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陸生作:讀寫結合,課文《在牛肚子裡旅行》裡這三個字很關鍵

我們今天講《在牛肚子裡旅行》,講一些寫作上的知識點。

因為大家都學過課文了,就不讀了。

第一個要講的是“進出結構”。

我們學習寫作文,“進出”這樣的結構,一定要把它學好。它能夠用在很多地方,在這篇課文當中,“進”跟“出”非常明顯。蟋蟀進到牛肚子裡面,再從牛肚子裡面出來;從這一頭進去,從另一頭出來;在這中間發生了一些事情。

就像我們從教室門走進來,在這裡上完課,然後又從教室門走出去。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用進出去聯繫。就像我們晚上睡覺,進入夢鄉,做了一個夢,從夢中醒過來,就是從夢裡面出來。

有一個詞語叫“睹物思人”,它也與“進出結構”有關。我舉一個例子,就以我這手裡的這支粉筆為例。

我今天打掃教室裡的衛生,發現了在某個角落裡有一截粉筆,它勾起了我的過去,我突然想起來,這是我上次跟同學做遊戲的時候,把這根粉筆放在這個地方的。上次是怎麼一回事?我腦海裡播放了一遍。進入回憶相當於進入夢鄉,相當於走進了教室,對不對?等回憶結束,從回憶當中出來,回到現在,我又接著打掃衛生。

這個“睹物思人”的例子,跟蟋蟀進到牛肚子裡面,經歷了一些事情,然後從牛肚子裡面出來,是不是一樣的?

再舉例:你走進校門,在校園學習一天,走出校門,是不是進跟出?

一支筆,把筆帽打開,是不是出來?再戴上筆帽,又進去了。是不是一樣的?所以,懂了“進出”之後,來個反轉,“出進”也可以。

就像我走出家門,去做了一件事情,然後回到家裡。

就像希臘神話故事裡面,一個英雄出去,打敗了很多怪獸,最後又回到家裡成為受人敬仰的大英雄。

就像唐僧從東土大唐出發去到西天,取經一路好多妖怪,取完經又回到東土大唐。

這麼一想,進出與出進,是不是一樣的?從這個角度去講,其實這就是上次講過的反義詞思維。

進跟出是不是一對反義詞?

在反義詞中間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這能理解嗎?

陸生作:讀寫結合,課文《在牛肚子裡旅行》裡這三個字很關鍵


第二點,科學知識進作文。

蟋蟀從牛嘴巴里進去之後,在肚子裡經歷了一些事情,或者說它在牛肚子旅行,題目就是這樣的。既然是旅行,這裡面就有地點的變化——從這個胃到那個胃,又到嘴巴里,然後再出來。這是不是地點變化?

這個地點變化,在這篇課文當中,在牛的肚子裡面,它剛剛好,因為牛有一個反芻的現象。

如果換成另外一種動物,不會反芻呢?直接消化,蟋蟀就被消化掉了,死掉了。當然,也可以從大便裡出來,也可以想辦法讓動物嘔吐出來,也可以一路爬出來,總之從肚子裡出來是要想辦法的。比如:一頭大老虎將一隻黃鼠狼吞進了肚子裡,黃鼠狼就在老虎的肚子裡放屁,老虎的心臟都被燻暈了,黃鼠狼就爬出來了。

我想講的是,在這篇課文當中,蟋蟀在牛肚子裡面變化,包括它最後能夠出來,是與一個科學知識有關,因為牛會反芻。也就是說,我們寫作文,可以把科學知識寫到作文裡面。

我舉一個例子: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

這是一個科學知識,對嗎?

我要用這個知識來寫一個故事。

比如:從前有一位國王,上帝馬上要來接他了。他要把自己的王位傳給最聰明的兒子。他有三個兒子,誰最聰明?怎麼知道誰最聰明?

他就給每個兒子一條繩子,長度一樣,說:你們就用這根繩子,在王宮面前的草地上,圈一塊土地,誰圈的面積最大,我就把王位傳給誰?

老大圈了個正方形,老二圈了個三角形,老三圈了一個圓形。

最後王位傳給誰?王位傳給了老三。

有沒有發現?我用一個科學知識就可以去編一個故事。

第三點,意義。

我們用科學知識去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僅告訴我們一點科學知識,而且,這個故事裡面肯定也是有意義的。

讀《在牛肚子裡旅行》,我讀的時候,有三點感受:

第一點,友情。兩隻蟋蟀之間,是不是有很好的情誼?如果一隻被吃進去,另外一隻跑掉了,肚子裡那隻蟋蟀還有信心嗎?沒有了。

第二,知識有用。外面那隻蟋蟀知道牛有反芻,對嗎?裡面那一隻呢?不知道。如果它一開始就知道,它還會這麼驚慌嗎?也許就不會了。所以說,我們要去學習,學習可以讓我們見多識廣、瞭如指掌,變得更厲害一點。

第三點,冷靜處理事情。碰到事情不要驚慌。驚慌了會亂;驚慌,對你處理事情沒有一點幫助,只會越來越糟糕。如果兩隻蟋蟀都驚慌了,那就gameover了。

這就是,講一個故事,它肯定有意義,而且同一個故事每個人可以讀出不同的意義。

意義是故事的本質。

你們去寫一個故事,一定要給這個故事一點意義,能夠讓讀者去思考。

陸生作:讀寫結合,課文《在牛肚子裡旅行》裡這三個字很關鍵


第四點,對比。

剛才講到了兩隻蟋蟀,對嗎?這兩個形象是相反的,一個驚慌,一個冷靜,一個聰明,一個笨一點,是不是?

這樣搭配起來,就能夠讓這個故事有對比,也好看。因為兩個不同的角色,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它們的處理方式會不一樣。

比如:你對你的同學說,我們去吃肯德基吧。他說,好的。——那就一起去了,就結束了。

你說,我們去吃肯德基吧。他說,我們去吃肯德基?不行,我不喜歡吃肯德基,吃肯德基不好的,對身體健康不會,怎麼怎麼的。是不是因為吃不吃肯德基可會討論一下?這樣,能夠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複雜生動具體,會有更多的戲碼。

第五點,製造問題,加入角色。

這一點也很重要。《在牛肚子裡旅行》這個故事能夠發生,是因為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是什麼問題呢?它被牛吃到嘴巴里去了,嚥到肚子裡面去了。

想一想,這個問題是怎麼發生的?

關鍵就在於它躲在了一個“草堆裡”。如果它躲在一條石縫裡,就不會發生這個故事了。

有句話叫“牽一髮而動全身”,這“草堆裡”就是“一發”。

所以它必須躲在一個草堆裡,而牛要吃草,這才能夠讓這個故事去發生。

所以牛這個角色,因為草才出現。牛吃了草,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蟋蟀被吃到肚子裡去了。

被吃到肚子裡去了,問題就產生了,就要去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故事自然就開始往下發展。

我剛才講了,如果蟋蟀躲在一條石縫裡,這個故事根本就不會發生。要發生也是另外的事情,就不是到牛肚子裡面去了。

記住啊,因為躲在草叢裡,牛來吃草,所以才發生了這樣一個意外。

陸生作:讀寫結合,課文《在牛肚子裡旅行》裡這三個字很關鍵


第六點,連讀。

我推薦你們去讀兩個故事,這叫“連讀”。

《在牛肚子裡旅行》是張之路的作品。其實在好多年前,這樣的故事就有了。

在《格林童話》裡面有一個故事,叫《大拇指旅行記》。主人公是個迷你小人,大拇指這麼大。他在草叢裡蹦跳,女僕來割草,他被割走了,捆在一捆草裡,然後被牛吃到了肚子裡,最後那頭牛被殺了,他出來了,但是又被塞進了一根香腸裡面。這大拇指的經歷,比蟋蟀的經歷複雜,也更驚險。

第二個故事,有一本童話書叫《木偶奇遇記》,在第34章跟35章,主人公木偶被吸到了鯊魚的肚子裡面,在這裡碰上了他的父親,他們一起,趁鯊魚睡覺的時候,偷偷地跑出來。因為他是一個木偶,可以漂在水面上。

我剛才舉了兩個例子,是不是都是“進出”,而且都是到了動物的肚子裡面。只是它們的肚子裡面,沒有講到科學知識而已。即使《格林童話》裡大拇指到了牛肚子裡面,也沒有講到牛的反芻,但同樣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

反芻動物有哪些?駱駝、鹿、長頸鹿、羊駝、羚羊、牛、羊等。

第七點,寫作練習。

我們今天要寫作的。

剛才我講了,如果兩隻蟋蟀做遊戲,捉迷藏,如果它不是躲在草堆裡,故事就不是這樣一個故事了。

現在交給你的任務是,不讓蟋蟀躲在草堆裡。你選擇一個地方,讓它去躲,然後加進來一個角色,製造一個意外,讓故事去新的發展。

比如說,小螃蟹躲在的一片沙堆裡,挖了個洞,鑽到沙堆下面去。剛好有人走過,一腳踩下去了,或者說有人走過來,是建築工人,把沙泥鏟到垃圾到車裡面,到攪拌機裡攪拌去了。這在這麼為難的時候,要把它——同伴救出來,會想到怎樣的辦法?需要你們去開動腦筋,明白嗎?

所以我就請你們找一個點不同的。

讓蟋蟀去躲,一隻躲,一隻幫忙去救它。

一隻躲進去,發生了一個問題,然後另外一隻想辦法把它救出來;救出來了,故事也就結束了。明白了沒有?

陸生作:讀寫結合,課文《在牛肚子裡旅行》裡這三個字很關鍵


第八,習作展示。

蟋蟀歷險記

有兩隻小蟋蟀,一隻叫青頭,另一隻叫紅頭,他們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吃過午飯,青頭對紅頭說:“咱們玩捉迷藏吧!”

“那讓我先藏,你來找。”紅頭說。

“好吧!”青頭說完,轉過身子閉上眼睛。

紅頭向周圍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條小河邊不作聲了。

忽然,一陣風吹過,把紅頭吹到了河裡。“救命啊,救命啊!”紅頭叫著。

青頭問:“你在哪兒?”

“我在小河裡,快要被淹死了!”紅頭說。

青頭看見自己旁邊有一塊泡沫板,就扔下去,並說:“紅頭,快抓住那塊泡沫板!”

紅頭說:“我抓住,豈不是更加要沉下去了?”

青頭說:“不會的,泡沫很輕,可以浮在水面的。”

紅頭聽了這話,連忙抓住泡沫板。不一會兒,一陣風吹過,把紅頭往岸邊吹。

忽然,一個浪頭打過來,把紅頭打到了水裡,泡沫板也被浪頭打遠了。紅頭叫道:“救命啊!”

一條小魚游過來,讓紅頭坐到它背上,馱著紅頭到了岸。紅頭看著青頭,高興得流下了眼淚,並說:“謝謝你!”

青頭說:“不要哭,你到最後還不是活下來了麼,還懂得了一個科學知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