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培养不了一个诺贝尔奖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百年清华培养不了一个诺贝尔奖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百年清华培养不了一个诺贝尔奖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前一段时间,连续在任职的高校听了两场“千人计划”的讲座,说实话很有感触。两个教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一个从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回到自己原来的母校,另一教授则是因自己的夫人从德国回到湖南。

两个教授都讲了自己这些年在国外的感受以及对科研的认识,在我看来是真实的,也是有道理的。其中,就讲道了为什么国内那么多研究机构,那么多优秀的高校(北大、清华等)发表一篇Nature 或Science都这么困难。更者,除了屠呦呦,在自然科学领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百年清华培养不了一个诺贝尔奖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便是国内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目前,国内科研人才的帽子满天飞,你有“千人”、我有“万人”,你有“长江”、我有“黄河”……各部门,各省市出台的创新人才计划有近百个,名目繁多的“帽子”满天飞,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政策,在吸引、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把青年人的眼光聚焦到了“帽子”上,偏离了科研的正确方向,贻误了科研的黄金时期。再者,如李德仁院士所说,有些导师,满足于争取小的横向项目,把年轻的老师或者学生当做“劳动力”,整天沉浸在重复且没有挑战性的劳动中,没有成就感的同时又承担着各种生活压力,慢慢地科研兴趣就淡了。说白了,现在的科研人才基本都是急功近利,难以静下心来做真正的科研,因为耗不起。

百年清华培养不了一个诺贝尔奖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其次,国内青年科研者的压力太大,加之政府补贴不均衡,难以静下心来做科研。目前国内房价算是暂时稳定了,但大部分人都知道,这只是暂时而已,有很多地方的房价还在上涨。基本上,省会的房价基本在一万以上了吧,更别说北上广。有些年轻科研人员得愁自己的住在哪里,孩子养不养得活,天天得思考怎么养家,一来二去,哪还有什么精力搞研究。听说,在北京某科研所的一个老教授,一辈子都没能在首都买上一套房,居无定所,听上去很是凄凉。

百年清华培养不了一个诺贝尔奖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再者 ,国内科研者的思维方式或研究思路比较“独特”。国外的人做研究,思路都很简单,比如研究城市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就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实验,一棵树放城市里面,另一棵则放在农村。结果发现,城市的环境反而能使树木生长得更好,结果变发了几篇Nature。而且,他们又验证了这一现象。利用遥感数据计算了城市地区植被碳储量和郊区的碳储量,发现城市区域的碳储量比郊区碳储量密度更大,结果又发了两篇Science。反过来看看国内许多研究者,很喜欢把问题或者实验往复杂的方向牵引,觉得越复杂,就越高级,就能出好的成果。但,又有几人能发Nature或Science呢?更别说获诺贝尔奖。

百年清华培养不了一个诺贝尔奖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总之,科研是需要真正沉下心来搞的东西,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沉淀。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百年清华培养不了一个诺贝尔奖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