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美中關係:到了結束接觸的時間了嗎?》報告

關注全球技術地圖

獲取科技前沿動態

科技戰略

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美中關係:到了結束接觸的時間了嗎?》報告

據布魯金斯學會官網9月25日消息,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美中關係:到了結束接觸(engagement)的時間了嗎?》報告。報告認為,中國不斷增長的實力、對美國全球領導地位構成的挑戰、重商主義經濟模式及其他被視為威脅的行動,使得特朗普政府、立法者、企業和學術機構正在放棄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後確定的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基礎(即接觸),這將挑起一場激烈的競爭,加劇美中兩國之間的敵意和對抗性,對雙方來說都沒有益處。實際上,在應對中國在經濟、數字、學術和安全等領域提出的挑戰中保持與中國的持續接觸及互利共贏,美國的政策轉變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美國、日本和歐盟三方貿易部長髮布聯合聲明

據歐盟委員會官網9月26日消息,美國、日本和歐盟三方貿易部長髮布聯合聲明,三方在應對第三國非市場化政策、國企補貼、強制技術轉讓、WTO改革、數字貿易和電子商務,以及貿易風險和投資審查等其他問題達成一致。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發佈《超越傳統政治邊界:衡量美國國會的國際主義》報告

據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網站9月26日消息,CSIS發佈《超越傳統政治邊界:衡量美國國會的國際主義》(Beyond the Water’s Edge: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ism of Congress)報告。報告綜述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關於美國國會外交政策的研究成果,與總統外交政策研究形成比較,以理解民粹主義和孤立主義對美國外交政策走向產生的影響。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發佈《網絡空間中的認知效應與國家衝突》報告

據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網站9月26日消息,CSIS發佈《網絡空間中的認知效應與國家衝突》報告。報告認為信息技術對國際衝突和國際安全進行了重塑,並從知識革命與政治、“阿拉伯之春”和對手策略(主要指中、俄、伊朗和朝鮮)等3個方面考察了以信息及其產生的認知效應為核心的新衝突形式。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發佈《恐怖主義“戰爭”的不確定趨勢:國家恐怖主義、叛亂及其他關鍵問題的挑戰》報告

據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網站9月26日消息,CSIS發佈《恐怖主義“戰爭”的不確定趨勢:國家恐怖主義、叛亂及其他關鍵問題的挑戰》報告。報告主要探討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定義恐怖主義的方式對恐怖主義數據和信息收集的影響,二是恐怖主義數據收集的標準。在以上探討中,報告還試圖明確恐怖主義數據庫中的不確定性和矛盾的規模,併為美國政府更好地收集恐怖主義數據提供建議。

信息

普林斯頓大學研發出可顯著提高神經網絡性能的芯片

據Phys網站9月24日消息,普林斯頓大學與美國半導體公司ADI合作,研發出能夠顯著提高神經網絡性能和效率的芯片。研究人員對神經網絡芯片進行改進,加速了芯片的信息獲取速率,使芯片性能獲得數十倍的提升。該芯片可以幫助推進圖像識別、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中的人工智能系統等眾多神經網絡應用。

DARPA與DigitalGlobe共建地理空間雲分析中心

據Army-technology網站9月26日消息,DARPA與DigitalGlobe公司簽署合同,共同創建地理空間雲分析中心,為地理空間的多源信息提供非加密的雲分析平臺。DARPA希望藉此平臺獲得對大量不同類型的地理空間數據進行大規模處理和分析的能力,幫助軍事和情報人員快速獲得數據分析結果並做出重大決策。

悉尼大學開發出可恢復光纖信號的芯片,有助於提升信息傳輸速率

據Eurekalert網站9月26日消息,悉尼大學納米研究所科學家開發出可恢復光纖信號的芯片,能在提取出光纖信號攜帶的數據後將其轉化為電子信息。此前從光纖信號中提取信息需要本地振盪器和複雜的數字信號處理系統,面對大量數據時處理時間大大增加。該技術簡化了從光纖信號中提取信息的過程,有助於提升光纖的信息傳輸速率,可用於雲計算、物聯網等大量數據的傳輸。

生物

美英科學家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復動物體內線粒體DNA突變,有望用於治療線粒體遺傳病

據奇點網9月25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邁阿密大學研究團隊分別使用基因編輯技術ZFN和TALENs成功在小鼠體內消除線粒體中導致疾病的突變DNA,這是人類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體內編輯線粒體DNA(mtDNA)。mtDNA沒有采用CRISPR技術進行基因編輯,一方面是mtDNA太小,採用ZFN和TALENs相對於CRISPR更易操作;另一方面是CRISPR需要引導RNA,而引導RNA目前無法有效進入線粒體內。該項研究結果有望用於治療耳聾、癲癇和肌肉無力等線粒體疾病。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腦機接口解碼器,可繞過脊髓損傷直接恢復癱瘓肢體運動功能

據Nature自然科研網9月25日消息,美國巴特爾紀念研究所科學家通過分析四肢癱瘓患者的大腦活動數據,開發出深度學習算法“腦機接口解碼器”,可向患者前臂肌肉直接傳遞電刺激,從而恢復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研究人員向患者大腦運動皮層植入微電極陣列,可高時空分辨率直接採樣神經元活動。神經活動大數據庫開發的腦機接口解碼器可準確、快速、持久地控制電刺激設備,實時恢復患者癱瘓的前臂活動,且會自發學習新功能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

海洋

美海軍推出新型水下導航裝備,為水下作戰提供安全保障

據國防科技信息網9月27日消息,美海軍水面戰中心與英國JFD公司聯合研製出小型、低成本以及低功率增強型水下導航裝備—“暗影導航”。該裝備是軍用市場上首款免手操作的水下導航設備。JFD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的手持式或戰術浮板上安裝的羅盤、深度計和航海經線儀等在零能見度環境下無法使用,嚴重限制了水下作戰人員的作戰能力。該裝備安裝在潛水員的標準半面罩上,即便在零能見度條件下仍可為穿戴者顯示清晰的羅盤航向、深度和時間等信息,使潛水員不再受低能見度等惡劣任務環境的限制,並且無需攜帶戰術浮板。

俄羅斯研製出可在水下施放無人機的無人潛航器

據新華社9月27日消息,俄羅斯研究人員研製出可在水下施放無人機的無人潛航器。該潛航器名為“孔雀石”,長寬高分別為38釐米、30釐米和28釐米,質量約6千克,可通過遙控下潛至水深50米處且連續工作4小時。該潛航器攜有一臺小型多旋翼無人機,當潛航器在水下完成所有信息收集工作後,會將存有這些信息的無人機向水面彈射。無人機上浮到水面後,會將“出水”信息傳給操控員,並由後者啟動無人機升空。俄海軍官員表示,目前由艦艇執行的一些水下任務,未來可交由造價低廉的無人潛航器來完成。

航空

美國貝爾公司展示無人攻擊機V-247的全新模型

據戰略前沿技術9月27日消息,美國貝爾公司展示無人傾轉旋翼機V-247 “警惕”(Vigilant)的全新模型。該無人機將具備自主飛行能力,並擁有必要的數據鏈接,可與有人駕駛飛機協作。該無人機將承擔綜合防空、電子戰、空中預警和精確打擊等任務。貝爾公司希望到2023年完成該型無人機生產的計劃。

航天

NASA發佈《國家空間探索運動報告》,闡述了其送人重返月球和前往火星的規劃

據航小宇9月27日消息,近日NASA發佈《國家空間探索運動報告》。該份報告闡述了NASA送人重返月球和前往火星的規劃,但未說明具體細節。該報告概括介紹了“國家空間探索運動”的戰略目標,包括把低地軌道活動轉交給私營部門;送宇航員重返月球表面;前往火星和其它目的地所需的各項能力等。

新材料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開發出可貼在皮膚上的自供電心臟監測器

據EurekAlert網站9月26日消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開發出由光能驅動的超柔軟的有機傳感器,可用作自供電心臟監測器。研究人員將可監測一系列生物功能的有機電化學晶體管,集成到柔性光伏電池中,成功開發出自供電心臟檢測器。在明亮光線下,該器件能夠有效監測大鼠和人類的心跳。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實現人體自供電醫療設備的重要一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先進製造

耶魯大學開發出機器皮膚,可將無生命的物品變成機器人

據環球科學9月26日消息,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開發出機器皮膚,該皮膚可被安裝到日常生活的各種用品如泡沫碎片、毛絨玩具上,然後將其變成可執行不同任務的臨時機器人。該機器皮膚由彈性板製成,並嵌入了傳感器和執行器,當將其包裹在目標物體上之後可使物體移動、進行抓取或使感知周圍環境,以執行不同的任務。該技術或可用於搜救機器人以及可穿戴等領域。

大眾汽車將推進新型駕駛輔助系統研發

據機器之心9月27日消息,大眾汽車表示計劃使用虛擬測試技術加快新型駕駛輔助系統的研發及生產。下一代輔助系統將在虛擬生成的駕駛和交通場景中進行調試及數據分析。大眾汽車目前已經對內部開發的軟件進行測試,將其用於模擬實際交通狀況下的汽車駕駛。未來,用於檢驗自動駕駛所需的數百萬公里測試里程都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完成。

-END-

由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整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