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叫罵喊殺下的拼多多:誰才是更值得反思的那個?

一片叫罵喊殺下的拼多多:誰才是更值得反思的那個?

(一)

在所有調侃、嘲諷、謾罵和圍攻拼多多的段子和文章中,靈獸君認為,最出色的是這一個:

“拼多多咋了,我就覺得挺好的,在天貓和京東我都會擔心買到假貨,在拼多多我就不用擔心,買到的肯定是假貨。”

其他所有文章和段子加起來,什麼“拼多多這樣那樣“的,比起這個都弱爆了。

靈獸君一直沒有寫關於拼多多的任何文章,原因有兩點:1、分析拼多多模式的文章已經夠精彩夠深入,也足夠多,《靈獸》自嘆不如;2、罵拼多多的文章就更多,作為一家有態度的新媒體,我們不願意摻合——當然,這並不是說罵它的文章不對。

在一眾狂歡的幾乎一邊倒的輿論”追殺“中,拼多多儼然成為了一個人人均可得而誅之的目標。不過,《靈獸》的觀點是:我們不認為它一家沒有問題的企業,也不認為它靠現有模式可以有個光明的未來,相反,拼多多如果在商業模式上止步於此,無異於自尋死路,我相信它也不可能這麼傻。

但無論怎樣,你都不能否認它已經或未來仍將存在的價值。

就如,拼多多之以能在短時間內就成功撕裂原本大家都認為已定的電商格局的一道口子,並在3年內上市,GMV仍然在持續增長(據說很快會超過某家電商),除了它自身模式上有可取之處,更多映襯出來的,其實是中國商業和中國商品的價格長期嚴重背離價值的現實狀況,以及,在一片高調的消費升級浪潮中,消費降級也同時非常顯性的並存的事實。

所以,你看到的段子確實讓人忍俊不禁:“以下品牌恭祝拼多多成功美國上市:小米新品、松下新品、藍月殼、怡怡瓜子、老於媽、粵利粵、雷碧、康帥傅、娃娃哈、大白免、太白兔、七匹狠、綠剪口香糖、可日可樂、必相印紙巾,abidas、adidiaos服飾。”

但這種笑聲是沉重的。因為,這樣的段子無比形象地描繪出了中國市場割裂的、斷層的消費眾生相。

這其中也體現出了中國製造業與零售業的雙雙無能——假如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成正比,假如假貨或山寨的源頭可以強力地監管和管控,假如中國的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能夠很好的照顧到不同階層、不同消費能力的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假如......

(二)

這個世界沒有假如。除了反思拼多多這樣的山寨品牌的平臺可以獲得成功,上述的問題才是中國的製造業和零售業更應該去反思的。

如果你曾經在內陸的小縣城、小鎮尤其是農村呆過,你應該對下面這一幕有著更直觀的感受:

一個小賣店裡的貨架上,擺著兩款外包裝一模一樣的舒膚佳3塊裝香皂,一款10塊錢,另一款6塊錢。店主會很明確地告訴前來購買的鄰居,6塊的這個是假貨,10塊的是真貨,你要哪個?

你可能不敢相信,居然不少人選擇的是6塊的。

哦,對了,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你們,用的是沐浴露,可能還是日本、韓國或歐美進口的。

我還可以告訴你,洗髮水也一樣,還有其他很多商品也一樣——知道5毛錢一包的小零食嗎?當一線城市的爸爸媽媽對中國國內生產的食品還不放心,儘量為孩子們購買進口的奶粉和小零食時,這些農村的小孩,享受到的就是這樣的“待遇”。

很殘忍是不是?是的。

所以,靈獸君還認同另一個觀點:拼多多的假貨裡,藏著最真實的中國。

商場裡隨便一個你連名字都叫不上的國內品牌,一件衣服動不動就幾百上千,甚至幾千上萬——不要說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一線城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費得起的。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平攤到每個月就是2165元。

一臺幾百塊錢的高清電視,對於低收入人群的家庭來說,足夠讓他們在歡樂中得到滿足——有的生產廠商確實侵犯了知識產權,需要查處。但是,為什麼我們TMD,不能反省一下:知名的廠商用更多的價格給市場提供更好的商品?

一片叫罵喊殺下的拼多多:誰才是更值得反思的那個?

一個群體,真的代表不了所有群體。

一篇名為《拼多多打了中產一耳光:你所謂的品質生活,到底有多可笑》中引用了這麼一組數據:

80%中國家庭,人均收入不超過3000元;

中國只有2800萬人達到3500元個稅繳納標準,佔總人口不到2%;

201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3046萬人;

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中國人,不到6%。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段子:你確實不需要擔心假貨。因為你從來就不用拼多多。

用拼多多的人,和罵拼多多的人,正好是分裂的兩個階層,也就是說,完全不是一類人。

你們不能因為中心城市的繁華似錦,就否認了還有同樣一個“五環外”的貧瘠的的存在。這個中國更大——“3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就是一個最好的折射。

《中國企業家》雜誌引用的一個數據稱,拼多多的用戶一二線城市佔比43%,三線以下城市佔比57%。

一片叫罵喊殺下的拼多多:誰才是更值得反思的那個?

這個數據更印證了《靈獸》一直反覆強調過的觀點,即購物習慣的改變和消費預期的變化,意味著中國已經通過這些年不同渠道的培育、引導和影響,初步實現了消費分層——這將會深遠影響到商業的未來進化。

為什麼這麼說?

1、 消費者對價格的預期已發生根本改變

價格很重要。問題是,現在的年輕消費者,還在乎多一塊錢或是少一塊錢嗎?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已經有相當高比例的用戶,願意為了便捷支付一定的配送費用——這將是商業競爭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

很簡單,如果線下社區商業不夠成熟,去賣場購物的時間成本就足夠讓消費者頭疼的,這還不包括一二線城市的中產消費階層出去購物時,開車—停車—購物—排隊結賬—自己拎回家這樣的繁瑣過程,從成本上來講,實體店的優勢也在逐漸減少。

2、 消費者對配送時間預期已發生根本改變

十年前,消費者基本上希望在線上下完訂單後馬上就收到商品。但是今天,這一情況已經完全改變了。消費者在淘寶上購物,基本上心理收貨預期就是三到四天;通過京東購買,心理收貨預期是當天或次日。

另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是,經過十餘年的引導和培育,消費者已經熟悉了各個電商平臺、各個快遞公司的物流時間,並會據此在電商平臺上下單,預留出足夠的時間。這意味著,配送時間的長短將不再從根本上影響消費者對某一商品的購買決策。

3、 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預期已發生根本改變

假貨?山寨?品質差?這些問題,一些電商平臺的確存在,同時也要承認這些問題在不斷改善。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對購物質量的預期的改變。

以前消費者被一些賣家豐富的圖片和極具誘導性的文字所吸引,對便宜買到的商品抱著非常高的期望,結果收到商品後失望萬分,那是一個投訴率極高的時代。但今天呢?

9.9元買到的,消費者知道這就是一個湊合用的商品,不會再抱著買到99元或是更高價值品質的商品的心理。同時,淘寶店、天貓、京東,不同的平臺已經給了消費者購買不同商品的渠道。這意味著消費者會理性地通過線上線下的不同渠道購買不同品質和不同性價比的商品——這是中國消費者最應該被零售商關注的一個現象。

現在還多了一個拼多多——同樣是消費分層的具體體現。

一片叫罵喊殺下的拼多多:誰才是更值得反思的那個?

就拼多多這個“特例”,《靈獸》曾問過有讚的CEO白鴉:拼多多給我的體驗並不好,周邊一些朋友也和我有差不多的感受。

他的回答很有意思:那只是你或你們這一類人體驗不好。

這個回答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用得多坑得多,這只是你的感覺。一個初級階段的拼多多,不需要一箇中產階段的用戶群體。也不可能在這個階段給這個群體良好的商品和服務體驗。但你不能就此斷定,它只會這樣,它只能這樣。

誰都有過野蠻生長階段,這不是為“拼多多們”洗地——所有的企業都是根據市場的發展在不斷調整中逐步升級的,

俞敏洪最近說過的一句話非常有道理:有的時候,要允許一段時間的混亂。

我認為,把允許改成寬容,可能更好。

(四)

還有一個更需要重視的變化,就是消費的更加理性——這是針對真正擁有消費升級能力的消費群體來說的,這一部分中國消費者已經從衝動消費、隨機消費、誘導消費,進入了理性、建設性的個性化消費新時代。

中國人富起來不過就是區區十來年的時間,長期積蓄的對更知名的品牌、更好服務體驗的消費需求有一個爆發期是不用懷疑的,近十年來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因此,關鍵的問題是,這樣的現象還能持續多久?

有調查指出,未來幾年內,全球奢侈品行業增速將由近幾十年的年均8%-10%,降至2%-5%,且用戶對於奢侈品價格與價值之間的感知差距日益增大。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錢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真的不傻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尷尬的場面:

為什麼傳統百貨回天乏術?

為什麼大賣場的客流和業務已經幾近天花板?

為什麼實體商業的頭部陣營只有在AT的收編下選邊站隊的份兒?

為什麼辛辛苦苦幾十年,零售業線下的主導權短短一兩年內就轉移到了互聯網巨頭手上?

城頭變幻大王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明顯的變化:

為什麼小米和網易嚴選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同?

為什麼名創優品這樣的企業可以大行其道?

為什麼自有品牌更受到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消費群體的喜愛?

為什麼小業態更受歡迎,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

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開放,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就越強,認知範圍也會更廣,依靠信息不對稱來獲得高額利潤的商業模式,基本都會被掃進歷史的回收站。

有一句話老掉大牙,但實體商業卻始終沒有做到過——真正為消費者提供並創造價值。

道理都懂,沒人真幹。慈禧也知道大清不變革要亡,甚至一開始是支持變法的。可惜仍捨不得既得利益,放不下“江山只能唯我”,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一片叫罵喊殺下的拼多多:誰才是更值得反思的那個?

(五)

這麼多年,中國的製造業和實體商業做的最多的是什麼呢?

他們真正為消費提供並創造出了越來越高的價格——除了極少數企業已經醒悟,大部分企業仍然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繼續奮不顧身地飛奔。

這條路註定是走不通的——短暫的回暖期後,零售業的業績又開始出現下滑的勢頭,儘管這一次有著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但自身長年累積的痼疾也是主因之一。

國家統計局昨天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3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去年同期這一數據分別為10.4%,9.6%)。2018年1-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0752億元,同比增長9.3%(去年為10.4%)。

一片叫罵喊殺下的拼多多:誰才是更值得反思的那個?

無論是名義增速還是實際增速,均為近年新低。從社消數據來看,增速超過8.8%的商品有糧油、食品類(9.5%),日用品類(11.3%),中西藥品類(9.9%),傢俱類(11.1%),通訊器材類(9.6%)和石油及製品類(18.4%),基本上集中在必需消耗品中。至於非必需品消費增速幾乎都迎來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對於消費市場,中國的老百姓正用自己的錢包投出“反對票”。

你還相信,消費升級會是一路美好嗎?

《靈獸》在此前的文章中所強調過,消費升級是趨勢也是機遇,但這是針對部分市場,就整個中國市場而言,零售業遠沒有到全面消費升級階段,甚至相當長時間內都不會。而且,中國的消費升級趨勢也不會一路向上,可能會以拋物線的軌跡呈現,這一點需要零售企業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

更值得重視的是,從互聯網企業、資本到實體商業都在追捧的一度火熱到爆的零售消費熱潮會不會迅速降溫?如果降溫,傳導到行業又會造成多大的波動?

《中國企業家》最近的一篇報道中有這麼一段值得大家重視:恆大研究院曾總結過拼多多利用微信小程序崛起的原因。微信用戶與淘寶用戶規模之間存在5億人的差額,只用微信而不用淘寶的5億用戶集中於低線城市的大齡用戶。不用淘寶是因為他們不願多下載一個APP或者不會用淘寶和支付寶。但在微信上可以直接從小程序進入拼多多,也可以使用紅包裡的零錢,甚至不用綁定銀行卡,這對那些網絡購物不熟悉的低線城市大齡用戶來說意味著更為便利的消費操作。

此外,拼多多可以直接用微信登錄,從進入首頁到支付僅有4個環節。而淘寶搜索式購物流程至少有6個環節。且拼多多沒有購物車,所有產品都包郵,這些方式都有效減少了購物環節和複雜性。

在《靈獸》看來,在一片叫罵聲中,中國的零售企業更應該好好學習和借鑑它在這些細節方面的長處。

(六)

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當年兩會結束後會見中外記者,在回答德新社記者的問題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到離北京只有150公里的灤平縣。我看到那裡的群眾雖然這些年來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變,但依然與北京有很大的差距。我經常勸記者多到中國的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看看,你到那裡看就知道上海和北京的發展不能代表整個中國。我們要實現小康目標還需要做出艱苦的努力;要建成一箇中等發達的國家,至少要到本世紀中期;要真正實現現代化,還要上百年的時間以至更長。

8年過去,一切都在變化,一切其實又都沒有變化。(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