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明日上市,A股迎來新能源汽車「第一股」

自2014年北汽股份上市伊始,其旗下新能源業務便被剝離,準備單獨上市。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也數次宣稱,北汽新能源將單獨上市。

9月26日,北汽新能源相關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確認,北汽新能源將於明日正式在A股掛牌上市。

只需再等等,北汽新能源將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股”。

漫漫上市路

由於北汽新能源2016年方才盈利,按照A股必須連續盈利三年,每年的盈利綜合要大於3000萬元的規定,北汽新能源最早也需要在2019年才能上市。

面對國內日新月異的變化,徐和誼顯然不願意等待如此之長的時間。

為了儘快完成上市,在2017年完成B輪融資後,北汽集團上市的節奏開始加快。2017年12月,北京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鋒電子”,600733)發佈公告稱,北汽集團已成為控股股東,隨後在2018年5月,證監會同意收購事宜。到了8月27日,前鋒電子正式更名“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對於北汽新能源上市一事,汽車專家陳光祖表示:“北汽發展新能源符合了目前汽車行業發展的潮流。同時北汽新能源在市場上的銷售非常好,連續多年都是純電動銷售冠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整體看好。”

全力推動轉型

徐和誼曾經多次對外表示,將在今年7月底於北京地區全面停產傳統燃油車的生產,2020年於北京地區全面停售燃油車,2025年全國範圍內停售燃油車。對於北汽來說,新能源單獨上市毫無疑問是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必然的抉擇。

數據顯示,2017年,北汽股份營收1341億元,同比增長45.5%,但是其中北京奔馳的佔比近9成。同年,北汽自主燃油車品牌總體銷量僅為23.6萬輛,同比下降48.4%,營收173.86億元,同比下降43.7%,但是銷售成本達200億元,總體虧損。到了今年情況也沒有發生好轉,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北汽自主燃油車共計銷售91715輛,同比下滑27.1%。

面對北汽集團自主燃油車品牌的窘境,汽車分析師鍾師在先前採訪中向《國際金融報》表示:“北汽自主燃油車不是特別好,如果現在進行大規模投入也過了窗口期,可能事倍功半,轉向新能源是最合理的選擇。”

與此同時,北汽新能源在市場上優秀的表現也給上市足夠的底氣。去年北汽新能源累計銷量達到10.32萬輛,連續5年成為中國純電汽車銷量冠軍,今年1月至8月,北汽新能源累計銷售62658量汽車,相比去年同期上漲129.9%。

依然面臨挑戰

但是另外一方面,北汽新能源也面臨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國家補貼退坡。根據四部委聯合頒發的《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純電續航150公里至300公里以內的車型補貼分別下調20%至50%不等,150公里以內不再享有補貼。而佔據北汽新能源銷量7成的低端EC系列旗下多款車型均面臨補貼退坡的影響。

同時,根據北汽集團收購前鋒電子所發佈的《收購報告書》顯示,北汽新能源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前10個月營收分別為34.71億元、93.72億元和73.77億元,同期淨利潤為負1.84億元、1.08億元和3924 .4萬元。

在同一時間段內,北汽新能源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5796.28萬元、1.48億元和2475 .25萬元,補貼對於北汽新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一方面,北汽新能源在北京地區也獲得了極大的政策加成。截至2017年,北京實施新能源汽車備案制,只有入圍的車型方能獲得新能源補貼。數據顯示,北汽新能源在去年共有20款車入圍,佔據了入圍總數的26%,幾乎覆蓋了旗下全部車型。但是隨著今年備案制的取消,北汽新能源將在北京面臨國內一系列成熟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競爭。

其次,北汽新能源也過於依賴旗下的低端車型。北汽EC佔據了銷量的7成,售價非常低廉。EC200補貼後售價5.68萬元至6.28萬元,2018款EC3補貼後售價6.58萬元至7.18萬元。

一位汽車行業內部人士認為,北汽新能源目前僅僅依靠一款主力車型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市場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公司將會受到極大的衝擊。因此,即使難度很大,北汽新能源也需要儘快發展高端車型。

(國際金融報記者 張珩 編輯傅光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