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兒女,背後你不了解的賈樟柯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08年,陳丹青在北大做了場演講聊賈樟柯,題目叫做《賈樟柯,和他們不一樣的動物》。他們指的張藝謀、陳凱歌這批第五代導演,陳說:“第五代的電影沒這麼準確”。

前幾天,賈樟柯的新片《江湖兒女》在國內公映。

這部電影是入圍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唯一一部華語片,戛納首映後,現場的掌聲持續七分鐘。

《江湖兒女》國內上映三天時,票房跨過3500萬,賈樟柯發了一條微博,說打破他個人票房紀錄。

有人評價,賈樟柯總是以同期最低的票房,拿到最多的討論。

《江湖兒女》被批評為“充滿了負能量”“看了心裡堵得慌”。

賈樟柯回應:真話是最大的正能量。

二十年來,他的電影只有五部被允許在內地公映,累計票房不過億,這讓他的身上多了一層悲劇英雄的色彩。

1

二十七年後,已經蜚聲國際的導演賈樟柯回憶起那個神啟般的下午,仍飽含深情。

那是1990年,高考落榜,賈樟柯到太原學畫畫,打算來年報考山西大學美術班。

某個下午,在太原南郊“公路電影院”,他偶然看到陳凱歌的《黃土地》。

看了五分鐘,他流淚了。

電影裡,在黃土地上打腰鼓的熟悉場面,令他想到自己的生活。他感到震撼,“塵土在陽光底下變成了像詩一樣的東西”。

自此,賈樟柯決心要當導演。

他騎著自行車,在太原跑了一天,為備考北京電影學院買參考書,最後只買到一本《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劇本選(下冊)》和一本《美學理論》。

考導演系,連續兩次落榜,他鐵了心,要麼考上,要麼考到超齡無法再考。

第三年,賈樟柯終於進入北電文學系。

他的整個人生改變了,順帶著改寫了電影史。

1970年5月24日,賈樟柯出生在山西省汾陽縣。父親賈聯凱是中學語文教師,母親張瑞英在國營商店做售貨員,賣煙、酒、糖,姐姐樟虹比弟弟大六歲,生性乖巧。

賈樟柯自幼叛逆,小學三年級,課上,老師說他像猴子,他回嘴,“你才像猴子”。山西一進入11月便極冷,老師罰他每天早上給教室生爐子。晨讀六點開始,賈樟柯每天獨自穿過黑寂的街道,五點半趕到學校,在同學們到來前生好火。

下午放學早,賈樟柯就去母親商店旁的汾陽劇院看電影,跟劇院的人混熟了,不用買票,天天看。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幾年後,錄像廳出現在這個鐵路都沒通的小縣城。

在錄像廳,賈樟柯第一次看到了《少林寺》《龍門客棧》,中學幾年,香港70年代以來的電影,被他系統地看了一遍。

賈樟柯覺得,自己的生活和這些武打片裡的人物很像,抽菸、逃課、打架、快意恩仇。

縣城的生活有時也令他感到厭倦。初一時,剛學會騎自行車,賈樟柯就約了幾個同學,蹬了30公里,專門到孝義看火車。

1980年代,流行文化在中國蓬勃發展,這股風也刮到了這個偏遠小城。

賈樟柯的興趣很快顯露。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喜歡上了流行音樂,在當時,這還被稱為“靡靡之音”。他最開始聽的是鄧麗君,為了買一盤磁帶,他坐了四小時車。從齊秦、譚詠麟到崔健、唐朝,他對音樂的喜好持續多年。日後,流行歌曲配樂,成為賈樟柯電影一個無法忽視的符號。

高二那年,賈樟柯看了美國電影《霹靂舞》,成為霹靂舞愛好者,琢磨了七八遍,學會了,後來還在某個大棚歌舞團施展過才藝。

賈樟柯的文藝天賦極高。據同學安群雁回憶,他可以一口氣寫完10篇日記,並獲得老師的稱讚,高中時寫的小說,發表在省級文學刊物。山西有個叫田中讚的老作家,看完他的小說後盛讚,這是個苗子。

某個無所事事的下午,賈樟柯和一群同學爬上縣教育局的樓頂,在那兒,他撿到一本朦朧詩選。他讀到北島的《我不相信》和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眼睛”,直接給震住了。

在高中汾陽中學,賈樟柯發起詩社“沙派”。第一次油印詩集,他們四處借辦公室,熬了一星期夜,弄出七八十本。作品被印在蠟紙小冊子上分發出去,轟動一時。

“他天生有才。”詩社成員趙海記得,賈樟柯一度成為校園風雲人物。

寫詩、踢足球、跳霹靂舞,頭髮留到胸口那麼長,賈樟柯如此度過高中三年。後來他在一段自述中說,那時他沒有任何夢想,一切自然而然,“沒太多期望,就按照興趣一步步走。”

1990年,山西作協搞了一個年輕作家培訓班,賈樟柯和從全省選出來的十幾個青年被召集過去,作為後備軍培養。當他告訴田中贊,自己要去拍電影,對方表露出憂傷。

沒人料到,他會成為一名導演。

“一個小鎮孩子當導演?這夢可遠了去了”,趙海說。

2

1993年9月,賈樟柯成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大一新生,這一年,他23歲。

賈樟柯比班裡多數同學都大,他們大多剛從高中畢業。而在家鄉汾陽,23歲的人早就結婚了,年少時的兄弟或許已有小孩,成為一家之主。

未來令人焦慮,他失去了呼朋引伴的熱情。

自習室成了最好的去處,每到晚上,賈樟柯常常拎著一卷綠格稿紙去寫劇本。點菸,落筆,他的思緒總是不由地回到家鄉,於是,眼淚打在紙面的滴答聲,往往緊接著鋼筆劃過紙張的聲音到來。

“我搞不清我為什麼會如此矯揉造作,內心總是傷感”。賈樟柯後來在散文中寫道。

在大學,賈樟柯接觸到大量歐洲電影。他常常一天看三部,資料室裡沒有,他就去法國文化中心看,為此騎車穿過半個北京城。法國電影大師羅伯特·佈列松對非職業演員的使用,以及臺灣導演侯孝賢的長鏡頭,都直接影響了賈樟柯的電影風格。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侯孝賢和賈樟柯 / @賈樟柯

那時北電,週二固定放國外電影,週三放兩場國產電影。大部分國產電影,令賈樟柯和他的同學們失望。“覺得那種電影和我們的生活沒關係”,顧崢說,他是賈樟柯的同班同學。

某個週三晚上,照例看的是國產電影,賈樟柯、顧崢和另一個同學王宏偉,坐在宿舍樓的樓梯裡聊了一夜。賈樟柯對他們說,“咱們拍電影吧,一定要拍自己想拍的那種電影!不能再讓這幫人搞了,咱得弄點實際的東西。”

顧崢覺得不太現實。當時,在北電,拍電影是導演系的“特權”,非本系同學想拍片會被調侃成“拍拍也好,拍了就知道多難了”。在顧崢的講述中,那晚,王宏偉砸了個啤酒瓶,撂下狠話,“不管,就是要拍”。

不久,三人組建了“北京電影學院青年實驗電影小組”。

拍什麼?

賈樟柯想得很清楚,要用自己的方式說一些實話。

他寫了一個短片劇本《小山回家》,講的是,在北京一家餐館打工的廚子王小山回河南老家過年的故事。王宏偉被邀請來當男主角,他的表演課成績剛剛及格,但賈樟柯喜歡他內斂的風格。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小山回家》劇照 / 豆瓣

片子拍出來,時長57分鐘,其中,王小山行走的兩個鏡頭長達七分鐘,人物對白用的是方言,在北電宿舍放映後,只有賈樟柯的一個室友表示拍得好。

後來,賈樟柯經一位記者建議,把片子送去香港參賽。《小山回家》拿了一等獎。

畢業前的那個春節,賈樟柯坐了14小時火車回到汾陽。飯桌上,父親告訴他,回來的正好,縣城就要拆了。賈樟柯心裡一緊,飛奔到縣城。

看著街邊寫著大大“拆”字的店鋪,他決心用影像記錄下即將消散的一切,“每個人有自己的時代,每代人都有他們的任務……面對要拆除的縣城,拿起攝影機拍攝這顛覆坍塌的變化,或許是我的天命。”

家鄉的變化令賈樟柯震動,除了縣城的拆除,人們關係的淡漠、金錢價值的不斷被放大,更刺痛著他。

用了三週時間,賈樟柯寫出關於一個縣城小偷的劇本,叫《小武》。他把劇本傳真給香港的朋友,次日,對方回覆,決定投拍。

3


1997年4月10日,《小武》開拍。

這是賈樟柯導演的第一部故事長片,他找來在香港領獎時結識的攝影師餘力為負責攝影,又找到王宏偉飾演男主角小武。

拍電影燒錢,這次雖有幾十萬的投資,拍攝條件還是艱苦,沒有監視器,攝製組也是幾人一屋,擠在汾陽的小旅館裡。

賈樟柯的想法是,記錄下當時縣城實實在在的景象,從視覺到聽覺,讓自己的影片具有一定的文獻性。他特意選了《心雨》《愛江山更愛美人》《霸王別姬》等幾首最流行的歌,加到《小武》裡。又告訴錄音師,收錄街頭的各種背景聲,包括廣播、擴音器聲和摩托車噪音。錄音師憤然辭職,說這麼做會影響她的職業聲譽。

歷時二十一天,《小武》拍完,加上後期製作,總投資為三十八萬元。

在北電放映時,《小武》經歷了賈樟柯此前短片相似的冷遇,開場後不久,幾位教授便拂袖離去。

賈樟柯帶著《小武》,穿梭於北京高校,一遍遍放映。電影裡雜糅著山西、東北方言,他每一場都站在一旁同聲傳譯。電影很快在知識分子中流傳開了。

有天半夜,在紐約學畫畫的陳丹青接到一個越洋電話,對方是廣播學院教電影史的林旭東。林告訴陳丹青,國內出了個叫賈樟柯的人拍了部《小武》。

錄像帶被快遞過來,小武的形象在影機裡出現,陳丹青一看,“這就對了!”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小武》劇照 / 豆瓣

十年後,陳丹青在北大做了場演講聊賈樟柯,題目叫做《賈樟柯,和他們不一樣的動物》。他們指的張藝謀、陳凱歌這批第五代導演,陳說:“第五代的電影沒這麼準確”。

“中國的小縣城有千千萬萬“小武”,從來沒有人表達過他們。但賈樟柯這傢伙一把就抓住他了。”

與當時熱衷宏大敘事的國產電影不同,賈樟柯在《小武》的宣傳海報上這樣寫:這是一部粗糙的電影。他拒絕虛偽、矯飾的東西。

多年後,他說拍《小武》也是因為自己有種不滿:“非常多的人的生活狀況被遮蔽掉了,若干年後想想大多數中國人是怎麼生活的,如果你從當時的銀幕上尋找,全是假的,全是謊話。”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小武》海報 / 豆瓣

1998年,《小武》被送到柏林電影節參賽。

在去柏林之前,製片人叮囑賈樟柯和餘力為,一定要想辦法把片子賣出去。

到了柏林,兩人打聽到,要先請人看電影,才能賣片子。於是,他們印了些請柬,去電影節買家聚餐的餐廳派發。

站到餐廳門口,賈樟柯猶豫了,邁不動腿。餘力為非常生氣,對他說:"小賈,這是你的片子,你不去推廣,沒有人去推廣。”

餘力為自幼在香港長大,他告訴賈樟柯,為了賺生活費,他從初中開始每個假期都要去做兼職文具推銷員,“我們要活下去,我們要完成一件事情,這算什麼?”說完,餘力為轉身進入餐廳,讓賈樟柯在外面等著,替他派發請柬。

這件事對賈樟柯的觸動特別大。後來出新片子,他再去推銷,去跟各界的人談,都變得非常放鬆。

在柏林電影節,《小武》斬獲青年論壇首獎,之後又在意大利、溫哥華等處砍下七個獎項。法國《電影手冊》稱,《小武》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

賈樟柯一舉成名。這一年,他28歲。

4

《小武》獲獎,賈樟柯很順利拿到第二筆投資。

1999年,賈樟柯開始籌拍電影《站臺》。片名來自一首同名搖滾歌曲,這首歌在80年代的中國風靡一時。

《站臺》講述了一個縣城文工團的故事,從1970年代末講到1990年初。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也是賈樟柯成長中最重要的階段。

《站臺》的女主角設定,是一個講本地方言的舞蹈演員。賈樟柯去到太原師範學院,觀摩了一堂舞蹈課,原本想從中挑個學生來演。最終,那堂課的女老師被選中,她有一副倔強的面孔。她叫趙濤,後於2009年,成為賈樟柯的太太。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趙濤,《站臺》劇照 / 豆瓣

影片開頭,有一行字——獻給我的父親。多年後,聊起《站臺》,賈樟柯面對鏡頭,回憶起與父親的一段往事:

小時候,一個大風天,父親帶他去爬城牆。城牆下,遠遠地有一條公路。那個年代車還很少,等了很久很久,他們看到一輛汽車從公路上開過。他注意到,父親似乎在流淚。那時他還不懂得為什麼,只是拉緊了父親的手。直到長大後,縣城生活讓他感覺到一種被禁錮感,讓他開始想象城牆外廣闊的世界,而自己沒有機會去見識,他理解了父親的孤獨。

父親與賈樟柯一同觀看了《站臺》,他對兒子說:“我羨慕你,你能寫自己的生活”。

趙濤也在家為父母放映了她主演的這部片子,她回憶,沒看多久,父母就睡著了。但《站臺》改變了她。以前的她不覺得世上他人和自己有什麼關係,電影讓她開始關心人。

《站臺》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後,又拿下全球多個重要獎項。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站臺》海報 / 豆瓣

來自國際的再次認可,卻不能消除賈樟柯的沮喪。

1990年代,中國多位導演被禁。賈樟柯也在此列,於1991年1月已被宣佈暫停其 “拍攝影視劇的權利”。

他只能在私下播放他的電影。有個下雨天,北京的一個咖啡店打算放映《站臺》,可那個放映室太亮,根本看不清畫面,大家找來黑布遮光,折騰了好一陣,終於不漏光了,屋頂又開始漏雨,片子最終在這樣的環境下播放。

日後,賈樟柯向人說起這件事,仍略帶傷感:“我那時候有點傷心,為什麼我的電影,不能在電影院裡正常地放。有正常的椅子、黑暗的屋子、有好的放映機把它放出來。”

即便如此,賈樟柯還是迅速擁有了自己的影迷。

當時,在一家影碟店裡,老闆對他說,下午有一個特別好的電影,有一個叫賈柯樟的導演,拍了部《站臺》,你兩三點鐘來,就有貨了。賈樟柯驚呆了,下午去後,果然看到嶄新的一摞《站臺》。拜盜版DVD所賜,後來影迷親切地稱他為“賈科長”。

2002年,賈樟柯拍攝了劇情長片《任逍遙》,題材依舊是小城青年的生活。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02年5月23日,第55屆戛納電影節,賈樟柯、趙濤出席《任逍遙》首映式 / 視覺中國

故鄉三部曲,這就齊了。

5

早期的賈樟柯通過講述自身經驗進行創作。縣城是他的敘述起點,也一度令他被標籤化。

他曾反問:“難道我只會拍縣城?”

《任逍遙》之後,他將目光移向城市。

2004年,賈樟柯拍攝了《世界》,講述在北京世界公園裡,一群外來務工青年的故事。

《世界》的發佈會上,賈樟柯哭了,過去八年,他拍了四部電影,這是第一部在國內公映的。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05年4月8日,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世界》在北京公映 / 視覺中國

一年前,包括他在內的多位“第六代”導演被宣佈解禁。當時,他們被召集來談話,張元、王小帥等都在場,一位官方人員發表了一句日後廣為流傳的言論:今天我們給你們解禁,但你們要明白,你們馬上就會變成市場經濟中的地下電影。

《世界》在國外獲得不錯的口碑,在國內票房慘淡。

隨後多年,賈樟柯一再親身經歷這種來自市場的冷酷。

2005年下半年,賈樟柯去到三峽,為畫家劉曉東拍攝紀錄片。劉正在創作三峽系列油畫,畫當地的拆遷工人。

兩千多年曆史的城市在眼前迅速消失,令賈樟柯震動,他決定拍攝一部電影。

在旅館窩了三天,劇本寫出來了,叫《三峽好人》。

片子由兩個平行的尋親故事構成。賈樟柯請來表弟韓三明飾演男主角,一位尋找失散妻子的曠工。表弟原本在汾陽的煤礦做工,拍攝完,又回到礦上。趙濤飾演女主角,一位來三峽尋找丈夫的護士。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賈樟柯熱衷於拍攝邊緣人群。他並不認同這種看法,恰恰相反,他想拍的一直是大眾,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狀態。他認為應該用“非權力的擁有者”來形容他電影裡的人物。他始終反感在電影裡宣揚權力。

2006年9月,《三峽好人》奪得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06年9月9日,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禮,頒獎後臺 / 視覺中國

在國內,賈樟柯選擇讓《三峽好人》與張藝謀的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天上映,製片人為此跟他吵過很多次架。

2006年12月4日,賈樟柯攜《三峽好人》在北大百年講堂做首次點映。當天,門口擠滿了等票的人。影片放映結束,講堂二樓,有學生拉出“北大學子支持三峽好人”的橫幅。

放映後的對談和問答環節,講堂裡一共響起了22次掌聲。被問及上映時間的決定,賈樟柯答:“因為我想看看,在崇拜黃金的年代,誰還關心好人。”這一次,掌聲尤為熱烈長久。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06年12月4日晚,賈樟柯的電影《三峽好人》在北大百年講堂上映,在映後的演講中,賈樟柯談到自己的表弟時幾乎落淚 / 視覺中國

最終,《三峽好人》的票房收入為兩百多萬,《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票房則超過兩億。

6


《三峽好人》是一個轉折點。

之後的七年時間,賈樟柯都在拍攝紀錄片。

他不再使用一種觀察的方式,同步記錄中國的變遷,而是將目光投向歷史和當代。

賈樟柯覺察到,生活中的大量記憶載體消失。這刺激著他去用影像,挽留在快速變革中正在被摧毀的東西。

2008年,賈樟柯拍攝了紀錄片《二十四城記》。片子講述了一家制造飛機的國營工廠的真實故事。工廠存在了50年,曾有近3萬職工,最終倒閉、拆除,地皮也被賣給了地廠開發商。

《二十四城記》的內容,由八個工人的口述構成。但賈樟柯沒有把它拍成一部口述史影片,而是採用了記錄與虛構相結合的方式來呈現——五位普通工人的採訪段落和由職業演員講述的三個女人的虛構故事。

在紀錄片中引入職業演員,令賈樟柯飽受“向商業妥協”的質疑。

某次放映結束,有觀眾問道:“決定用明星是因為考慮市場嗎?”賈樟柯答,讓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他們,是他對這個群體最大的支持。在接受採訪時,他再次表示,想要商業發行的願望強烈,“不是為了錢,是為了被更多的人看到”。

其實,賈樟柯從來不是一個反商業的導演,也一直在避免被邊緣化。在他身上,始終同時存在著理想主義者和實幹家雙重氣質。

在身邊人的印象中,賈樟柯對待工作近乎狂熱。

拍他的戲,演員聽的最多的一句話是:這條很好,下面我們再來一條更好的。“更好的這條”拍完,他又會提出:繼續,再來一條更更好的。

拍《三峽好人》時,預算只夠去當地拍兩三次,賈樟柯對效果不滿意,執意要去六次,預算的劇增直接導致一個投資人撤資。

拍紀錄片《海上傳奇》,有一場戲是趙濤穿過上海街頭的車流與人流,為了等到對的車和人從她身邊經過,賈樟柯從早上六點拍到晚上。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海上傳奇》工作照 / 臺海出版社

他不願神化拍電影這件事,更不喜歡自憐:“我講不出我拍電影有多難,我覺得我拍得挺高興的,困難任何行業都有,我自己面對就行了,沒必要告訴別人。”

“他是一個永遠不停奔跑的人”賈樟柯老友梁景東說,在他的身上“彷彿總有一種時不待我的急迫感”。

7

2009年11月,賈樟柯開通了微博。

接來下的兩三年間,他注意到,在微博上,不斷有社會突發事件被曝光。

現實刺激他在創作上變得更為直接。

2013年,賈樟柯迴歸劇情片創作,拍攝了《天註定》。影片取材於四起社會新聞事件,講述了幾個普通人,在極端壓力之下走向暴力的故事。他試圖描述這些人物為了挽回自己的尊嚴所做的努力。

這也是他的電影一以貫之的主題:為獲得自由和尊嚴、改變自己的生活,個體在有限空間裡努力掙脫困境。

片子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劇本獎。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13年5月18日,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註定》劇組亮相 / 視覺中國

經過博弈,修改了一些鏡頭的《天註定》,計劃在那年11月於國內公映。

賈樟柯否認這是妥協的結果。“最終通過就是一個堅持的結果,而不是妥協的結果,你覺得妥協能得到通過嗎?”在一次採訪中,他反問記者。

但最終影片未能上映。

這令賈樟柯備受打擊。在一家咖啡館裡,他抽著煙,神情倦怠,說自己將會有一個大的調整,不是拍哪個,而是考慮到底要不要拍。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紀錄片《汾陽小子賈樟柯》截圖

他調整了自己的生活,開始關照被自己忽視的情感。2006年,在他剪輯《三峽好人》期間,父親因患癌病逝,原本打算接父母到北京同住的心願落空,令賈樟柯一直耿耿於懷。

他回到家鄉,開了家麵館,頻繁地和朋友聚會。

在酒桌上,老友喊他的小名“賴賴”,囑咐他應該要個孩子。賈樟柯感受到熟悉的溫暖:“他們擔心我的生活,我與他們有關。”

2015年,賈樟柯把鏡頭又對準了故鄉,拍攝了一部專注於情感的電影——《山河故人》。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山河故人》劇照 / 豆瓣

故事始於1999年,結束於2025年,分三段講述一個汾陽姑娘與兩個青年的情感糾葛。葉倩文的老歌《珍重》作為主題曲貫穿始終,賈樟柯喜歡歌裡那些關於情義的表達。

許知遠曾評價:“賈樟柯的最佳時刻,不是來自他的深思熟慮,而是他的敏銳與穿透力,他能意識到嶄新的時代情緒,並且準確、迅速地表達。”

《山河故人》在海外斬獲多項大獎。

同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將終身成就獎,授予了45歲的賈樟柯。他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導演。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15年5月14日,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賈樟柯獲頒戛納導演終身成就獎 / 視覺中國

比拿獎更讓他開心的是,《山河故人》拿到了國內公映許可。

此時,距他上一部在國內公映的電影《三峽好人》,已過去9年。

賈樟柯迅速投入到宣傳中,密集接受採訪,奔波二十個城市進行路演。

在某場路演的問答環節,《山河故人》的主演張譯拿過話筒,對觀眾說:“9年了,導演終於等到了這次機會。如果你們愛他,就給他一個名分!”

最終,《山河故人》獲得了3200萬票房。賈樟柯在採訪中表示,這個數字已遠超他的預期,團隊此前對票房的判定是800萬到1500萬。

這一年,中國電影年度總票房破440億,其中,《捉妖記》佔據24億元。

8


賈樟柯有寫作的習慣,因為打字總是分不清前後鼻音,他又恢復了用紙筆寫。

有天晚上,他思緒萬千,面對桌上的白紙,寫下四個字——江湖女兒。

他最新的電影《江湖兒女》由此開始。

依舊是個情感故事,《江湖兒女》講述了山西小鎮“地頭蛇”斌哥和女朋友巧巧的愛恨別離。

在賈樟的理解中:“‘江湖’意味著動盪、激烈、危急四伏的社會,也意味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兒女’意味著有情有義的男男女女。”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18年5月12日,法國戛納,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華語片《江湖兒女》(Ash Is Purest White,又名Jiang hu er nv)舉行室內發佈會 / 視覺中國

故事橫跨17年,從2001年講到2018年,正好與賈樟柯的創作生涯重合。影片中,有一部分鏡頭是他在前17年的拍攝中,保留下來的一些素材。由於之前各階段拍攝素材的設備不同,賈樟柯在拍攝《江湖兒女》時,使用了膠片攝影機、DV、數碼等六種攝影設備,與已有素材相融合。

設備之外,影片中的人物,也是賈樟柯從前作品的某種延續。廖凡飾演的男主角斌哥、趙濤飾演的女主角巧巧,分別與《任逍遙》中的少年斌斌和模特巧巧同名。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江湖兒女》劇照 / 豆瓣

片子頗具實驗性,也寄託了導演本人的諸多情感。

寫這部電影的時候,他不斷想到自己這幾年經歷:“十幾年中國社會變革的劇烈,個人情感世界裡也有很多被摧毀的,但也有許多值得保留的。社會和人都蠻辛苦的,所以就拍了這樣一個電影。”

《江湖兒女》是賈樟柯在國內公映的第五部電影。距離1998年的《小武》,正好過去二十年。

二十年前,賈樟柯面臨大學畢業,像所有年輕人一樣,沒什麼收入來源。他有一個朋友在北京電視臺負責一檔兒童節目。於是,除了拍《小武》,賈樟柯每週去節目上演一次猴子,“一週七天,我只要去演一天猴子,我就活下來了,就可以安靜地寫劇本,我一點兒都不覺得困難。如果需要通過演猴子,讓自己活下去,那就去演猴子啊。”


江湖兒女,背後你不瞭解的賈樟柯


2009年3月16日,賈樟柯 / 視覺中國

二十年來,中國社會與中國電影均發生鉅變,賈樟柯和他的電影一起活了下來。而他所代表的中國第六代導演,要麼日益邊緣化,要麼彆扭地轉向商業,第六代這個名詞幾近煙消雲散。

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曾評價,賈樟柯經歷了成功轉型,是“第六代的特例”。

為什麼是他?

在同學眼裡,賈樟柯天賦過人且富有恆心;影評界則認為他敏銳多思,又對社會與人懷有體恤與悲憫,最終獲得認可。

他自己則將這歸因於,自己性格中的勇敢一面。

前不久,賈樟柯上了一檔節目,回憶當年考北電兩度落榜的日子,他說:“將來會怎麼樣,我從來沒有恐慌過。我覺得沒有什麼生活,是我不可以過的,沒有什麼,是我不可以去冒險的。在我們這樣的人的詞典裡,沒有失敗。”

參考文獻:

[1]賈樟柯. 賈想Ⅰ: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 [M]. 北京:臺海出版社, 2017.

[2]賈樟柯. 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 [M]. 北京:臺海出版社, 2018.

[3]Evan Osnos. The Long Shot [J]. The New Yorker. 2009-5-11.

[4]趙涵漠. 一個可能偉大的中國導演[J]. 人物, 2013.

[5]賈樟柯. 如果沒有電影,我也許是煤老闆[N]. 南方週末, 2008.

[6]楊非. 賈樟柯:難道我所有電影都要拍縣城?[J]. 南方人物週刊, 2009.

[7]衛毅. 賈家班4人記[J]. 南方人物週刊, 2009.

[8]徐百柯. 中國電影毛病在哪——賈樟柯訪談[N]. 中國青年報, 2008.

[9]張之琪. 從《小武》到《天註定》賈樟柯和他眼中的中國都變了[DB/OL]. 界面新聞, 2018.

[10]溫天一. 賈樟柯:電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J]. 中國新聞週刊, 2016.

[11]溫天一. 賈樟柯的精神切片[J]. 中國新聞週刊, 2015.

[12]萬佳歡. 賈樟柯和消散的“第六代”.中國新聞週刊, 2015

[13]翟錦. 賈樟柯:天命難違[J]. 人物, 2017.

[14]餘楠. 賈樟柯:山河帶礪念故人[J]. 南方人物週刊, 2016.

[15]李邑蘭. 賈樟柯新作《江湖兒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N]. 南方週末, 2018.

[16]汪琳. 賈樟柯:命運本身難道是天註定?[DB/OL].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3.

[17]賈樟柯:《三峽好人》北大點映答問[DB/OL]. 新浪娛樂, 2008.

[18]李宏宇. 不“安全”的電影——賈樟柯談《二十四城記》[N]. 南方週末, 2009.

[19]賈樟柯. 我為什麼要拍《江湖兒女》[DB/OL]. 澎湃新聞, 2018.

[20]陳晨. 賈樟柯在戛納談《江湖兒女》:多位熟臉客串,因為江湖就是人[DB/OL]. 澎湃新聞, 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