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 錢友才:區塊鏈+貿易金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

本文作者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學術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創新部主管錢友才。

姚前 钱友才:区块链+贸易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

技術機理與現實意義

by 姚前 錢友才

小微企業貢獻了我國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稅收以及80%的城鎮就業崗位,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未得到根本性解決。2018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深圳人行主導推動建立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助力緩解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本文闡釋了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技術機理、模式、優勢與現實意義,並對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未來建設進行了展望。

現行貿易融資業務模式

缺點及其解決思路

在目前的業務模式,貿易雙方高度依賴人工的交叉核查,判定各種紙質貿易單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銀行在為客戶辦理貿易融資業務時,也是通過人工的情報資料收集、信息對比驗證、現場實地考察和監督,來了解客戶情況和貿易背景,開展業務風險控制以及貸後管理。

這導致四方面的貿易融資問題:

  • 一是核驗成本高。銀行須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工,核實紙質貿易資料的真實性,且紙質貿易單據的傳遞或差錯會延遲貨物的轉移以及資金的收付,造成業務的高度不確定性。

  • 二是信息不完整。貿易融資生態鏈涉及多個參與者,單個參與者都只能獲得部分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和資金流信息,信息透明度不高。

  • 三是重複融資、虛假融資的監管難度大。由於銀行間信息互不聯通,監管數據獲取滯後,不法企業“鑽空子”,以同一單據重複融資,或虛構交易背景和物權憑證,比如2012年江浙地區出現的鋼貿融資虛假倉單以及2015年珠三角地區出現的黃金珠寶加工企業構造貿易融資投機套利。

  • 四是增加融資成本。由於以上先天不足,為了保證貿易融資自償性,銀行往往要求企業繳納保證金,或提供抵押、質押、擔保等,因此提高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門檻,增加了融資成本。

針對上述缺陷,可採取如下解決方案:一是首先推動貿易單據無紙化。鼓勵和引導企業使用電子貿易單據,逐步減少紙質單據。與紙質相比,電子單據更容易傳輸和處理,更容易實現自動化。隨著電子合同的使用環境日漸成熟,現有技術(比如區塊鏈)已能很好應對數據偽造、篡改等問題,貿易無紙化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二是在貿易無紙化的基礎上,構造貿易協作平臺。貿易雙方通過貿易協作平臺發送電子單據和其他貿易報文,可以提高貿易信息的透明度和可得性,提升法律、會計、報關、物流、倉儲、結算、融資等貿易服務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對於監管而言,貿易協作平臺還能夠提供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貿易流程數據,展示貿易全景視圖,便於監管。三是以貿易協作平臺為支點,發展貿易金融。貿易協作平臺監管可見、可介入,底層資產可穿透,風險更可控,適宜發展金融資產轉讓的二級市場,更好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滿足貿易主體融資需求。同時,還可作為金融創新沙盒,試點金融科技產品,發展監管科技,既促進貿易金融創新,又規範市場健康發展。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金融平臺的優勢

區塊鏈技術有三方面特點:一是數據難以篡改,可承載價值。與紙質憑證相比,電子數據容易複製和修改,當其用來承載價值,存在風險隱患,區塊鏈技術則通過共識機制設計,使電子數據難以篡改並讓複製無效,成功避免了電子數據的缺點,為數據存證的應用創造了基礎條件,“價值互聯網”成為可能。二是賬本公開、數據自主流轉。參與方依協議共同維護一個公共賬本,每一筆交易經全體共識後記賬。公共賬本上的數據全體可見,可有效保證數據主體的訪問權和數據可攜權,賦予數據主體對自身數據更為靈活的處置能力。通過數據鏈上、鏈下分級加密存儲,可在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不可篡改,實現數據在不同應用間更高效的自主流轉,符合GDPR發佈後的技術發展趨勢。三是參與方對等、網狀協作。這為參與方之間沒有顯著的層級或從屬關係的跨機構協調,提供了便利,無須在組織結構上進行協商,只要將業務規則固化到區塊鏈的初始設置中,即可開展,簡單快捷。

可以說,區塊鏈系統天生就適合做成多方協作的平臺,是新一代通用開放平臺的首選技術架構。區塊鏈技術可為貿易金融平臺提供一個更為靈活、開放的系統架構,具有獨特的優勢。

區塊鏈可以發揮用戶網絡效應和應用協同效應。貿易金融業務的特點是規模大,場景龐雜,參與者眾,難以用一個系統、一個機構服務所有客戶和全部場景,因此傳統上採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建設系統,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不管是按照行業劃分還是按照業務類型劃分,都很難最大化地發揮用戶的網絡效應(平臺的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及場景的協同效應(synergy:一加一大於二,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則可以讓平臺儘可能承載更多業務場景,在同一個平臺實現數據、用戶的統一,使不同業務場景可在同一個平臺上實現交互協同,從而發揮網絡效應和協同效應。

區塊鏈可以整合更多的數據源和政府資源。貿易金融業務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它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政府部門(工商、稅務、海關、法院、交通等)以及眾多貿易服務商的參與。這就涉及到各方數據傳輸和資源整合的問題。

傳統上,政府各部門往往各建平臺,對外提供服務,相關企業各自對接,但由於數據治權和安全考慮,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數據無法打通,因此在數據傳輸和共享上,政府各部門之間以及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系統需要兩兩對接。基於這樣一個技術架構,接入成本隨著系統數量快速上升。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企業信息化的系統集成經驗。針對系統集成,企業設置一個企業服務總線(ESB)作為數據集中交換的通道,並在ESB中對數據格式、規範等進行統一,使得數據可在企業各信息系統間更為有序、高效流轉。同樣,政府的信息系統集成也可以採用相似的技術架構,將貿易金融平臺作為政府服務總線(GSB),由政府各部門共建、共治、共享,實現信息整合和服務集成。

作為一種便利的多方協作技術,區塊鏈可以在不觸及數據治權的情況下,實現數據的共享,因此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融資平臺更容易得到政府各部門、企業和銀行的支持,最大程度降低了貿易金融平臺的建設難度。

現有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模式

比較分析

區塊鏈技術興起後,“貿易+金融”一直是區塊鏈行業的熱點領域,吸引了眾多科技創業公司、核心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進入。目前,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主要有四種業務模式。

模式一:單一企業,單一場景。

這類系統通常由某企業發起,根據其場景需求,依託其掌握的資源進行研發,比如TCL區塊鏈金單、富士康Chained Finance等。系統目的是,利用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整合資源,降低供應鏈成本。系統主要利用區塊鏈技術數據難以篡改的技術特性,為平臺增信,解決核心企業、供應商、保理商等多方機構的互信問題。這類系統的問題在於,企業的金融業務創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入時顧慮重重,而且缺少監管,容易在方向上走偏,這體現了非金融企業運營金融業務系統的先天不足。

模式二:銀行主導,企業客戶參與。

這類系統以某個銀行為核心,服務於其企業客戶。主要通過利用分佈式記賬、智能合約等技術,擴大數據共享範圍,以此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業務效率、增強服務能力,提供更多金融產品。隨著實踐的深入,各家銀行逐漸意識到,業務越是向前推進,彼此間的合作需求也就越加強烈,但由於各建系統,大家都希望其他銀行加入到自己的區塊鏈系統中開展業務,誰加入誰成為了博弈難題。雖然BAAS(Backend as a Service,後端即服務)能夠複用底層的技術平臺,但更重要的是不同業務系統數據和用戶的打通,以及業務系統之間的協同工作。倘若不同系統之間沒有聯通,客戶、資產、數據等基礎資源無法複用。

模式三:多家銀行聯盟。

正是看到銀行單打獨鬥的不足和侷限,因此出現了第三種模式。多家銀行組成聯盟,共建區塊鏈平臺,以實現客戶和資源複用。代表性平臺有北歐銀行、匯豐銀行、UniCredit、比利時聯合銀行等9家歐洲銀行聯合發起的We.Trade區塊鏈平臺,以及R3聯合渣打、法國巴黎銀行、曼谷銀行等8家銀行共建的Marco Polo平臺等。此類平臺是綜合性區塊鏈平臺,有多個發起方,面向某個領域的多個應用場景。區塊鏈的一大優勢在於,它是一個多方間的協作平臺,只有更多的參與方進入,才能更好的發揮系統的網絡效應,也只有更多的參與方加入,帶入更多資源和業務往來,形成更多業務場景,最終才會有多個場景應用間的協同效應。模式三即發揮了區塊鏈技術的網絡優勢效應。

模式四:公共部門推動的平臺。

如前述所言,貿易金融場景複雜,它的順利開展,除了商業公司提供的服務,也離不開海關、稅務、仲裁、評級、行業協會等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某種意義上來說,貿易金融不僅是資金需求和提供方的內部事務,而且還是一個公共事務,需要諸多社會群體的參與。這就使得一個理想的貿易金融平臺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政府往往有必要推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比如香港金管局推動的HKTFP。此類模式的優點在於,由於政府部門出於公共利益的推動,平臺很好解決了建設主體和治理機制的紛爭,打通了用戶、場景和公共服務,實現資源整合,而且也便於政府監管,提升監管效率。

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

特點與未來展望

有鑑於模式四,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深圳人行主導推動建立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致力於打造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開放金融貿易生態。在這平臺上,若資料齊全,從客戶提交貸款申請到銀行完成放款,操作時長只需20分鐘左右,大大縮短了貿易融資時間,提升貿易融資效率,降低了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展望未來,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將繼續完善機制建設,大力促進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從而在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服務國家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大力完善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治理機制。

一個平臺的成功依賴於整個平臺生態的繁榮,因此不僅需要開放性的技術架構,還需要凝聚共識的治理機制以及市場化的運營方式,來充分調動平臺參與方的積極性,吸引更多銀行和企業參與和使用,從而聚集更多數據和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網絡效應和協同效應。平臺以社區化的方式運營,建立開放的治理機制,成立一個監管機構牽頭的業務委員會和一個平臺運維公司牽頭的技術委員會。平臺參與方可以開發自己的應用,經業務委員會評審通過後,進駐平臺的應用商店,供平臺的所有用戶使用。平臺的參與方也可以提交技術改進提案,經充分討論並經技術委員會評審後,加入到平臺的待開發特性列表中。

不斷推進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

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在技術架構上,需要做好分層架構,具備足夠的彈性,以支持第三方開發者根據貿易雙方的特定業務需求,開發定製應用並部署到平臺。平臺應支持新應用的熱部署,無需平臺運維的支持或介入,第三方應用開發完成後,經過業務評審,技術測試,安全評估後,依流程自主完成部署工作。

平臺技術架構最終應該開源開放,允許並鼓勵參與方引入不同的技術研發力量,基於不同的技術棧構建節點服務,對外提供服務。平臺架構設計應具有主動演化的能力,技術上要持續跟進新趨勢,組織結構上要包容新業務場景和新參與方,面向未來促進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

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還將積極推進平臺標準的制定工作,包括數據、技術、業務標準,積極參與行業和國際標準制定,推廣平臺協議,以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數據協議和技術標準。

找準定位,做好“三通一平”的基礎工作。

為了平臺生態的繁榮,平臺運營主體要做好平臺“三通一平”的工作。一是“通數據”。數據由海關,口岸,檢疫,物流,倉儲,協會,數據公司等接入,運營主體應該專注做好基礎數據的完善,和政府各部門緊密合作,保證數據的權威性和全面性,以支撐上層應用的需求。二是“通用戶”。區塊鏈是一個天然的身份系統,可以提供更好的KYC服務,平臺可以從KYC系統出發,整合多方面的用戶數據源,發揮應用和用戶的網絡效應。三是“通政策”。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業務委員會可以發揮與監管機構的溝通協調窗口作用,在合理可控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創新成果可以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進而形成良性互動和正向反饋。在監管機構的參與下,平臺將成為監管科技的一個示範項目,展現創新如何與監管良性互動。四是“技術平臺建設”。在技術平臺建設上,平臺運營主體將秉持開放心態,向業內領先經驗學習,與銀行、第三方科技公司、院校、研究機構等展開廣泛合作以打造一個行業領先的優秀技術平臺。

結語

區塊鏈技術為貿易金融平臺提供了一個更為靈活、開放的系統架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金融平臺能夠很好地解決傳統上依靠人工,業務效率低,融資成本高,重複融資、虛假融資風險大等貿易金融難題。在央行公信力和區塊鏈技術的雙重加持下,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正顯現自己獨特的優勢,為解決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了一種金融科技視角下的有效方案。姚前 錢友才:區塊鏈+貿易金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