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概論——什麼是評書?

可以說每一代每一箇中國人都是聽著評書故事長大的,至於你長大之後是不是還有時間或心境去聽評書,無可否認的是,你少年時代絕對是聽著評書長大的。回家問問自己的父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絕對都是一個“故事高手”。

這一行業,看著最容易,做起來最難!說話,誰都會;那麼把誰都會的一件事情做好,還得做成一項高等的職業,是何等的難?說書自古是娛樂或者文化裡面最高等的職業。無論老幼,後來有了女性說書人,統統稱作先生。既是一位鄉里德高望重的長者,遇到一個青年的說書者,也會點一下頭,喊一聲:先生。

說書的是先生。

過去,其實現在和未來也是一樣的,人妖像獲得知識、學識,就是兩條路,一是看書,一是聽書(聊天說話都算),就是一“耳治”,一“目治”。一個是看來的,一個是聽來的。我以為學堂裡學的是基礎的東西,聽書(聊天說話)得來的才是上層建築的東西。那就是人情、世故。怎樣與人打交道,怎麼處理人際關係,是從故事的事例中學來的。這是冠冕堂皇的說法,最基本的作為職業者,就是要通過說書吃飯,俗話說的好,就是講究“把別人兜裡的錢說到你的兜裡來”。

說書,要多難有多難,可想而知。

評書概論——什麼是評書?

一提到評書,大家都有個疑問,評書現在還行嗎?我告訴您,好得很,儘管放心。

評書是一個最古老又最時髦的藝術門類。一開始在田間地頭,後來到村鎮集市,然後進入城市,有了茶館進入茶館,有了電臺進入電臺,有了電視又進入了電視,有了網絡有進入了電視,在解放前還一直把評書的詞發表在報紙上連載,現在還可以把評書的故事改變成電影、電視劇做成劇本,只要你學會了評書,哪裡你都可以賺錢,賺大錢。就怕你學不好!

世界上任何行業都是如此。看似再流行火爆的行業,你要是個“二把刀”,估計也混不下去吧。你卻會說“這一行不行”……有人也說廣播不行了,電視不行了,報紙、雜誌都不行了,電影不行了,話劇不行了……其實幹得好的很多很多。

評書概論——什麼是評書?

所謂的傳統評書,就是從幾代人身上一直不斷的豐富、發展、完善下來的藝術經典。其實任何藝術沒有絕對的完全的“原汁原味”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在人的身上不斷的傳遞著,人是今天的人,那麼著也不會說出“昨天”的話。所以老的也就是新的,新的東西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其實也是上幾輩藝人們積累的藝術精華,換個角度看,其實也是“老”的。這就是一個審美的問題。原來老先生們提出過一個“你、我、他”的簡單的藝術概念。就是“觀眾、演員、故事”或者“故事、演員、觀眾”……可以變換不同的組合。就是說那個角度來看問題。評書講究“跳進、跳出”一會兒我是說書人(演員)我就是客觀審美的,就“他”,觀眾是主觀審美的,我們為觀眾服務的,觀眾就是“我”,演員是替代觀眾來說話的,只有說出觀眾的心裡話,觀眾才與演員共同認可這一作品“他”,演員和觀眾共同構成了一個故事中的“我”,這就融為一體了。那麼對於我來說,傳統作品和網絡新作品,其實都是一種市場需要,打的是大家熟悉的、熱衷的一個“故事品牌”,但是真正輸出的確實是演員(我)的一種意識形態,我的一種對世界的認知。有人說傳統藝人只有中國式的哲學,就是“因果”;其實不對,這是沒有聽過幾天書的偽觀眾,不瞭解評書以及其他的傳統藝術,才會這樣自己琢磨著說。其實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的傳統藝術是最有思想性的,最具人倫科學的。只有中國的傳統藝術思想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不懂評書的人看到的是表面的曲折故事,因果報應。但是這個故事為什麼這樣發展呢,並不是既定的故事情節,就必須那樣。評書,就要評,就要“藝人為本”來首先塑造“人物性格”。這個故事情節的推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只有這個人才能辦出這樣的事情來,由於他的性格因素才促使故事情節必然的往哪一個方向發展。所以真正的說書,不是說的故事,而是說的人物。說的情理。不管是什麼朝代、穿什麼衣服,操何種語言,人就是必有人的本性的。所以說老書和說新書是一樣的,穿著長袍馬褂和穿著西裝革履的人是一樣的人,他辦的事情必然是一樣的。人性是永遠一樣的。什麼時候都有好人和壞人,因為有貪得無厭的人,也有氣節高尚的人,這樣的人湊成了社會,永遠上演著一遍一遍不同,但是通過人性來看,又是極其相似的故事。唐、宋、元、明、清……你們翻閱歷史,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才能夠以史為鑑,如果不一樣,我們也不用借鑑了,是不是啊?

評書概論——什麼是評書?

一些民國期間的小說,其實在報紙上一連載,就有說書藝人拿過來說了,那個時候沒有版權這一說啊!其實當時《三國》《水滸》的故事也是寫書人和說書人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優秀作品。先有了民間的故事傳說,寫書人再進行蒐集整理、潤色,那麼在文學性、思想性上進一步提高,說書人再在這個提高的版本基礎上去說,回來再反饋到文字作者這裡,慢慢的才有了我們的“文學名著”。包括新中國的一代文學作家,都是在民家文學的基礎上創作的。莫言都說自己就是一個“說書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小時候聽的故事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我之所以最近去說民國的一些小說,就是他們在人民群眾當中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有一些影響力。

更重要的一點呢,還是民國時期是一個文化碰撞的時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新老文化的接替和爭辯。《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的作者“平江不肖生”就是最初留學海外,一心回國推廣“西學”的,不過在他回來推廣“西學”的過程中,他才真正的認識到了“國學”,沒有對比怎麼知道好壞。所以他進而大力發揚中國傳統思想,與西學融合,使用大家都比較易於接受的“武俠”的形式,通過寫小說來探討自然與人性。我們自古就是講究“天人合一”的,尊重大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只有掌握他才能使用他。其實認真起來,中西文化也是統一的,因為都是“人”。只是在部分細節上根據地域有所不同。那麼說這些說也是在認真的探討“人性、文化和思想”,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同了,評書也要提高、提升自己的著眼點。比如我們家有一套書,就是我師父劉延廣先生的《智擒慣匪燕子李三》,同是一部書,當初創作他的時候是頌揚我黨我公安幹警為民除害、緝拿慣匪這樣一個主題思想。那麼到今天還在說,還是特別受歡迎,是因為重心轉移了,我們把剖析慣匪“李三”為什麼難拿,他經過民國、日本、國民黨統治三個時期,一直逍遙法外,一是當時社會的腐敗、官匪一家,二來也是這個慣匪有很強的生存伎倆。我們現在的很多人離開了學校很多年,很沒有融入到社會中來,沒有個人生存的技能,為什麼?李三不光是偷盜,他平時也要生活的,他開著一家油糧店來偽裝自己,但是他的油糧店生意最好。比如人家來買一斤香油,李三給人家一斤一兩,多給一兩還不告訴人家,就說是一斤整。李三傻嗎?不是。那時候都住大雜院,老百姓互相都看到誰家吃什麼、買什麼了。同樣一斤香油,為什麼你家買的就多一截呢?有人就去問李三是不是多給了?李三卻說:“我的就是正好一斤,別人家的不夠稱,不夠分量。”這樣一來,都來李三家油糧店買東西了,不去別人家了,別人家缺斤短兩啊。李三的生意就火爆了。多給一兩也早賺回來了。這個是我們聽書要學習的。所以我經常敢說,你花30塊錢來聽我王軍說書,我絕對讓你能賺回300甚至3000來。當然要看你自己理解和之行能力了,有的人聽我一場書,受到啟發,他回頭何止賺3000啊,三萬、三十萬都有的。有一次在後海書館給一個老闆說《曾國藩用人》,他聽完了,照付書錢、茶錢之外,還單獨給了我200元的小費。為什麼?他感覺他受益了,他受到了啟發。他肯定回頭就能用上,或者當時他就想到了解決自己公司裡難題的辦法了。是聽書聽來的。這是評書的社會作用。為什麼過去都說是“高臺教化”,稱說書人為“先生”呢!不是跟說書人學“知識”,而是學’學問”。

有一句話,大家都會說。就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不過前提是,您得了解他是什麼人吧?

評書概論——什麼是評書?

所以,我說書不是迎合什麼人的“口味”。你追著別人永遠也追不上。要能夠把別人帶領到自己擅長的領域裡,跟打太極拳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中國道理”。再者說,還是那個人性的道理,人的成長都是一樣的。我說的是人的

成長髮展規律。古代人和現代人的規律其實是一樣的。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吃喝拉撒睡,人的慾望是永恆的。所以爺爺喜歡的書,爸爸肯定喜歡、兒子也肯定喜歡、孫子也肯定喜歡……會說書和不會說書的區別就是這樣。會的,說啥人們都喜歡,不會的,說啥人們都不喜歡。要掌握人的規律,就是心理學和社會學。把天、人、社會的規律搞明白了,就是一個大圈和小圈的問題,都是一個圓。誰也轉不出這個圈子去,這就是規律。什麼60後、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都是人,都是一樣的規律。只是他們的玩具形式不同了,看小人書的和看動畫片的和看漫畫的有什麼不同,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所以我說書是遵循著這樣的一個道理和規律的。新書、舊書都是一樣的,書面文字和口語藝術是不同的,改動的是故事的結構,剖析的是書裡的道理和規律。今天網絡追捧的修仙、穿越題材,正是幾十年前《蜀山劍俠傳》《江湖奇俠傳》《青城十九俠》描寫的場景。社會又是一個輪迴,今天的我們跟幾十年的先輩們同樣面臨一個大問題:沒有信仰,沒有歸屬感。生存壓力大

。青年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修仙是什麼?穿越是什麼?就是在探求另一個“自我”。再流行的網絡小說,不去理解,拿過來“念”一遍,人們會喜歡嗎?要講透這個道理,聽你書的人會追隨你終生的。還有愛聽不愛聽的問題嗎?這是評書的真諦。

人們在呼喚正義、呼喚道德,評書裡的忠臣良將、俠士、仙侶,會給今天人們一個心靈上的滿足。所以人們也在呼喚評書,呼喚真正的說透人情的評書!

評書概論——什麼是評書?

對於“新評書”,評書的改革,我是不認可的。一個人和兩個人、三個人……六十個人沒有本質的區別,還是在說評書。所以我一直說,曲藝的改革不是外在的改革,幾個人說,說什麼題材,還是坐著說、站著說,都是一樣的,因為你沒有動真正的東西。你不動,他永遠是評書,你動了,他也就不再是評書了。

那麼什麼是評書的“評”呢?

評 是有很多種的。脫離於人物、故事的“評論”是最低級的一種。夾敘夾議,更好一些。用個人的感情來塑造人物,用人物性格來推動故事進展,才是高級的“評”。你一張嘴,這個人物的形象一出來,那就已經是評了。你為什麼設計他長那個模樣,你為什麼給他設定粗細嗓音、某地方言?這不都是評嗎?就給這個人物定性了。所以圖畫高於文字和語言。一個形象,一個眼神兒,勝似千萬言語。長篇大論的評講,囉嗦起來沒完,您喜歡聽啊,論據找上一大堆,其實是失敗的。這不是評書的“評”!

要永遠知道觀眾比你明白,比你知識高,一定要點到為止,給觀眾留出想象的空間,不要畫蛇添足。

評書概論——什麼是評書?

【評書演員王壽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