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幫的傳說

香格里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因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名噪一時。小說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四名西方旅客乘坐飛機的途中,被迫降在喜馬拉雅山南部藏區一個叫香格里拉的神秘之地。這裡雪山環繞,陽光明媚,空氣清新,聖潔的湖泊,寬廣的草原……顯得祥和與寧靜。幾經周折,他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找不到曾經那個隱藏在雪山群中的“仙境”。因籠罩著文學色彩,如夢如幻,讓香格里拉成為人們追尋的“美夢”。後來人們認為,香格里拉就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雲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處滇、川、藏三省區結合部的青藏高原南延地段,是“三江並流”腹心區。瀾滄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形成“雪山為城,江河為池”的特殊地貌,如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滇西北高原上。

马帮的传说

圖為肯公村風景

香格里拉是滇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香格里拉小中甸又被當地藏族人稱為“洋塘”,藏語的意思是“寬闊的壩子”,也有“又一塊壩子”之意。這裡四周青山環繞,壩子裡農田阡陌,村莊星羅棋佈,山邊的草地上牛羊成群,向北遠眺可以看到哈巴雪山。肯公村就坐落於這塊壩子裡。

马帮的传说

圖為以茶馬古道命名的鄉村博物館裡展示的火塘文化。

1906年的一天,村子裡的肯公家誕下一名男嬰,他就是後來成為當地著名僧商的拉茸楚陳,被尊稱為“肯公聰本”。他在雲南迪慶雪域高原甚至西藏的昌都等地都留下了很高的聲望。7歲那年,拉茸楚陳就被家人送到當地有名的噶丹·松贊林寺當喇嘛。噶丹·松贊林寺有“小布達拉宮”之美譽,於1679年興建,至1681年竣工。在這裡,拉茸楚陳認真學習,後成為了“細蘇聰本”(寺院裡專門從商的僧職)。13歲那年,拉茸楚陳家裡遭遇變故,最後只剩下一頭牛和兩匹馬,於是,青澀少年不得不挑起重振家業的重擔。他帶人來到深山裡挖藥材採野菜,曬乾後用馬馱到麗江賣,又從麗江買來粉絲、酒、紅糖等在當地銷售,這樣過了近一年的時間,賺到錢了,拉茸楚陳高興地買了3匹馬。之後,他繼續在中甸到麗江、大理之間,來來回回做生意。

马帮的传说

圖為拉茸楚陳塑像。

到20歲的時候,拉茸楚陳有了一定的積蓄,他一次性買了40匹馬,組建起馬幫,開始在滇藏茶馬古道上跑茶馬運輸。據說,他的馬最多時有70多匹。每年2月,馬幫馱著茶、鹽、粉絲、布匹等貨物從建塘(今香格里拉)出發,沿著茶馬古道一路前行,往往會花上3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拉薩。到拉薩後,馬幫銷售掉帶來的貨物,並在拉薩採購當地特產和藥材,馱回家鄉。有時拉茸楚陳還會帶著一部分人馬繼續前往印度、尼泊爾等地採購貨物。他將馱回的貨物拉到麗江、大理等地銷售,銷售完後又到產茶地去準備茶葉,採購雲南的特產,經過家鄉,又開始一個輪迴的行走。就這樣,拉茸楚陳一走就走了38年。

马帮的传说

圖為以茶馬古道命名的鄉村博物館裡的陳列品。

在茶馬古道上,拉茸楚陳“肯公聰本”有著很好的口碑,去往拉薩的僧人願意與他的馬幫隨行,路途的費用一概不收。小馬幫也願意與他同行,他會一路幫助他們,到拉薩後還幫助他們銷售貨物。如若遇到同鄉在採購貨物時費用不夠,,拉茸楚陳也會幫上一把。1946年,拉茸楚陳還曾參與捐贈修建茶馬古道上的溜筒江鐵索橋。

後來,拉茸楚陳的侄兒、孫女婿先後走上茶馬古道,一家三代人以馬幫經營茶馬貿易,歷盡千辛萬苦,閱盡人間滄桑,積累了財富,也成就了“肯公聰本達”家族的傳奇。家族裡現已80歲的江楚春評老人年少曾跟隨馬幫走過幾次茶馬古道。“從思茅買來的茶葉、紅糖都是馬幫會帶上的物品,從中甸到德欽……”老人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

马帮的传说

圖為馬幫使用的各類器具。

江楚春評和拉茸達清兩兄弟為了紀念家族的馬幫歲月,出資在老宅籌建了以茶馬古道命名的鄉村博物館,於2017年7月2日對外開放。

博物館門口,陳列有幾匹馬的雕塑,身上馱著貨物,脖子上帶著刻有“風調雨順”字樣的鈴鐺,令人遐想到當年浩浩蕩蕩的馬幫。走進博物館,院子裡有茶馬古道歷史的介紹,也有幾匹馬的雕塑。展館門口掛著許多以前馬幫使用過的物件,有木箱、銅鈴鐺、牛皮揹包等。展館裡更是有2000多件舊物,小到茶杯、針線,大到馬鞍、毛毯,有裝糌粑的鑲金小木盒,有結實耐用的動物骨頭水壺……展品很多為滇藏茶馬古道時期的珍貴遺物,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品、服飾、馬具用品、火塘文化等,從生活、經商等方面全方位展示著當年馬幫商人們的生活。(中國西藏網記者/胡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