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心盡失卻不被唾棄,爲何滅亡時老百姓沒有幸災樂禍?

靜夜史


想讓大清的遺民們幸災樂禍,歡呼清朝終於滅亡了?如果大清滅亡時,中國還有這樣覺悟的老百姓,那中國就不會被人欺負的那麼慘,以至於幾千年來一直被國人看不起的倭國日本都起了想併吞中國的野心,還差一點實現了。

清朝統治實行的是愚民政策,他們一方面對外閉關鎖國 ,對內實行殘酷的“文字獄”,實行思想專制,二百多年後,到清朝滅亡時,留給中國的就是這樣的老百姓:
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為了看同胞被外國人砍頭,圍了裡三層外三層。

就是這樣一群身體健壯,精神麻木的國民。

再看看大家都熟悉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眼中的中國人吧:

“中國人吃飯時不坐在凳子上,而是蹲著吃——就像歐洲人在叢林裡解手時一樣——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得悄無聲息且一本正經。”
“就連中國的孩子們看起來都無精打采、呆頭呆腦。”
“如果其他種族被中國人取代,那就可惜了。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人來說,缺乏思想將是無法言說的淒涼之事。”
“即使那些像馬一樣辛勞工作的人,也不會讓人覺得他們意識到痛苦。一個像羊群一樣的特殊民族,更像是機器而非人類。”
“這裡的男女沒什麼差別。我就納悶,中國女性有何種魅力,讓這裡的男人失去免疫力,繁衍出這麼多後代。”

這是 在最近出版的愛因斯坦的一本私人日記裡,記錄的愛因斯坦眼中的中國人的形象。這些中國人已經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人了。

一個民族,希望在於他的國民,一個把國民治理成精神麻木,像動物一樣活著的毫無精神的國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復興的希望?清朝二百年的統治,差一點讓中華文化就此熔斷,亡國滅種,想起來就後怕。


煙花三月09


美國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曾經闡述過中國現代化國家的構建,沒記錯的話他說中國現代化國家的構建從清末民初開始,國共兩黨分別完成了對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現代化構建。至於國家為何物,國家不是天然存在的,國家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需要建立在全體公民都認同的基礎之上。這就是現代化國家的特點。

好了,話說回來,清朝時期中國是現代化國家嗎?答案當然是不是,清朝頂多是一個前現代化國家。而清朝之前是嗎?很可惜,清朝之前的各個王朝,連前現代化國家都不是。根據日本學者上田信《海與帝國》一書,對明朝的評價是古代帝國,因為明朝的政策完全出自君主的個人意志,會對國家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而清朝則是近世帝國

,因為清朝的政策總體穩定,並不完全以君主的個人意志為轉移,因此對老百姓影響較小,因此能促進國家的發展。這個近世帝國的評價,和這個前現代化國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實際上,中國古典時期各個君主專制王朝,其性質都是家天下,即全國為君主一家一姓之產業,全國都是一家一姓之奴僕,要不然過去的皇帝也不會被稱為君父,也就是全國都是皇帝作為家長的大家。按理說,這種統治方式老百姓應該會認同才是,其實不然。歷朝歷代,老百姓不過是皇帝的佃戶而已,他只需要定期繳納皇糧國稅罷了。所以,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澱,老百姓形成了一種農奴思想,那就是不管誰當皇帝,都需要老百姓繳納皇糧國稅,所以只要保證皇糧國稅按時繳納,官老爺不過來找麻煩,那就足夠了。指望佃戶能對地主有認同感,那純屬痴人說夢。

所以,每當改朝換代,老百姓看的都很平淡,他們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王朝和政權,繼續重複著千篇一律的日子,這並不是可以用得不得民心可以概括的。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老百姓給八國聯軍扶梯子,皇上總是需要人來交田賦,而且洋人還不抓壯丁出錢僱人,那為什麼不去呢?

當然,清朝的滅亡也不是民心盡失,得益於清朝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永不加賦等政策,既合理了稅收,也極大的緩解了土地兼併造成的社會矛盾,所以清朝老百姓對統治者即便是不認同,也不會公然去反對。而清末的亂象,本質上是清朝趕上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對傳統手工業以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手工業者破產;再加上大漢族主義的流毒,最終造成了清政府的垮臺。

但是能以此來否定清政府嗎?顯然不能,庚子國變之後,清政府已經開啟了構建現代化國家的工作,比如在清末文件《欽定憲法大綱》當中,已經明確規定了包括君主在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必須遵守憲法,同時在憲法當中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我們要知道,國家和公民之間是通過一種天然的契約來維繫,這個契約就是權利和義務,說穿了就是法律。

但是歷史沒有給清政府時間,清朝也在1912年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所以,尚未完成現代化國家構建的清政府,在老百姓的嘆息聲中謝幕。這個嘆息,不是對於清政府,而是對結束君主制的恐懼,是對共和政體的不信任。畢竟老百姓的思想,還停留在給皇帝當佃戶的階段。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老子曰,讓吃不飽肚子的百姓去愛國就是耍流氓。龍椅上換了個屁股跟老百姓有個毛的關係?

清末的百姓並沒有到明朝末年那樣,不造反就會餓死的地步。所以改朝換代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那麼必要。清朝滅亡以後,中國陷入軍閥割據,互相征伐的混亂局面。各路軍閥都向老百姓派餉,出了天災卻無人救濟。民國短短三十年,死亡超過五十萬的災害達到六次,其中河南黃河決堤,死亡300萬以上。1928年旱災死亡超過千萬。

其實中國漢族本位的思想非常嚴重,清朝末年為了推翻清朝統治,甚至把清朝都妖魔化了。這個後遺症到現在還餘威不減,其實這跟老百姓沒什麼關係。老百姓只想有個安穩的生活環境,有個家,有碗飯吃,誰能給我這些,你就是我的天,所以叫民以食為天,管你龍椅上的屁股是誰?民國老百姓過得還不如清朝,歡呼個鳥呀?





白耀亮


說沒被唾棄肯定是滿清遺民的自欺欺人!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的時候,整個北京城總人口在108萬人左右。(數據來自清史戶部總書)八國聯軍攻城時總兵力七千人,清軍守軍一萬人左右,但是清軍總共只堅持了5個小時左右便全線崩潰逃跑,是因為北京城不夠堅固嗎?因為清軍不夠頑強抵抗嗎?不是的!總共大約有五萬多北京人倒戈加入到八國聯軍當中,其中,兩萬人直接參與了攻城戰。三萬人負責幫忙挑給養輸送武器彈藥。拋開這些人的漢奸投敵行為,足以見到滿清王朝是怎麼一個不得民心。

滿清民心盡失主要是兩個原因引起的。一個是長期的民族矛盾。在清朝,漢人是末等公民!由於害怕像鮮卑族一樣被漢族同化掉,滿清在執政過程中一直採用種族隔離策略,漢人不能與其他民族通婚,漢族不能擔任掌軍正職。(年羹堯是唯一例外的,但前提是年羹堯是漢八旗出身的)這使得漢人完全沒有歸屬感,與清為臣跟與他國為臣並無區別。

其次是大量的擴軍備戰與戰敗賠款導致的民眾稅賦不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八國聯軍侵華,整個清王朝前後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伊犁戰爭,越南戰爭,甲午戰爭。在長達六十年時間裡就沒有鬆一口氣,導致了民眾負擔不起。


優己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這民心是天下士紳之心。清朝的滅亡更多的是失去士紳的支持,最終退位也是件無可奈何之舉。

滿清入關,利用手中的鋼刀屠滅了漢人士紳上千年的傲氣。經過兩百多年的統治,滿人成功地將漢人士紳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奴才,底層百姓更是麻目不仁,心中更不會有什麼國家民族的概念。只要我能活下去,誰來統治都一樣。這才出現了近代照片中,列強斬首中國人,而周圍始終站著一群面無表情,麻目不仁的圍觀者。更有甚者,在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中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他們揹負英軍涉水過河,替聯軍傳遞情報,運送軍糧,對圓明園進行搶掠絕對不比英法聯軍差。在八國聯軍裡更有一支由中國人組成的“華勇軍”,他們吃苦耐勞,作戰勇猛,戰功卓越,參加了列強攻打北京城的作戰。戰後,這支軍隊得到了列強極高的讚譽。

大清的滅亡是不值得同情的,因為他阻礙了歷史的發展遭到了人民的拋棄。但這也沒什麼可幸災樂禍的,因為接下來的中華民國對平民百姓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軍閥混戰,列強橫行,日本侵華,災難一個接著一個,同樣民不聊生。

朝代的交替平民百姓是沒有權利可以選擇的,有的是無論是福是禍只有默默地承受。


鋒楓2016


一個王朝的滅亡會有人惋惜悲傷,有人歡欣鼓舞。而在古代普通平民百姓心中會是怎樣想呢?答案是:無所謂。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的中國一直實行的是家天下的,全部資源歸於著皇權,無論皇帝姓張王李趙,還是慕容宇文愛新覺羅,百姓照樣繳納皇糧國稅,小農經濟下的他們對於村長的敬畏都遠甚於皇帝,所以對於他們就能很平靜的看待王朝更迭。只有那些既得利益者和將得利益者,一個王朝的盛衰生滅才會牽動他們的心。

(圖為清帝遜位詔書)

晚清的局面又與其他王朝滅亡不同。李鴻章把它喻為 “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既有其他王朝遇到的農民起義,卻也趕上了西方入侵,被動挨打,各種外來思想激烈的碰撞,原有的經濟體系被打破,人們民智開啟,開始努力為國家尋求出路,國家意識慢慢行成。

最後補充一句,滿清皇室(除了慈禧那個老太婆)的所作所為倒也算得上勤政。面對變局它們也想著變化,只不過出手太慢。



圓圓頭不圓


經過近三百年的殘酷統治,臣民們已經跪久了,麻木了。他們不知美醜,不知善惡,愚昧無知!要不是洋人的堅船利炮,拖著小辮子的人們何時能醒?有奶便是娘,在那個時代還指望他們能有多高的覺悟?


王志豪67


一:清朝滅亡接著就是軍閥混戰,老百姓都是苦,說不上高興不高興。二:兩千多年,老百姓眼裡沒皇帝反而不適應了,所以讓百姓剪辮子還不少人反對呢,這也是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的原因。


西江月2256


為了慈禧太后,我們現在罵她禍國殃民,也許在當時還算一好執政者吧,我們只是站在馬克思角處看待吧! 至少有一件事讓我們另眼相看,就是楊乃武小白菜案,從古至今,哪位最高執政關心過民間冤案,不去知道不想知道,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慈禧自在人心的公道尚未被權術泯滅,免去了那麼多官員,讓百姓拍手稱快。想想就是現在有這樣冤案,能免去這麼多官員嗎?也許因此當時百姓認為這個老婆婆是個好人吧!再說當時中國那麼落後,人們忠孝觀念太強,慈禧即使不管變法也行不通,內憂外患,非要老人家跨馬抬槍領著兩個小皇帝上戰場嗎?換作任何人也會和她一樣。


平民樂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