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瀉專治名方分享~四神丸

名方專治分享:

五更瀉又名雞鳴洩、腎洩。屬中醫病症,最早記載見《張氏醫通·大小府門》。該病症多見於由炎夏轉入秋涼時期,男性多於女性,多見於中老年人。五更瀉的病因中醫認為是由於脾腎陽虛所致。患者除應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適當食療亦可收到滿意效果。病久漸虛,脾病損腎,則見脾腎陽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未復,脾腎陽虛者,胃關不固,隱痛而作,腸鳴即瀉,又稱“五更洩”、“雞鳴洩”;瀉後腑氣通則安;腎虧則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腎陽虛衰,命門火衰,溫煦無力,小便清長,夜間尿頻;舌質淡,舌體胖有齒印,脈沉細無力,均為脾腎陽虛證。這類腹瀉往往積年累月,給病人帶來很大煩惱。


五更瀉專治名方分享~四神丸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五更瀉特效用藥~~四神丸!主要由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大棗組成。

四神丸:(因為有成藥故克數略了)。
五更瀉專治名方分享~四神丸

功效:溫腎曖脾,固腸止瀉。

【主治】五更瀉。症見黎明前洩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腹痛腰痠,肢冷乏力,舌淡者薄白,脈沉遲無力。

方解:五更瀉,又稱腎洩、雞鳴洩,為脾腎陽虛(以腎陽虛為主),封藏失職,腸失固澀所致。脾腎陽虛,陽虛生內寒。而五更正是陰氣極盛,陽氣萌發之際。此時,由於脾腎陽虛,以致陽氣當至而不至,結果是陰氣極盛而下行,故於五更之時出現洩瀉,正如《醫方集解》所言:“久瀉皆由命門火衰,不能專責脾胃”。腎陽虛衰,不能溫暖脾陽,脾運失常,故不思飲食,疲倦乏力;脾腎虛寒,故腹痛腰痠,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治宜溫腎暖脾,溼腸止瀉。方中重用補骨脂溫補命門之火以溫養脾土,為君藥。肉豆蔻溫脾暖胃,澀腸止瀉為臣藥;吳茱萸溫曖脾腎以散陰寒;五味子溫斂收澀,固腎益氣,澀精止瀉,共為佐藥。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養胃,共為佐使藥。諸藥相配,腎脾兼治,命門火旺則可暖脾,脾得健運,腸得固攝,則久瀉可止。本方澀腸止瀉之功可靠,故名為“四神”。《絳雪園古方選注》所言“四種之藥,治腎洩有神功也。”即是此意。


五更瀉專治名方分享~四神丸

臨床運用:

1.診治要點:五更洩瀉或久瀉,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2.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結核等屬於脾腎虛寒,火不生土者,可用本方治之。

3.若久瀉中氣下陷而見脫肛者,可加黃芪、升麻以益氣昇陽;若洞洩無度,完谷不化

腰痠肢冷者,可加肉桂、附子以溫補腎陽。

4、若瀉下水樣便,加罌粟殼、訶子、赤石脂;完谷不化加雞內金、訶子;腹脹腸鳴,矢氣多者,加木香、陳皮;便中帶血,加仙鶴草、地榆;亦可酌情加用成藥附子理中丸等。若形寒肢冷等腎陽虛症狀較明顯,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若久瀉不止,身體虛弱,中氣下陷,宜加黃芪、黨參、白朮、升麻等益氣、健脾、升提之藥;小腹疼痛較甚者,可加小茴香、木香以暖腎行氣止痛。

閱讀後記得點右上角的"關注"關注我哦!

與醫生為友,健康與你隨行!

我是關國章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