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601所要把離職基層員工「抓回去」,原因是他離職已經影響中國登月,你怎麼看?

amaocc


大實話:員工跳槽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心受委屈了,錢還沒有給到位”。

張小平跳槽這件事估計今天已經刷屏了,據說,張小平作為航天601所的一名普通基層員工,因為跳槽到了民營火箭公司藍箭後,年薪就從在航天601所的12萬元,一下子漲到了年薪百萬。

但是,航天601所發現張小平離開後,原來的項目玩兒不轉了,導致項目被擱置。所以就搞了個什麼“影響中國登月”的理由要求人家回來。

說真的,看完這個要求之後我真的是要笑掉大牙了,在航天601所,一個年薪12萬的職工離職了,竟然都能影響到登月,說不好聽的,這登月的事業太容易被影響了吧。

所以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就是個藉口,就是人家在這兒努力付出的時候看不到人家的重要性,然後薪水給的也不高,人家說要辭職,自己對項目也不瞭解,然後沒多想就同意了。沒想到人家真的走了,然後才發現人才的重要性,但是,自己又不想給更高的工資,所以就想出來這麼一個套路。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反映了航天601所的晉升機制問題。

我們想一下,為什麼張小平要辭職,說現實一點還是因為錢嘛。反正我是不敢想象一個能夠影響到登月事情的人,年薪竟然只有12萬元。說難聽一點,這和工地上的一些技術工種一年賺的差不多,要是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城市裡,估計養個家都緊巴。

而對於張小平來說,自己付出著這麼重要的貢獻,但是上邊的領導卻視而不見,非但待遇上很一般工資也是低得可憐,那辭職真的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並且現在又用這麼下三濫的手段要求人家回來,顯然其用意還是隻想讓馬兒跑,但是卻不讓馬兒吃草。說現實一點,這麼重要的一個人,人家民營企業都給到年薪百萬了,並且之前也是正常離職,沒有這個道理說一紙文件,人家就得放棄百萬年薪重新回來拿這12萬的年薪吧,顯然是不符合常理嘛。

說難聽一點,如果換做是我,就算是最後不得已回來了,如果薪資待遇不提高,那我就直接說自己也解決不了就是了嘛。那到時候還是辭職,反正指定是不會再像以前了。

所以說,這個“要人”文件,也反映了601航天所在人才管理上的嚴重缺陷,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麼今後必將會有更多的人才流失。畢竟,現在可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有你這一家研究火箭了,民營企業一旦發力,估計很多真的有本事的人就會被挖走,而一旦厲害的人走了,之前養的那些草包就現原形了。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大實話


這個事情本身已經刷屏了,還不瞭解情況的可以直接看下面這兩張圖,就是601所的這份公文,故事的主人公叫張小平:



根據網上的說法,張小平在601所雖然頭銜是“副主任設計師”,但在601所,70%的人員都是這一頭銜,其實只能算基層人員;而且,其年薪酬為12萬元,跳槽到民營火箭公司藍箭之後,就能拿到上百萬的薪酬。據說,甚至有藍箭的人專門在601所旁邊駐點挖人。


下面是百度貼吧網友列出的,航天系統的人員層級劃分,可以看到副主任設計師層級確實是比較低的。


不過,即便是這樣低的層級,也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坐上去的:直博27歲畢業,2年後申請高工,由於人員積壓,一般要等1,2年,31,2歲高工,而高工之上才是設計師、副主任設計師。


網上的說法,也只能是作為一個參考,這個事件的真實性如何,大家可以自行判斷。就孔方兄個人來看,我認為應當是八九不離十。


這個事情,說到底還是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問題,也是長期以來的大問題。孔方兄也曾在體制內的企業做過,體制內的企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上是第一位的,穩定第二位,第三可能才談得上效率。尤其是國企的高層,很多是帶有行政級別的,外行指揮內行的情況非常普遍;即便是那些內行的管理者,到了高位,長時間脫離業務層面,也就變得不懂業務了。


航天601所這種情況,就是這種弊病的反映。由於國企穩定,各種福利也還不錯,所以很多人爭著往國企走,國企看起來從不缺乏人才。尤其是航天這個行業,長期以來就只能進國有的研究所,沒有更多選擇。所以,對於在基層的員工,上面的外行領導是否真的瞭解,是否清楚每個人的具體作用,他們腦袋是糊塗的,他們的錯覺就是:我才不稀罕你這個基層的員工,你要離職就離職,我隨時可以批准,反正外面還有大把的人在等著進來。


對員工來說,在國企工作的問題在於,即便你能力很強,但工資是按照級別來定的,而非能力和貢獻來決定。無論是收入,還是對個人的尊重,與很多有能力的人的貢獻不成正比的。所以,這會導致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優秀的人才,有機會就出去了,反正市場定價他們能獲得更好的收入,更多的尊重。而留下來的,就是需要依附體制的保護的人,他們的能力往往並不是最強的那些人。


從601所這個搞笑的文件來看,是他們自己批准了人家的離職,而且領導也肯定簽了字,走了之後才發現玩不轉。可想而知,這幫人糊 塗到了什麼地步。可笑至極,悲哀至極。


網友的段子最形象地描述了這樣的情況:


技術大牛:領導能提點待遇嗎?我現在養家餬口都難啊…
領導:愛乾乾,不敢滾!
技術大牛:好啊 我滾了~
領導:**,你真滾了!你回來!你TM給我回來…!


航空航天領域,是我國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一直都備受尊崇,他們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但成績並不能掩蓋問題和差距。都說我們是“一窮二白”做出來航天事業,但蘇聯和美國不一樣是從零開始做的航天事業嗎?他們之前還沒有學習的對方,是原生性的創新,我們仍舊是模仿。


現在的“舉 國 體 制”,其效率如何不言自明,但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連馬斯克這樣的私人企業家,都能發射獵鷹重型火箭把特斯拉汽車送上月球軌道,還可以回收回來,還可以推出繞月旅行的項目。但

我們的重型火箭(也要用到液氧煤油發動機)什麼時候能發射?答案是2028年。



在國有企業的上報的功臣名單中,可能很多張小平都無緣在這上面,他們的貢獻可能都被最上面的那幾個人給領走了。


這是2015年的一則新聞: 1月14日,“科技盛典——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團隊)推選活動”在京揭曉結果,航天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團隊名列其中,一起獲獎的還有屠呦呦、陳薇、裴端卿、劉靜、周濤等人。這裡的“航天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就是航天601所的項目,但在新聞稿中,我們不可能看到張小平們,而是他們:



還好,現在有了民營火箭公司,張小平們可以不用再憋屈了,這是幸事,感謝藍箭,恭喜張小平。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張小平作為西安的航天動力研究所的研究員,年薪是20w,但是張小平的價值就值20w麼,不,他去到市場上,私企給他開出的年薪是100w。

那麼作為個人來說選擇去私企非常合理,因為畢竟不是靠信念活著,還是需要吃飯和養家餬口的。

但是問題在於一個西安的航天動力研究所這樣的研究所居然離開一個張小平,研究進程就無法前進了。簡直是令人震驚。一個這樣的研究所幾百甚至幾千號人。居然核心問題離開這個基層員工就不行了。

按照新聞報道,難道不是遇到一些項目攻堅戰,領導做出幾個重要指示就能夠輕易解決的麼。

事實證明,這樣的龐大機構裡面尸位素餐的人太多了。能力沒有,但是會混,你就可以好好的待著。甚至當上領導,但是如果你擅長搞技術,那就好好在基層搞技術吧。

現在的情況是,張小平敢不敢回來,就算西安的航天動力研究所給他開高年薪,但是如果回來依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完成該完成的科研任務,那麼第一個挨批的就一定是他張小平。


旅日


看這種消息應該讓新聞飛一會,但也慶幸張小平是被私企挖走的,而不是國外的航天企業。某航天系統科研人員稱:“張小平離職會影響中國登月的說法,也太誇張了,只能說他此前負責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但是這也充分暴露出傳統研究院的弊端,下屬幹活,領導領功。幹活的下屬走了,領導只能乾瞪眼。文章雖有誇張,但的確暴露出許多問題。

一夜走紅的公告稱:張小平,男,研究員,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480噸液氧煤氣發動機、8噸變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1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等國家重大型號研製及預先研究任務,長期負責低溫發動機總體設計研究及技術把關,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

據多方信源證實,張小平卻有此人,辭職也確有此事,事發單位為西安航天動力研究院屬於航天六院,體制內稱“六院十一所”。新京報援引消息:航天科研單位的副主任設計師佔比在7%(而非70%),而且副主任設計師在總體部門才有,比例非常低。科研單位的研究員非常難評,且有部分淘汰率。研究員相當於教授,副研究員相當於高工(副教授),總師、副總師、主任設計師、副主任設計一共佔研發團隊的10%。而該系統的研究員年薪稅前在25萬,稅後20萬左右。

應該說歸根結底,該所領導脫離了群眾,還不能夠知人善任,導致事態一發不可收拾。萬幸的是張小平被國內公司留了下來,如果張小平去了NASA,您這發文追討還有用嗎?


航空之家


真是天方夜譚,滑天下之大稽了。

一個基層員工離職了,公司也批准了,結果卻用蓋公章呈報的方式說“懇請國家派人把他抓回去繼續研究項目”。

各種邏輯都亂了。

1、即便真的被抓回去了,這個優秀的研究員還會和什麼事情沒發生一樣好好研究,好好做貢獻嗎?無非是把所有他做的工作交代清楚,培養懂的人接他的活而已。

也就是說,之前對張小平的工作關注不夠,對離職員工做徹底交接的制度流程不夠。

這暴露出航天601所本身極大的管理問題。

這件事全網曝光之後,我真替這個組織機構的頭頭腦腦捏把汗呀,這是多麼大的失誤失職呢。

2、國家哪個機構負責“抓”人回去上班?

這個邏輯也是非常奇怪的,我猜想其中有不小的溝通問題。張小平離職,一定有新的公司聘請,是領導追責下來不同意張小平辭職了?還是因為兩家有競爭關係,重新上演搶人大戰呢?

我的推想,同意張小平辭職的是大領導,追責張小平辭職的也是大領導,夾在中間的小領導沒有法子了,只好用發文的形式,希望有個上級審批,他好具體執行。

不能說張小平違規離職,又沒人擔當得起一時補不了缺的巨大責任,最終就出現這麼一個醜陋的狀態。

很誇張,很滑稽哦,執筆人一定知道文字是往誇張了寫才能引起重視。

“萬惡”的是網絡,網絡一曝光,這些行為中的潛在含義全失去了,變成大白話文字讓普通大眾一起參與討論和理解,全然變了味道。

我們總做出些“搞笑”的事來,就如同前一段時間曝光證券分析師評選飯局的事,一張揉揉抱抱的照片流出,壞了一個產業行業的大事。

我們其實有多少類似的照片呀。

處處都很搞笑,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透明地生活。


財經作家邱恆明


雖然這一公文可能略顯誇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企管理體制有需要大改變的地方,由此可見國家提倡的“混合所有制”是多麼合乎時代潮流。

基層員工為什麼離職?

馬雲的一句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明:“要麼錢沒給夠,要麼心委屈了”。而在國企上班,對於普通員工來說,不存在錢不夠的問題,因為國企待遇普遍高於民企,尤其是社保、醫保、公積金等,國企待遇都偏好。但“幹多幹少一個樣”的大鍋飯狀況,在有的國企裡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說白了,國企不輕易開除員工,因為大家都是有編制的,換句話說就是“鐵飯碗”;但國企對優秀員工的激勵,是相當不夠的,如果優秀人才拿到太多,估計告狀信漫天飛舞:憑什麼你拿那麼多?

而民營企業比較靈活,能幹的不是高薪,就是送股權。不能幹的,就讓他走人,企業不養閒人啊!也養不起閒人啊!都是靠從市場上刨食的,如果養著一群不能幹的員工,老闆要虧到底褲都掉了。

這樣下來,國營企業裡面,養著一群不幹活、或者幹不了活的人,優秀人才都跑到能體現自己價值的民營企業或者下海創業去,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裡德曼曾說過:“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最為經濟;花自己的錢給別人辦事,最有效率;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最為浪費;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最不負責任。”

國企,比較接近於“花別人的錢為別人服務”,所有者是全民所有,其責任感有時會缺乏驅動力。尤其是,其激勵機制方面或許比較受限,其人才使用方面或許不盡唯才,這些都是正在完善的方面。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航天601所要把離職基層員工“抓回去”,是因為發現該員工對之後的項目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甚至“已經影響中國登月”,這不能單純怪罪601所,因為幾乎所有的國企,都差不多這樣體制下混著。

不是壟斷行業,不是政策傾斜,不是銀行低息貸款支撐等等資源保護,部分國企在純粹市場化的市場上,是沒有競爭力的。

要改變這樣的局面,就是要進一步改革國企的管理體制。


波士財經


“刷屏時代”裡,前有周小平的帶魚理論,又有吳小平的公私合營荒謬之說,這兩個人是反面的刷屏。而今天又有一個張小平刷屏了,作為國企的“底層員工”,他所做的事情與他拿的薪水形成了反差。



之所以刷屏是因為,文章裡說的雖然作為國企的一名“底層員工”,但張小平所做的工作直接關乎國家的登月計劃,這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看文章時還以為是一篇搞笑文章,但看完後發現張小平所做的工作雖小但並不容易取代,缺了他所做的工作,還真的會影響到登月計劃的順利完成。


為什麼一個重要的人,在國企裡僅僅是“底層員工”?為什麼離職的時候,國企的相關領導沒有挽留?處於領導位置,是否懂專業的航天製造技能?為什麼在國企裡年薪12萬的張小平,出來後被民營聘請,年薪高達百萬?

這都是相關者去反思的,如何激發人才的創新力?給他們應得的收入,而不是成為一個鐵飯碗,一個溫床,而喪失創造力。

你如何看待張小平離職這個事兒?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看一下網上的文章,裡面還是有不少錯誤,研究員在科研職稱裡已經是最高的職稱了,全稱是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簡稱研高工),人數不可能很多,一個單位裡有10%的人能達到這層次就很不錯了。高級工程師可以靠混資歷拿到,研高工必須有拿得出手的乾貨(管理層人士除外)。

當年研高工退休以後,還是有津貼的,但是後來很多領導個個都研高工,反而技術人員拿不到,導致很多人心裡不平,最後國務院下文取消研高工的津貼。

張小平是單位技術主力之一,就正常情況而言,單位也不會輕易放人,能爽快放他走,也肯定是有人希望他走。

另外像張小平這類人,肯定已經在研究所工作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如果只是為了高工資要離開,早就離開了,估計是和有關方發生矛盾了。

在國企或研究所裡工作,要想過得順心一點,首先就得聽話,不聽話的,髒活累活,永遠都是為你準備的,領導想整你,想給你穿小鞋,總會有辦法。

記得當年分公司有一位中層,無意得罪了公司領導。但這位中層工作一直做得很不錯,直接摘掉他的帽子,顯然不合適,想找茬,他又很謹慎。為此,公司專門新成立一個門部,把他調到那裡,讓主持籌建工作,但公司承諾的支持一拖再拖,整整拖了三年,期間也不給他派一兵一卒,但是報告寫一份又一份,籌建方案做了否,否了又繼續做。整整折騰了三年,那位中層終於抗不住,自己請辭了!

實實在在的在體制單位內乾點事不容易,你不但要做好事,還得與一群小人抗爭。單位裡總還有那麼一批人,不幹正事,喜歡拍領導的馬屁,以打壓同事顯示自己的能力。你要幹正事,他們總有很多提議和意見。如果你不耐煩,讓他們來試試,他們又立馬說你是專家,這事只能你來。

就算累死累活把活幹完了,最後一看排名,具體幹活的基本都在最後面。

努力工作是為了生活好一些,開心一些,後來一看不開心都是工作帶來的,這樣的工作做得又有什麼意義呢?很多人都是帶這樣的原因離開的!


白橡


如果對待科技人才的待遇能夠像對待小鮮肉和某些明星的十分之一,我相信這事情一定不會發生。

一個基層員工離職,竟然能影響到中國登月,剛剛看到這則新聞,我以為又是某個段子。後來發現這是事實,因為它發生在國企,倒是讓人覺得有點正常了。

這個事情簡單點概括可以這樣描述,一位埋頭苦幹兢兢業業的高級人才發現在原單位很難有出頭之日,而且最關鍵的是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於是想要跳槽,向上司請示,上司看了看他的職級,原來只是最底層的研究員,像這種崗位有好幾百個呢,大筆一揮,走吧。結果這位叫做張小平的研究員順利跳槽到一家民企,工資直接漲了好幾倍,達到了年薪百萬。正當張小平準備為新東家效力時,老東家發現當初放走的張小平不可或缺,想要讓他回來又不能丟面子,於是乎想要一紙公文把張小平要回來。為了不多掏錢,那就儘量把張小平的本事誇大一點兒,影響往大一點講,好讓對方無法拒絕。沒想到弄巧成拙,被曝光在網上了。

那麼通過這種方法就算把張小平要回來,又能怎樣?如果人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就算回來也很難盡心盡力工作了。民企的薪資其實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因為他們要憑真本事創造更大的價值。而國企內部尸位素餐的情況一直被人們所詬病,按照工資高低根本看不出誰的作用更大,甚至有些單位退休人員領著高工資,一線人才拿著低工資卻只能埋頭苦幹。

關鍵時刻才能看出來誰有用誰沒用,讓人才“被迫出走”是個很低級的決定。其實,這些為國家航天事業做貢獻的尖端人才都應該得到禮遇,因為他們才是國之重器。與其把錢送給那些娛樂明星,不如把這些人才的待遇提上來。


夜雨如書


看到時政版裡有人在說張小平,原本一無所知的路人特地去找了一下相關信息。根據微博上不知真假的業內人士爆料,原文太長我簡單總結一下:

我國軍工科研體系是雙總(總指揮、總師)領導負責體系,其中總師是負責技術幹活的,總指揮除了技術以外什麼都管,雖然兩者名義上同級但總指揮長期騎在總師頭上,相當於督軍太監。

以前航天科研體系初創的時候開大會,與會人員最低級別是副主任設計師,也就是張小平跳槽前的級別。

剛開始那段時間副主任設計師的任命都需要專門的文件下達指令,含金量很高,開個會會議室都坐不滿人。後來領導把副主任設計師的任命權力下放,造成了現在科研體系副主任設計師氾濫,70%的人都有這個頭銜,變得不值錢了。

冗官冗員氾濫,但真正幹活的還是那麼幾個。而且科研體系的天花板一眼看得到頂,升遷機會都被總指揮體系和會拍馬屁的佔了,一開始還能靠情懷留人,並且那段時間想跳槽都沒地方去,但現在時代變了,基層技術人員流失嚴重。

領導:愛乾乾,不幹滾。你一個小小的副主任設計師我還怕沒人頂你的位?

張小平:好,我滾!

因為剛好卡在脫密保密的級別,很快張小平就被藍箭開出百萬薪挖走跳槽。

但領導不知道他放走的張小平,是真正幹活的那幾個,張小平走了之後很多科研項目的研究都卡住了,下面瞞不住了領導這才知道真相,於是開始甩鍋。真是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