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達人”修煉之道:妙用“蔡加尼克效應”,助推網上教學

01

停課不停學:教師網上直播教學能力迎來第一次考驗

“主播達人”修煉之道:妙用“蔡加尼克效應”,助推網上教學

2020年,真正的網絡直播教學元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全國的學生無法按時走進課堂。

停課不停學!各地紛紛建起“空中課堂”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進行教學。

全國範圍內的網絡直播教學,是一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實踐,對於促進國家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真正網上教學元年的突然到來,顯然讓很多老師有些猝不及防,顯然沒有做好準備,秒變“主播”的同時,也迎來了一場不小的考驗。

除了自己學會並教會學生使用各種“雲教室”、“雲班級”、“雲課堂”等軟硬件外,還要保證網上教學的質量。

隨著開課後,各類問題又接踵而來:

“好的課堂依賴師生互動,現在老師一個人對著屏幕講,如何做到生動有趣?”

“怎樣科學設置每天的上課時間和每節課時長,才能讓孩子既有收穫又不損傷視力?”

“眾多學生同時在線聽課,如何確保後臺平穩運行?”

“如何讓課程豐富充實,又不給學生增加過重負擔?”

……

特殊的時期,特殊的課堂,每一位老師都在思考,如何給學生帶來最大的收穫與成長。

各地網上開課至今大約都已有半月,在這兩週中,教師反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在網上教學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做到像在傳統課堂那樣聽課,對教學內容記不住,學習效果不理想。

“主播達人”修煉之道:妙用“蔡加尼克效應”,助推網上教學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蔡加尼克效應”反映了人的一種本能,就是我們對於沒有完成的事情比已經完成任務的記憶能夠保持得更好。

蔡加尼克效應效應是對教學具有很好促進作用的心理現象。我們可以在網絡教學教學過程中基於蔡加尼克效應,通過合適的教學設計和方法來改善網上教學的效果。

下面我們先分析蔡加尼克效應為什麼能加深我們的記憶,然後再從巧設懸念、巧定限時、巧留空白、巧設結尾四個方面,介紹如何利用蔡加尼克效應提升網絡直播教學效果。

02

蔡加尼克效應:每個人都有對完整的執念,對未竟之事,我們印象更加深刻

巧用蔡加尼克效應,可以幫助學習加強對課堂內容的記憶

(一)蔡加尼克效應本質上說,就是未完成事件對記憶的影響。

蔡加尼克效應是一種記憶效應:

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這個現象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蔡加尼克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在實驗中他安排測試的人去完成20種左右的小任務, 例如將數字倒數, 寫一篇自己喜愛的文章, 或者用針線將顏色、形狀各異的珠子穿起來等等。每個小任務所完成的時間基本相同, 在這些任務中, 只有一半的測試者可以完成任務, 另一半在沒有做完時就被中斷。做完實驗後, 立刻讓測試者回憶具體做了哪些任務, 結論是沒有完成任務的能夠回憶起來的佔到68%, 而已經完成任務的回憶起來的只佔43%。

蔡加尼克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主播達人”修煉之道:妙用“蔡加尼克效應”,助推網上教學

心理學家戈特曼《愛的博弈》一書中寫道:

我們對未完成事項的記憶力,要比對已完成和終止的事件的記憶力強約兩倍。

之所以產生蔡加尼克效應,是因為我們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咋心理學上稱為認知閉合需求。

什麼是認知閉合需求呢?

簡單來說,它指的是我們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景時,有一種求知動機:

“人總時希望能給問題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不論是什麼樣的答案。因為與混亂與不確定相比,任何明確的答案都會讓人們感受到認知上的舒適”

想一想,為什麼在公共場合打電話會特別遭人煩?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只能聽到單方面的通話,而單方面的通話內容,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不能滿足認知閉合需求,從而給我們帶來了不確定性,引起我們認知上的不適。

如果投入了一項這樣的任務,但卻遭到打斷,我們會感覺很不舒服,很想回去繼續完成它。這種慾望反映了對認知閉合的渴求,它促使我們回到之前沒說完的故事、沒解決的問題、沒完成的目標上。

很多影視劇、小說讓人看後根本停不下來。2019年熱播大戲《慶餘年》以及前幾年的《琅琊榜》、《權力的遊戲》等,都是敘事恢弘,構思精巧,將各種故事情節有效串聯起來,構成一個整體,讓你產生一種一旦追劇就欲罷不能的強烈慾望,不看完的話,根本就停不下來。

同樣在學習中,“蔡加尼克效應”也存在。

你可以回憶一下,當你在寫一篇作文的時候,寫道結尾處,還沒寫完,你媽媽突然喊你吃飯,你是不是經常會是寫完再去吃飯,即使放下筆,

(二)蔡加尼克效應對網絡直播教學的啟示。

有些教師在網上直播上課時喜歡“一言堂”、“滿堂灌”,從頭一直說到尾,希望把知識儘可能詳盡完整地灌輸給學生,生怕遺留點什麼。

殊不知,教師講得越完整,學生可能忘得越快。

根據蔡加尼克效應,對學生而言,一個知識點學完了,就意味著一個任務的完結,心理張力系統會隨之鬆弛,便會將能量投入到其他任務中去。因此,教師可以把這種微妙的心理機制應用到教學中去。

比如,教師巧妙地運用未完成的任務, 將一些重要的環節、內容設置一定懸念與空白, 並且通過完成任務時時間的限制, 給學生的心理製造一點緊張感, 提高學生心理的張力系統, 同時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更加深刻, 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記憶力。這個過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並且教師通過自身對學生學習的引導, 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 這樣對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除利用有助於改善網上教學效果外,蔡加尼克效應還能很好地揭示學生一些學習習慣的危害。

“主播達人”修煉之道:妙用“蔡加尼克效應”,助推網上教學

例如,很多學生都有考前通宵開夜車看書的習慣,殊不知,對知識的真正的掌握來自平常的深厚積累,而臨時抱佛腳的行為只是對知識膚淺的記憶。一旦考試結束,學生的張力系統處於完全放鬆狀態,先前的對知識的記憶就會消失。

可見,這種由於臨時的壓力而進行的記憶對知識的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雖然學生依靠暫時的心理緊張把應付考試的知識暫時保存了,順利通過考試,甚至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這只是一種虛假的表面現象。

分析了蔡加尼克效應對網絡直播教學的積極意義後,我們具體看看如何利用這種效應來改善網絡直播教學的效果。

03

如何利用蔡加尼克效應改善網絡直播教學

我們結合中學生物課的網上直播教學,從巧設懸念、巧定限時、巧留空白、巧設結尾四個方面基於蔡加尼克效應設計教學過程。

(一)懸念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迫使其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瑞士

心理學家皮亞傑 (J. Piaget)認為: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

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智力潛能並使之處於最活躍的狀態。

在蔡加尼克效應中,“懸而未決”的狀態讓人產生強烈的心理期待和急切的探究慾望,驅使人產生強烈的動機去探索。

在導入的時候,引用懸念的方法,調動同學們的好奇心,同學們產生這種好奇心就會認真的投入到課程中,從課堂的逐漸學習中,問題就會得到回答,就會很好的理解這節課的知識。

《影響力》作者社會心理學家非常喜歡在上課前給學生“猜謎”:

西奧迪尼教授在給自己的學生上課前,都會讓學生們去猜一件事,猜一個謎,當他把這個謎從開頭講出來之後,所有的學生就開始猜,那學生們猜不出來,那他就會慢慢講他的課,一直講到這個課程要結束的時候,才把這個謎底公開。唯一有一次,那個謎底他到最後下課了沒解開,學生們都不離開,等著他的答案。這就是謎的作用。

“主播達人”修煉之道:妙用“蔡加尼克效應”,助推網上教學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就可以通過有意、無意的設計“懸而未決”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一節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引發學生討論之後呈現西方的“神創論”和東方的“女媧造人”觀點,要求學生分析比較這兩種觀點,並思考科學家是如何推翻這些觀點的。新奇有趣的案例可以讓學生產生疑問並急欲解答,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懸念的設置要從學生的 “最近發展區”出發,恰當適度。

“最近發展區理論”有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懸念的設置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不懸,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太懸,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都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

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

(二)設計限時,提高心理張力,使學生在網上學習時保持一定緊張興奮狀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人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任務時心理會產生一種緊張感, 在外界條件的約束下, 為了儘快地完成任務, 人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維也十分活躍, 在心理學稱之為心理張力系統“心理張力”是蔡加尼克效應產生的重要原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任務,人的心理就會產生一種緊迫感,從而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甚至激發潛能。

每次網絡直播教學最好保持在30-40分鐘。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線上教學和培訓時長不得超過40分鐘。

在網絡教學過程中,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完成老師安排的任務, 這個過程學生始終保持緊張的心理狀態,有意識地營造“心理張力”氛圍,在張力系統的作用下,學生會進入緊張興奮的狀態,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過程及學習內容的記憶。也可以說,適度“緊張”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在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限時活動,製造“心理張力”,使學生保持緊張興奮的狀態,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可以在複習課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判斷題作為組間競答的題目,對各小組得分情況的進行評比。另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後限定思考時間,通過隨機提問的方式給學生製造緊張感,使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避免漫無目的地等待。

(三)課堂留白,促進主動建構,給學生的學習、思考留下思考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

“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像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

“主播達人”修煉之道:妙用“蔡加尼克效應”,助推網上教學

有些教師在網上直播教學時,仍然和傳統課堂一樣,喜歡採用“圓滿”式的授課方式。總希望把知識儘可能詳盡完整地講授給學生,生怕遺漏點什麼,同時也希望每一次課都能夠體系完整,每次課都遵循一個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最後得出結論的模式。

雖然在傳統在教學中,教師這種“滿堂灌”的行為雖然有利於學生對部分知識的接受學習,但長期看來絕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反而會形成對教師教學的依賴。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師講得越完整,學生可能忘記得越快。因為對學生而言,一個知識點學完了,就意味著一個任務的結束,因之而產生的心理張力系統就會隨之鬆弛,從而將能量投入到另外一個任務中去。

因此,教師可以嘗試著把這種心理機制應用到網絡教學中去,給學生的學習、思考留下空間,從而使學生保持對教學內容的張力系統,加深學習印象。

教師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可以適當地留白,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在講到精彩之處戛然而止或在講到重點之處欲言又止,讓學生“看得到卻摸不著,夠一夠才能吃得到”,利用學生這種“未完成任務”的情結,激發自主學習的慾望,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

例如,在進行“人類遺傳病”這部分教學時,教師可啟發學生列舉常見遺傳病的名稱、遺傳方式、發病特點等。此時,學生除了能正確說出白化病、紅綠色盲、21三體綜合徵外,也可能會錯誤地說出糖尿病、大脖子病等。

這時,教師話題一轉,不是直接指出錯誤,而是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遺傳病、先天性疾病、後天性疾病的區別。學生急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沒有得到解決,在這種“未完成任務”的情結作用下,就會努力填補教師留下的空白,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四)巧妙結課,有效延伸課堂,演好網絡教學的“收場戲”,從而使學生感悟到“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

“筐編簍,重在收口”。

結課是課堂教學的終結,更是課堂教學的總結、昇華和延伸,是後續學習的基礎和準備,對於網絡直播課堂更是如此,網絡課堂教學的結束有可能使學生的張力迅速消失,課後的鞏固和後續的學習得不到保障。

因此在網絡教學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結課環節,留下學習任務,可以讓學生保持張力,促使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學習,實現課堂的有效延伸。

例如,在“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這一部分新課結尾時,教師可以佈置一個小組合作任務,先請學生將這一節中關鍵概念列出來,如神經系統、神經調節、反射、反射弧、興奮的傳導、興奮的傳遞、人腦的高級功能、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學生在課後通過創建的微信群—組成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構建本節課的概念圖,並在下一節課進行展示。

由於有了新任務,學生的張力沒有隨著下課迅速消失。受這種作用力的驅使,學生在網絡直播課課後,通過構建概念圖使本節課的知識變得系統化,既增強了記憶,也培養了歸納分析的能力。

“主播達人”修煉之道:妙用“蔡加尼克效應”,助推網上教學

當然,在運用蔡加尼克效應在網絡直播教學中應該掌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運用。如果教師每天上課都為了設置懸念而設置懸念,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不但不能讓學生對知識掌握牢固,反而讓學生覺得這位老師講課沒有條理、沒有計劃,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要合理使用此心理效應,張弛有度。

04

總結

今天我們介紹了,什麼是蔡加尼克效應,以及它對網絡直播教學的積極意義,然後從巧設懸念、巧定限時、巧留空白、巧設結尾四個方面,分析瞭如何利用蔡加尼克效應設計教學過程,提升網絡直播教學效果:

(1)懸念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迫使其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2)設計限時,提高心理張力,使學生在網上學習時保持一定緊張興奮狀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3)課堂留白,促進主動建構,給學生的學習、思考留下思考空間。

(4)巧妙結課,有效延伸課堂,演好網絡教學的“收場戲”,從而使學生感悟到“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