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爲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都比他們的主子聰明得多,爲什麼他們做不了皇帝?

姽嫿布木布泰


中國人的統治有法統、道統、宗統、君統不同的方法,會隨著人物時代思想,局勢更替採取更為合理的統治手段,才足以維持政府的穩定。

中國最初的統治方法是宗統,根據貴族的血統分封領地,亦以血統給予官職,貴族永遠是貴族,如此繁衍統治下去。只是隨著歷史發展,宗統之法漸不可行,貴族社會瀕臨崩潰,進入了戰國時代。

先說姜子牙,在周朝可沒有皇帝,姜子牙是以周武王岳父的身份擔任著大臣一職,在他同時還有周公、召公也是具有強悍實力的大臣。周朝建立後進行分封,周公、姜太公、召公全都是開國君主,即不能說姜子牙做不了君主,也不能說姜子牙是當代最聰明的人,周公和召公都很厲害。姜子牙在那個時代其實是以善戰著名,親自帶隊做先鋒去衝殺商紂王的部隊,周公一定程度就是害怕姜子牙能打,才沒做出欺主的事情。

代表大一統意志的帝制終於出現,於是就有了君統,秦始皇本想將帝制萬世流傳下去,卻沒想到二世便亡。於是新時代又來歷,劉邦以斬白蛇起義,收四海人心鞏固江山,建國之初解除了諸多徭役,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這就是君統與道統的結合,開創了漢朝四百年基業。

張良是當代智者,但他一沒團隊班底,二不擅長領兵,一個人的才幹不僅顯示在謀略,很多時候執行能力強悍的蕭何比張良更為有用。張良曾把《太公兵書》傳授給劉邦,因為劉邦一學就會,張良直呼劉邦是天才。其後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都很聰明,認為張良比劉邦聰明就不對了,劉邦只是文化水平不如張良。

諸葛亮和曹植曾經就因為評價劉邦、劉秀進行過筆戰,曹植主要肯定劉邦的功業,亦認為劉邦能力不俗,也批評劉邦道德有虧損。劉邦的軍事才幹固然比不上項羽、韓信之輩,可除此之外的章邯、陳餘、臧荼、彭越、魏豹又如何呢?

要建立功業只靠聰明是不足夠的,必須得是整個人物全方面能力都不錯才行,劉邦的問題只不過每一項能力都不是最好,卻都有不錯的成績,這是張良沒法跟劉邦比較。再就是當時貴族社會已經崩潰,劉邦賞罰相對公平於項羽,就功臣群體獲得了很大支持率,作為君主需要對這個局勢有清晰的認知。

道了諸葛亮,這裡就比較講究一個德字,正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人這的真心假意,只能靠一生作為去印證。諸葛亮作為世代名臣之典範,正是因為他的忠誠毋庸置疑。四百年漢朝的統治將天命觀與忠誠觀已經成為社會道德的標準價值觀,因為戰亂令一切道德崩潰,最難的就是還有人肯相信舊時的道德觀,並貫徹下去。

諸葛亮在劉禪之時不是不能篡位,而是不為也,這種行為缺德無道。自諸葛亮死後,中國陷入三百年黑暗時期,不僅軍閥混戰,還頻頻發生君臣相殺的事情。在古代里君主敢委任重權於臣子,臣子手握重權而不欺主的事情基本絕跡。

諸葛亮所維護的就是道德的統治,是一個必須由漢帝國為正統的世界。諸葛亮比君主更聰明卻不篡權,主要就是因為他有道德。後來西晉八王之亂,每一個人都比晉惠帝司馬衷,所以爭權鬥狠永無休止,為與不為在於個人。

臣子聰明過君主並且篡位的在歷史上是多數,諸葛亮卻只有一個,不要本末倒置認為諸葛亮不篡位就等於所有人不篡位。

至劉基嘛,他仕朱元璋時,朱元璋已經建國建制,文臣、武將已經充盈,劉基要做皇帝也沒法從朱元璋這邊著手,況且朱元璋之聰明古今少有,劉基不見得聰明得過他,只是學識更高於朱元璋。

中國至明朝以來,帝制已經實施了一千年,君統思想已經深固,朱元璋為鞏固朱氏江山耗盡苦心,開歷史倒車實施分封制以防備權臣出現。為鞏固君權強調法制,並開始拿開國功臣下手,一是剷除對朱氏有威脅的人物,二是加強明朝法律的威懾力,以達到君統、法統的地步。就憑朱元璋對權力這般清晰的認知,就不見得劉基能聰明得過他。


蘇沉船


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確屬歷史上比主子更聰明的人,但這個聰明只是相對優勢,並沒有形成絕對優勢。

一是政治號召力。周文王與姜子牙,劉邦與張良,劉備和諸葛亮,朱元璋和劉伯溫,他們的手下自然聽主公的,因為人家是創業之主,具有巨大的政治號召力,可謂是“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比如:如果劉伯溫跟朱元璋鬧翻,請問李善長、徐達他們是聽諸葛亮的,還是聽劉伯溫的。比如:諸葛亮如果取代劉禪而自立,劉備舊部是否答應,他“中興漢室”的旗號又怎麼打得起來,自己都成了亂臣賊子。

二是優勢不明顯。這四個人中,諸葛亮的優勢比較明顯一些,基本上相當於掌握實權的皇帝,但也沒有形成絕對優勢。什麼情況下就有了絕對優勢,比距:南朝宋劉裕和東晉皇帝。比如:武則天登基前把反對她的人全都殺完了,最後還有徐敬業反對。

三是歷史慣性。所謂的歷史慣性,就是在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中,大家對皇帝合法性的看法。比如曹操能力不可謂不強,但人心向劉不向曹,曹操用了半生才積累了巨大的功勳威望,才取得了壓倒性優勢。但因為前面有曹魏篡漢的先例,司馬篡魏大家就不怎麼驚訝了。比如大將享受大唐盛世100多年了,突然安祿山要當皇帝,誰都出來反對。比如五代十國皇帝天天換,趙匡胤奪權稱帝,大家也就不大驚小怪了。

所以,無論古今,能力是基礎,你的成就遠遠在於你能掌握多少資源,凝聚多少人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