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喜看韓原新變化」一條回鄉路:見證交通大變遷

「改革开放40年 喜看韩原新变化」一条回乡路:见证交通大变迁

韓城傳媒網

民生/社會/時訊/熱點

「改革开放40年 喜看韩原新变化」一条回乡路:见证交通大变迁

一條回鄉路:見證交通大變遷

韓城日報記者 霍宇飛

“1952年,步行兩天才能到家;1989年,需要坐7個小時的客車;2016年,自駕僅用1個小時就回去了。改革開放後,得益於道路和交通工具的飛速發展,老百姓的出行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8月23日,81歲的退休教師姚徐榮翻出自己寫的《有感於“西侯”高速通車》,和記者談起了回家的幾次經歷。

步行回家要兩天

姚徐榮是山西省萬榮縣人,1951年,13歲的他跟隨伯父來到韓城古城。“隔河千里遠”,當時,韓城的公路全部是在原車馬大道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砂礫簡易路,標準低、質量差,晴天揚灰路、下雨“水泥路”,境內根本沒有通往其他地方的班車,人們出行都是以步行為主。那時候,姚徐榮回家也靠步行,回一次最少需要兩天時間。

1952年,年關將近,姚徐榮和伯父準備回家過年。啟程那天,兩人摸黑起來將買好的年貨和路上要吃的饅頭裝進包袱裡,頂著寒風出發了。叔侄倆爬上澽陽坡、穿過西莊鎮,累了就在路邊歇一會,渴了向老鄉討點水喝,餓了吃塊隨身帶的饃。等到了下峪口時,已是下午三四點了,疲憊不堪的姚徐榮想要停一停,伯父卻說:“好好走,今天晚上必須趕到河津縣,不然明天也到不了家。”沒辦法,姚徐榮只能跟上伯父的腳步。

“過禹門口黃河鐵索橋的情景現在都歷歷在目。當時風颳的很大,橋上的木板早已被拆除了,整座橋空蕩蕩的,只能兩手牢牢抓著欄杆上的鐵索,腳下踩著一根鐵索,晃晃悠悠,一步一步往前挪。過完橋後,全身都在冒冷汗。”姚徐榮說,晚上9點左右,他們總算到了河津縣。吃飯時,飯店老闆把飯菜端到跟前,他想站起身去接,卻發現發腫的雙腿早已不聽指揮,只能乖乖地坐了下來,看著老闆將飯放在面前的圓桌上。

第二天一早,姚徐榮繼續拖著腫得更嚴重的雙腿,跟著伯父向期盼已久的家走去。傍晚時分,他們終於回到了家。母親看到他腫脹的雙腿,輕輕地幫他揉著,哭了整整一夜。

坐車需要7小時

時光來到了1989年,姚徐榮已經成家,有了衛東、衛平、衛國和偉峰四個孩子。年關將近,每逢佳節倍思親,姚徐榮又有了回家的念頭,他對妻子說:“現在有了通往河津的客車,而且一天好幾趟,咱們今年回家過年吧!”於是,一家六口人便踏上了旅程。

那時,108國道二級改造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全市的交通主幹道成功打通,鄉鎮道路的骨架全面形成。市內設有4家汽車站,線路不僅覆蓋各鄉鎮,還延伸到了河津、黃龍、蒲城、大荔和銅川等地。姚徐榮一家可以先坐客車到對岸的河津,再轉車回到萬榮。

上午8時左右,一家人在火車站附近坐上了發往河津的客車。看著他們帶著小孩,車上的人紛紛給他們讓座。嶄新的柏油路上,汽車緩緩地行駛著,看著窗外的風景,幾個孩子嘰嘰喳喳地,驚奇客車能跑得這麼快。路過禹門口公路大橋時,原來的鐵索橋已經換成了寬闊的公路大橋,看著新修的大橋,姚徐榮給妻子和孩子們講起了之前的過橋經歷,他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客車便來到了河津站。最出乎意料的是,他們到家時還不到下午3點。

自駕僅需1小時

日子好了就覺得時間過得快,轉眼間到了2016年,姚徐榮和妻子都年近80歲,幾個孩子也都成家立業。9月份的一天,姚徐榮得知老家的侄孫要結婚了,便對妻子說:“你給衛平說一聲,讓他明早開車把咱們送回去,咱們也湊湊熱鬧。”第二天上午9點許,二兒子姚衛平便開車來到梅苑B區,載著兩位老人回老家。

此時,京昆高速西侯段已建成通車,108國道已擴建為一級雙向6車道,全市縣鄉道路的升級改造工作全部完成,交通網已延伸到所有的建制村。客運班車不僅覆蓋到渭南各縣,還延伸到西安、延安、榆林以及山西等地;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汽車走進了千家萬戶,老百姓的出行更便利了。

當天,姚衛平開著車由秦晉大道進入京昆高速,車輛在高速前行,兩位老人坐在後座上看著窗外飛速閃過的景色,聽著車裡播放的經典秦腔戲《三滴血》。“那天,不過一個小時就到了。”姚徐榮告訴記者,“現在,汽車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的‘標配’。靠兩條腿走路的時候,誰能想到會有這樣的好日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