贵阳话的本地人,其祖籍多在外省。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融汇在贵阳这个小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和而不同、川流不息”的城市文化特点。

在接下来的几期里,我们将不定时地推荐《博文贵阳(下函)》系列丛书。给身在远方的你带来一个了解贵阳的窗口,同时也为身在贵阳的你带来一个不同视觉不同层面的家乡。该套丛书的构想别具机杼,博文之外同时摘录评论,使原文意趣平添,亦更能体现博客互动互补的特点。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博文贵阳·贵阳小吃》(和国正著) 封面


在《博文贵阳·贵阳小吃》(和国正著)这本贵阳小吃大全的书里,收罗的贵阳传统小吃,肠旺面、雷家豆腐圆子、碗耳糕、豆沙窝、吴家汤圆、酸汤鱼、香酥鸭……无一不是让人平时熟视无睹,但离开后又会拼命想起的那些小吃们。

那是贵阳人舌根上的故乡,是人之初的味蕾早已被打上的烙印。

一个被小吃的城池构筑起来的记忆中的小城,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贵阳人,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打开这本书,看一个“老贵阳”告诉你那些我们都不知道的,一些市井味十足的老贵阳的掌故,一些生活的滋味。


【内文节选】

云岩区是贵阳市最繁华的老城区,餐饮业历来发达。贵阳久负盛名的合群路、陕西路小吃夜市“一条街”,都在云岩区。老贵阳人、在贵阳品尝过小吃的外地人都清楚:云岩区的小吃称得上“琳琅满目”,美味百出。现仅就记忆所及,简叙一斑。

[一]肠旺面

肠旺面虽然是一道小吃,制作却极尽讲究,反映出黔人追求鲜、香、辣、爽(老贵阳话叫梭斗)的饮食口味。肠旺面的面、臊子、佐料制作都有严格的要求,现且按旧时的了解试作叙述。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贵阳肠旺面


肠旺面的佐料分别是脆臊、肠片、旺片(广东人叫猪红,贵阳人叫旺子。新鲜猪血加盐水调和,凝结如冻,称旺子)、脬臊(有人写作泡臊,窃以为不确。贵阳话,脬是肿胀的意思。比如炸糍粑炸胀了,贵阳人习惯说“炸脬了”)。

旺片制作:取大坨血旺改刀,切成骨牌大小的薄片,厚五毫米左右。大锅烧水至滚开,漏瓢舀切好的旺片入锅汆一下即舀出,用清水漂起待用。旺片不可久煮,否则就木了,失去旺子嫩滑的口感。

脬臊制作:取新鲜白铁豆腐切成拇指头大小的颗粒,下油锅旺火炸至金黄,捞出入瓦罐,用肉汤加适量盐、香料煨至软即成脬臊。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肠旺面的佐料分别是脆臊、肠片、旺片、脬臊


肠旺面做出来能否达到鲜香爽口,除了臊子要讲究,炙红油、吊汤也至为关键。贵阳人吃面,讲究汤宽油红,辣而不猛(猛辣是非常辣,四川话叫飞辣,辣得人跳起来),清香而味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炙红油、吊汤必须讲究。

炙红油:辣椒用温热水淘洗干净,滤水,入擂钵舂成糍粑辣椒(贵阳独有的辣椒制法),入油锅熬炙。油,全是用猪油。行话称“三合一”油,即炼炙好的猪板油、肠子油、臊子油。用“三合一”油主要取其油香味足。红油炙到辣椒水气快干时,加入和水捏蓉的腐乳(贵阳人叫霉豆腐)汁同炙,获得独特的香味。炙红油中火即可,翻搅要勤,不能起辣椒锅巴,串煳味。炙到辣椒水气收干,香味扑鼻,油色鲜亮如红宝石,起锅离火,篦取红油。头道红油篦干,注水入锅,上灶复煮,逼出辣椒脚子中含的红油,再篦取,即完成炙取红油。

高汤熬制:行话叫吊汤。多选用猪腿骨(贵阳话叫筒子骨)、龙骨(猪脊骨)。骨头入汤锅前,先用开水汆一道,除去血水。再加整只的肥母鸡一同入大汤锅熬炖。水一次加到位,佐以老姜、葱白、料酒。旺火烧开,打去浮沫,改用小火熬四小时即可。汤不加盐,清汤白味。第二天煮面用汤时再舀进汤锅烧开,加黄豆芽,盐适量,具独特汤味。

附记一:

肠旺面店一般配有小菜、茶水,随客人自取。小菜多用凉拌萝卜丝、萝卜颗。肠旺面油重,这样的小配菜,是解油腻的妙品。现在基本上是用泡莲花白、泡萝卜片取代。茶水是苦丁茶。肠旺面油红火重,餐后喝杯苦丁茶清火,配合恰到好处。桌上备有酱油、醋、盐,口味重的客人可按自己需要取用。面馆备酱油、醋的小壶有规矩:高醋、矮酱油,贵阳人都清楚。

附记二:

肠旺面取名,表面看是按面臊的型制命名。其实,更有一层谐音含义:长旺、常旺,传达出店家对生意兴旺的期盼。

附记三:

旧时面馆跑堂要会唱堂(行话,其实就是向灶上喊话),薪水才高。贵阳人说话,喜欢展言子,表现语言诙谐,有幽默感,以此招徕顾客。有本事的堂倌尤精于此道。

面,不说面,说“对河二”,省“面”字。粉,不说粉,说“涂脂抹”,省“粉”字。客人要一碗面,不吃葱,辣味重一点。跑堂的会向灶上这样喊话:“对河二,一碗,免青,红重。”面条少一点,喊:“减条。”旺子煮久一点,喊:“老旺。”不要辣味,喊:“免红。”客人要求面煮硬一点,喊:“打脆。”要求面煮一点,喊:“老掸”。掸,贵阳话是在开水里煮的意思。贵阳人做凉面旧时习惯说“掸凉面”。撩酸菜习惯说“掸酸菜”。掸字,贵阳话的读音( 拼音dan 第二声)。“老掸”,就是告诉灶上煮久一点。不吃绿豆芽,喊:“不要啰唆。”

遇到熟客、老友,还喜欢稍作颠兑:

“胖子张大哥牛头马一海碗,两大坨(双面)加臊,红重、宽汤、嫩旺。”一听就知道是一位吃货。

“李二孃涂脂抹一碗,加臊、免旺、免红、不要啰唆。”一听就了解这位老客人口味独特、古怪。


[二]丝娃娃

丝娃娃是贵阳独有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历史也很久远。顾名思义:就是将蔬菜切成细丝,用极薄的面皮包裹成襁褓状,淋上酸辣汤而食。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贵阳丝娃娃

丝娃娃的制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有三个步骤:切蔬菜丝,烫面皮,调酸辣汤。分别简介如下。

一、蔬菜选用新鲜绿豆芽、黄瓜、胡萝卜、海带、泡萝卜、折耳根、凉面、干炒黄豆等。蔬菜洗净,切细丝。绿豆芽开水汆熟,用冷水漂凉滤水。海带煮熟切丝,改刀切一寸半长丝。折耳根折成寸段。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丝娃娃配料


二、烫面皮。烫制面皮控制锅的温度是关键, 温度控制在一百五十度左右,低温烫熟的面皮才有韧性。这里用“烫面皮”而不用“烙面皮”,就是强调制作方式的特殊,烙的温度相对比较高,做不出丝娃娃的面皮。面粉一斤,用清水调揉到合适的程度,用贵阳话形容:倒干不稀的,就可以了。饼铛烧热,抓住面团在锅里杵一下,轻轻揉揉,在锅上留下薄薄的一层圆面皮(厚度差不多一毫米),直径十厘米左右,就可以拿起面团。锅里的面皮烫十秒左右,边上翘起,即可揭起面皮。这样,一张包丝娃娃的面皮就烫成功了。这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做熟了一分钟就可以烫四五张。

三、酸辣汤调制:酸辣汤用姜、蒜切蓉,冷开水浸泡做成姜蒜水作底汤。加适量盐、酱油、醋、葱花、芫荽小段、煳辣椒面、胡椒粉调制。喜欢吃麻辣味,也可加适量花椒面。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左图:灌汤丝娃娃 / 右图:丝娃娃汤料


上述材料备齐,就可以包丝娃娃了。包丝娃娃不要心狠,蔬菜丝要放得适量,根据自己的爱好,每样蔬菜丝搛几根放到面皮上,上大下小包成喇叭形小襁褓,底边折转捏住。放入四五颗炒黄豆,舀一瓢酸辣汤灌进喇叭口,立即送进嘴里。慢慢咀嚼,能够品味到不同蔬菜丝新鲜的滋味。

附记一:

在记述贵阳小吃所用调味料时,没有写上味精、鸡精,并不是文字上的疏忽。主要是强调这些小吃的本味,原始的味道。客观而言,现在几乎所有做饮食的店家都离不开味精、鸡精调味,不用味精、鸡精的饮食店反而非常少。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豆腐圆子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豆沙窝


贵阳小吃,不得不吃

清炖牛肉粉


贵阳小吃种类之多,分门别类,这里不再一一阐述。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将为大家持续奉献更好玩、好看、好吃的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