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耀眼的一次科舉考試,「唐宋八大家」三人金榜題名!

眾所周知,宋朝武力疲弱,但文化繁榮昌盛,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人”的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這樣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創造出文化盛世的宋朝到底有多厲害呢?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舉考試中,震鑠古今的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三人金榜題名!

上榜的三人分別是蘇軾、蘇轍兄弟和曾鞏。

蘇軾、蘇轍加上他們的父親蘇洵,父子三人全部位列“唐宋八大家”,被後世譽為“三蘇”,其中又以蘇軾的知名度最高,成就最大。

宋朝最耀眼的一次科舉考試,“唐宋八大家”三人金榜題名!

三蘇雕像

蘇軾書法造詣極高,和黃庭堅、米芾、蔡京(蔡京為徽宗朝“六賊”之一,臭名昭著,後人以其堂兄蔡襄代之)四人並稱“宋四家”,代表了北宋書法的最高的水準;蘇軾以豪健縱放之筆,開創豪放一派宋詞,與南宋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蘇軾在詩歌領域也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文章汪洋恣肆,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二人全部位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也長於繪畫,尤其擅長畫墨竹,甚至達到“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的境界,也為後世留下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

作為詩、詞、書、畫樣樣皆擅的全能才子,蘇軾成功俘獲了一大幫粉絲的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偶像”。

宋朝最耀眼的一次科舉考試,“唐宋八大家”三人金榜題名!

蘇軾

蘇軾的粉絲中,也包括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元豐年間,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飽受凌辱,此時已經成為太皇太后的曹氏,身患重疾,聽道消息後,拖著病體向宋神宗求情:“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吾疾勢已篤,不可以冤濫致傷中和,宜熟察之。”

神宗皇帝聽後淚流滿面,立即同意赦免蘇軾。

蘇軾還擅長培養當世一流的書童,蘇氏書童綜合素質傲視天下,甚至一度被士大夫階層所爭搶,其中最出名的一位,當屬高俅。

宋朝最耀眼的一次科舉考試,“唐宋八大家”三人金榜題名!

電視劇《蘇東坡》中蘇軾形象

蘇軾想把高俅送給與自己同榜高中進士的曾布(曾鞏的弟弟),而曾布屬於王安石的變法派,與蘇軾所處的保守派尖銳對立,就拒絕了蘇軾的美意,於是,蘇軾就把高俅送給了宋英宗的駙馬、北宋著名畫家王詵。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詵派高俅給端王趙佶送篦子刀,高俅憑藉超一流的球技征服了端王,並被留在身邊,後來,端王身登大寶,是為宋徽宗,高俅在皇帝的刻意提拔下,飛黃騰達,成為禁軍太尉。

假如當時曾布接受了高俅,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蘇轍沒有哥哥蘇軾那麼多才多藝,而是“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知名度遠不如其兄長,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這樣評價蘇轍“……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宋朝最耀眼的一次科舉考試,“唐宋八大家”三人金榜題名!

蘇轍畫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與蘇軾兄弟同年金榜題名,曾鞏是歐陽修的弟子,而嘉佑二年科舉的主考官正是歐陽修,閱卷時,歐陽修發現一篇文章極其精彩,可以毫無爭議地取為第一,但是歐陽修推測這篇文章很有可能是曾鞏所寫,擔心將弟子取為第一會遭別人流言蜚語,於是將此文列為第二,後來才得知此文作者原來是蘇軾。

曾鞏在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但文章“古雅、平正、沖和”,造詣同樣超凡入聖,並不比其他七人遜色多少,不然,也不可能會和他們齊名!

宋朝最耀眼的一次科舉考試,“唐宋八大家”三人金榜題名!

曾鞏畫像

後來宋仁宗親自殿試的時候,蘇軾、蘇轍、曾鞏卻並沒有脫穎而出,前三名分別為章衡、竇卞、羅愷。

嘉佑二年的進士,可謂群星璀璨,除了前面提到的位列八大家中的三人之外,還有很多青史留名,影響或者改變歷史進程的英傑:

曾布,與哥哥曾鞏同年高中進士,成為當年繼蘇氏兄弟後,第二對兒上榜的兄弟,當然,那一年被譽為星光燦爛嘛,還有第三對兒上榜的兄弟:程頤和程顥。

程氏兄弟為理學大師,被後世譽為“二程”,同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語“程門立雪”就出自是楊時向程頤求學時的典故。

宋朝最耀眼的一次科舉考試,“唐宋八大家”三人金榜題名!

古代讀書人

被後世讀書人奉為至理名言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作者張載,也於同年上榜。

此外,還有王韶、呂惠卿、章惇、林希、張璪、鄭雍、梁燾等7位先後出任大宋王朝宰執的英才,再加上蘇轍和曾布,那一年的進士中,出現9位宰執,真可謂人才輩出,星光熠熠!

宋朝最耀眼的一次科舉考試,“唐宋八大家”三人金榜題名!

古代讀書人

宋朝雖然文化昌盛,但進士卻依舊屬於“稀缺資源”,含金量之高,從下面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來:

據《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全國總人口達到1.26億,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在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人口也達到了8060萬。

據《宋代登科總錄》:兩宋歷經300餘年、開科118次、登科人數卻只有11萬餘人(在宋代只有殿試合格才算真正“登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