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五則經典課文素材妙用,用對了就加分

作文素材|五則經典課文素材妙用,用對了就加分

 葉聖陶先生說過:“我們知道有了優美的原料可製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過空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作為高中生,寫作的“優美的原料”來自何處,很大程度來自於所學過的高中課本。

下面以高中語文10個大家十分熟悉的篇目為例,談談如何積累課內寫作素材並運用。

第1則

《燭之武退秦師》

◆素材開發

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並沒有自暴自棄、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詩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擊,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思維激活

這則材料可用於與“磨礪”、“逆境中奮起”、“人生儲備”等有關命運的話題和材料作文中。運用時我們可以這樣論述: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不論你經歷了哪些挫折,不論你是否懷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總會發光的。

◆示範片段

想象畫面型——

(發揮想象,營造詩意優美的畫面是奪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是夜,萬籟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燭之武憑藉一條粗陋的繩索,艱難地順牆而下,邁著蹣跚的腳步走向秦營。這是艱難而偉大的一步啊,一步邁出,就邁向了有去無回的危險,邁向了生死難料的險途,邁向了虎視眈眈的虎狼之窩。

滿頭的白髮飄揚在深秋的寒風中。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國將不存,何以家為?於是他前行的蹣跚腳步更加鎮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著一個老人執著前行的身影,照耀著一顆慷慨赴難的愛國之心!

心理描寫型——

(心理描寫是最能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

燭光依舊闌珊,而他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他的生命就像這燭光,雖然現在明亮,可能在不經意的那一刻黯然熄滅。他的一生平淡如水,雖然平凡,但也算充實。可是自己總覺得應該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塗下生命的光彩一筆,來昭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

他還在躊躇,曾經自己那麼恨他,怨他,他讓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壯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誠意。而現在,在自己垂暮之時,他卻說:鄭國需要我……

燭光搖曳不定,彷彿自己風雨飄搖中的祖國,又像自己搖擺不定的心事……

燭光又是一陣搖晃,燭之武挺身而起,猶豫的神色代之以滿臉的鎮定,他邁步而出,毅然走向秦營!

思辨議論型——

(辯證地議論分析,條清理析,深刻有力!)

當燭之武堅定的腳步踏在通往秦營的道路上時,秦穆公已端坐在營帳之中,擺開了咄咄逼人的架勢。

假如燭之武開口便是“鄭國怎麼怎麼重要”,“鄭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強敵”,那麼遺留下的將是他殷紅的鮮血和鄭國在諸侯版圖上的消失。但是,燭之武沒有那樣,他換了一個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國的立場上,處處為秦國的利益著想。不僅使自己化險為夷,更是在黑雲壓城的危急關頭力挽狂瀾,使鄭國在戰爭的風暴之中得以保全。燭之武用勇敢的行動向我們再一次表明:換一個角度思考,你將得到一片嶄新的天地。

第2則

《荊軻刺秦王》

◆素材開發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送別,荊軻刺秦,慷慨悲歌,大義凜然,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志士仁人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思維激活

當荊軻義無反顧踏上刺秦之路,耳邊響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是何等的壯烈。渴望壯烈可以說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此材料適用於“壯烈”“誠信”“責任”等話題作文。

◆示範片段

思辨議論型——

(辯證地議論分析,條清理析,深刻有力!)

壯烈,不因生命的短暫而改變;壯烈也不因地位的卑下而貶值。壯烈就是壯烈,壯烈的人生誰都有權擁有。人生一世猶如草木一秋,理應為這個世界留下些綠色。卓爾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讓人讚歎唏噓;汪洋恣肆的長江嘯傲百川,讓人扼腕擊節;屈大夫不隨流俗而沉汨羅,讓人一酹江月;司馬遷忍大辱而著《史記》,讓人高山仰止;當譚嗣同引頸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時,又是何等的壯烈!生命之花,只要開得燦爛,開得輝煌,花期長短又何足道哉!

記敘抒情型——

(還原場景加入感情,代入感強引發共鳴)

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立於山頭茫然凝視遠方。馬啾啾兮燕山蒼,眾人表情肅然,音樂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漸離悲壯的擊築聲從此打住,眾人起立敬送。太子丹為他餞行,奉觴端酒,深深一拜,然後高舉過頂,眼中滿含著熱淚,聲音哽咽著說:“先生,燕國全靠你了……”荊軻接酒一飲而盡,上馬揚鞭而去。

秦國雄師揮戈東向,他們一舉掃滅了韓國、魏國、趙國,一時間,秦國的兵鋒直指弱小的燕國。燕國地處塞北,兵弱民窮,難於抵禦秦國的虎狼之師,一戰之後,燕王率師倉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熱血發誓救國,他攜重金求到自己門下,一擲千金,贈良田,賜美姬,聲淚俱下,痛陳亡國之禍迫在眉睫。

自那個時刻起,自己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於水火,閉門謝客,下決心苦練劍法。無論嚴寒,無論酷署,每日聞雞起舞,練至深夜。雖說技藝大進,但身赴險地,強弱懸殊,吉凶難料!但為了燕國的百姓免於兵戈之禍,我必須一搏,但願天佑燕國!

想到這裡,荊軻微馬前行,急忙趕路。

第3則

《鴻門宴》

◆素材開發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卻敗在了“無賴”劉三的手下,鴻門宴不能不說是一個轉折點。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亞父之言,不從亞父之計,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放虎歸山,導致楚的大好局勢葬送;而劉邦卻能聽從張良的計策,尊重項伯的安排,甚至還採納樊噲的建議,依靠眾人的力量成功脫身,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示範片段

思辨議論型——

(辯證地議論分析,條清理析,深刻有力!)

在棋盤上拼殺,楚河漢界分明,我會自然地想起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鴻門宴上的仁慈,烏江岸邊的自刎,讓更多的人倒向項羽;鴻門宴上的劉邦,似乎只是個小人,很少有人聽一聽“大風起兮雲飛揚”的高唱便會熱血沸騰。可歷史證明了劉邦比項羽更能成就一番大業。是他的大漢王朝,讓張騫扶著駝鈴走向了大漠;是他的大漢王朝,讓衛青揮動旌旗,舞起了大漠的飛沙。他們都是英雄,皆有“意氣”,但“意氣”二字所取的義項並不相同:楚王是意氣用事,漢王則是意氣風發。

深刻議論型——

(議論,唯有深刻才能振聾發聵,動人心魄!)

培根說:“性格決定命運。”何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遺傳基礎上形成的人們特有的人生態度和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劉邦、項羽的兩種不同性格,決定了成功和失敗的兩種不同命運。當“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由於鐵骨錚錚,性格秉直而落了個冤死的結局時,又有多少人喪失人格,曲意逢迎而得以飛黃騰達。歷史給了“性格決定命運”以最好的詮釋。命運是人類社會終極關注的問題。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改造我們的性格就是改造命運。人類的歷史和社會發展都告訴我們:性格決定命運。

抒情議論型——

(議論的同時會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讀者的力度!)

一出“垓下之圍”以悽愴而悲壯的筆調,敘述項羽的英雄末路:他高吟悲歌與愛姬揮淚訣別;率領壯士突圍,他大呼一聲,尾隨的漢將驚慌失措回奔數里;他悽然於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還,斷然駐足烏江岸邊,以悲壯的笑容迎接死神;他與蜂擁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難以置信地斬殺數百人,最終身受重創,從容自刎。細膩憂傷的宋代女詩人李清照,在讀了《項羽本紀》後,曾頗有鬚眉氣概地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這位失敗的英雄推崇備至。

精彩議論型——

(用多種手法進行形象議論可使文章奕奕生彩!

“鴻門虛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宴會在裡面舉行。智慧半開閉,糅合成戰車的輪轍碾碎西楚霸王高傲而又天真的夢。酒香,燻散項莊劍尖一束疲軟的硬傷。宴席上,四十萬侍應,笑聲中各藏著一把警覺的刀,只為一位客人斟酒,賓主雙方的心思驚心動魄地浮沉……”

倘若當初項羽殺死劉邦,今朝江山又該是誰的天下?我輕叩歷史的門,如月的薄紗籠在上面。

第4則

《歸園田居(其一)》

◆思維激活

不願與汙濁的官場同流合汙的陶淵明以迴歸田園的驚世之舉向人們展示了他脫俗的追求。可惜,在塵世的喧囂浮華中,我們的靈魂被沉重的枷鎖縛系,在物慾橫流的市場經濟大背景下躁動不安,我們要學會為自己找片心靈的淨土,建設好那片心靈的家園,堅守那份淡泊與寧靜。

◆示範片段

思辨議論型——

(辯證地議論分析,條清理析,深刻有力!)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千百年來給無數面臨困境的文人雅士以精神的慰藉和靈魂的寄託。離亂紛爭是社會的悲劇,生不逢時是陶淵明的悲劇。權貴們的亂政奪權,朝廷的腐敗墮落,使他陷入悲憤痛苦中。陶淵明的歸隱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對自我個性的堅守,堅守自己的理想,堅守人格的尊嚴,堅守心靈的自由。

深刻議論型——

(議論,唯有深刻才能振聾發聵,動人心魄!)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中國古代,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這種精神代代傳承,逐漸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在當今物慾橫流、人的精神往往屈服於物質的時代,學習陶淵明,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園,拒絕精神的物化,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第5則

《蘭亭集序》

◆思維激活

在《蘭亭集序》一文中,作者闡述了人生中一個最重大的問題——生與死的問題。作者列舉了自古以來人們對待生命的不同態度和理解,揭示了人性中“暫得於己,快然自足”這樣一種弱點,表達了要珍惜時光,奮發有為,不要給人生留下太多悔恨和遺憾的觀點。

◆示範片段

思辨議論型——

(辯證地議論分析,條清理析,深刻有力!)

“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們將永遠處於困境之中。其實,生命的消逝和誕生都帶著聖潔的意味,終結和開始都是一種哲學,需要人們思考和正視。王羲之,“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絕對需要一種勇氣。他敢於正視人生之痛,表現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對人生無比的熱愛和眷戀。是啊,我們只有正視生死,才能熱愛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工作和創業中去,在奮鬥和奉獻中增加生命的長度和厚度。

抒情議論型——

(議論的同時會抒情,能使文章感情真摯、見解深刻!)

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們處偏遠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著樸素簡潔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敘自然真摯之情。他們通體洋溢著一種平淡的人生真味:從從容容、平平淡淡、瀟瀟灑灑、坦坦蕩蕩、真真切切。這是他們淡雅人格性情的體現,是一種“簡單的生活狀態”、“原生態”的生命情調。這顯然是古代文人學士及當今知識分子追崇的一種“雅而不俗、素而不豔”的人生理想和樂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