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興: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李洪兴: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李洪兴: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如何?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如何進一步提高公眾科學素養?近日,在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中國科協發佈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達到了8.47%。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

所謂科學素養,指的是具備基本的科學知識、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掌握科學思維和科學思想,以及運用科學技術處理社會事務、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按照國際標準,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個數字非常重要。可以說,8.47%,反映了我國公民對科學的理解、對科學技術的態度等內容的整體狀況。相較於2010年的3.27%、2015年的6.20%,這個數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經過近些年的努力,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更高了。

不斷縮小國家間的差距,不斷縮小城鄉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差距,力求到2020年實現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還任重而道遠。對中國而言,實現創新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既需要一批有建樹的科學家,更應該讓越來越多的人具備科學素養,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面臨這樣那樣的“科學尷尬”。比如,微信朋友圈中常常出現“喝白酒能抗癌”“地震雲可以預報地震”“閃電不會兩次擊中同一個地方”等不科學言論,相信並轉發者不在少數。須知,信息爆炸式增長並不代表科學素養會提高,相反,人們在信息海洋中披沙揀金、澄清謬誤的成本在增加。此外,科學知識的通俗化傳播不夠,科學家、科普工作者與公眾溝通不在同一頻道上,輸入與輸出存在“中梗阻”。這些情況的存在,提醒著未來做好科學普及與傳播工作,進而提升公眾科學素養,需要建立一套以人民為中心,政府推動、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科學普及一直在路上。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越是一日千里,就越要緊跟前沿、趕上時代,作為研究者的科學家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為了滿足人們對科學知識的需求,被稱為“科普事業孺子牛”的王巨榛在基層社區宣講科學知識,一干就是30多年;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80後博士生導師徐穎,用生活中的例子、普通人能聽得懂的話來講北斗導航系統,既讓科學“不再神秘,同時又對科學保有一種最基本、最客觀的尊重”;北大張宇識,自創“理工哏”相聲形式,用脫口秀的方式傳播科學常識、辨識科學謬誤……這樣的嘗試很多樣,但這樣的創新也還需追趕人們對科普工作的期待。因為,科學素養的提升,影響著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也影響著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創新水平。

對孩子們來說,科學是人間最美妙的遊戲,不僅帶來快樂,而且使他們有能力做許許多多對人類有益的事。年少時,很多人把當科學家作為理想;長大後,人們因科學而豐富知識、增長見識;再後來,有些人攀登上科學的高峰,拓展了人類認識世界的疆界。科技發展帶來的新挑戰需要我們共同應對,科技創新也必須紮根在公眾科學素質和能力不斷增強的沃土中。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人人都成為科學共同體的一分子,才能讓科學素養成為推動民族復興巨輪的強大能量。(李洪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