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的父親惠中權

回憶我的父親惠中權

靖邊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的西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唐、宋以來就置郡設署。而位於靖邊縣城南10公里處的鎮靖鎮唐時稱烏延城,明時稱鎮靖堡,歷來為重要的軍事要塞、邊陲關隘。明長城繞鎮而過,鎮內至今還留有北城門、老爺樓、中山臺等古文化遺蹟。長城腳下的鎮靖鎮不僅所處的位置重要,而且還是個人傑地靈、名人輩出的風水寶地。尤其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紅色精神一直影響著這片土地。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北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成立,劉志丹率領西北紅軍一舉打下這裡,消滅了國民黨駐靖邊的王牌軍,使靖邊和陝北的大片根據地連成一片。為開闢和建設這片紅色根據地,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我的父親惠中權便是其中之一。

1941年父親受命任靖邊縣委書記,他一上任便抓住最關鍵的主要矛盾“民以食為天”來解決群眾的救命口糧問題。他首先帶領群眾用修渠打壩、引水拉沙、興修水漫地等辦法儘量擴大耕地面積,這對靠近毛烏素沙漠、沙多土少的靖邊來說無疑是個極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號召群眾在大片荒沙地裡植樹種草、大力發展畜牧業,並提出“栽活一棵樹、養活一隻羊”“少燒一升糞、多打一斤糧”的口號激勵群眾的鬥志。還根據當地氣候實行三茬制科學種地,即先種麥子插黑豆,黑豆地裡帶蘿蔔,真正做到“人盡其力、地盡其利”,僅用一年多時間就解決了群眾的基本口糧。

而發展農業需要大批勞動力,這對地廣人稀的西北靖邊來說無疑又是一凸顯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父親一面動員說服周邊災區的難民移居靖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困難,使他們儘快投入農業生產;一面教育與懲罰相結合,改造當地為數不少的“二流子”,使他們儘快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經教育改造,他們有的後來還成為勞動模範。

為了繁榮經濟,搞活副業,父親又提出利用農閒發展馱鹽運動,將鹽池的鹽馱運至延安及周邊解放區販賣,換回靖邊百姓所需要的日常用品,使群眾再不用到國統區購買高價的坑人商品。為進一步搞活運輸業,父親還提出“一馱鹽、一匹布”(即賣一馱鹽,可掙回一匹二蘭布),“一斗鹽、二斗麥”的口號,大大提高了群眾勞動的積極性。在商品和貨幣日趨活躍的基礎上,通過父親的努力,又創辦了靖邊第一個民辦的“田寶霖合作社”,得到群眾的熱烈擁護,也為日後整個陝甘寧邊區合作社事業蓬勃發展起了示範帶頭作用。為此著名作家、記者丁玲專門到靖邊採訪報道,文章刊載於《解放日報》。

父親白天帶領群眾勞動生產,晚上還挑燈夜戰,將領導大生產運動的經驗寫成一篇篇生動有力的文章,發表於《解放日報》。他先後發表了《今年靖邊的經濟建設工作》《靖邊的水利事業》《談談修水漫地》《靖邊縣發展馱鹽計劃》《如何養羊和發展羊》《克服春耕領導中的不正確思想》等。

父親帶領靖邊群眾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很快使經濟得到有力的發展,百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使貧窮落後的靖邊成為綠樹成蔭、牛羊成群的“塞外江南”,成為陝甘寧邊區的一面先進旗幟。所以在1943年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的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議上,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了靖邊的工作,他在會議報告中強調指出:“特別是靖邊同志這種認真努力、實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縣效法。”並贈父親“實事求是,不尚空談”親筆題詞以資鼓勵。從此這8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伴隨了父親一生,成為他以後的行動指南和座右銘,成為指引他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為此,《解放日報》也發表了《向領導經濟建設受獎同志學習》的社論,對靖邊的工作作了大量評述,指出:“他們之所以成功,主要並不是客觀條件特殊有利,而是因為他們能認清經濟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尋出當時當地和自身的具體特點,一切經過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並以艱苦卓絕的精神來組織工作的進行。他們的這種精神就是我黨整風運動中所提倡的正確精神,就是創造性的馬列主義精神,他們的成績正是我們經濟工作者和一切工作者的輝煌範例。”

父親受獎後萬分激動,賦詩一首表達難以平靜的心情:“膚施授勳心自愧,赤膽忠心鬧革命。實事求是當公僕,不尚空談為百姓。”他始終牢記毛主席教導,所以在以後的革命征途中,都能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各項任務,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1947年在延安保衛戰中,父親成功地完成了黨中央交給他的堅壁清野的重任,首先將中央交與他的13箱重要機密檔案轉移到安全地帶,同時為了落實周副主席(周恩來)不讓一粒糧食、一根草落到敵人手中的指示,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動員和組織工作。直到敵人的部隊逼近延安城南二十里鋪,眼看就要逼進延安城內,父親還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一直忙到後半夜聽到敵人的槍聲才撤離延安,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臨危不懼的高貴品質。

解放軍收復延安後,由於蔣、胡(胡宗南)狂轟濫炸,使大片土地荒蕪,造成40萬人無糧可吃的大饑荒。在這萬分危急時刻,黨中央決定從山西太嶽解放區調集10萬大石糧食支援陝北,任命父親為調糧前線總指揮。接到任務的父親帶著警衛員,兩人馬不停蹄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渡過黃河,翻越呂梁、太嶽兩座大山來到運糧前線,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前後動員組織了近百萬人次的運糧大軍,硬是靠人背、肩挑、小車推、牲畜馱的辦法,用“沿途設站、分段運送”這一省工、省時、省力、省消耗的最佳辦法,將10萬大石糧食運往陝北。不僅解決了災民的燃眉之急,而且有力地保證瞭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運糧”這一壯舉也充分展示了父親高超的組織、指揮才能,受到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賀龍的表彰。

上世紀50年代初,父親又受命調往廣東湛江華南墾殖局協助葉劍英種植橡膠,填補中國從無橡膠這一歷史空白。父親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大膽提出橡膠樹可以北移,可極大地擴大橡膠種植面積,為新中國橡膠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4年父親調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任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主管造林、林場經營等工作。1961年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並由父親親自主持。父親先後3次派了兩位得力局長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到張家口、承德、壩上進行實地考察、調研,之後建議在塞罕壩建立大型國營機械林場。1962年2月14日林業部下達《關於河北省承德專區圍場縣建立林業部直屬機械林場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林業人的艱苦奮鬥,終於將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原、沙地,改造成綠洲、林海,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去年12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佈,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了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父親參與決策、創辦塞罕壩機械林場功不可沒。

1956年9月,父親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11月,父親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惠延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