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未來三年銀行貸款增量三分之一以上投向中小微企業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李洪鵬)9月26日,中國工商銀行在北京舉辦“工銀普惠行”主題活動啟動會,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宣佈全面升級普惠金融服務,進一步打造“廣覆蓋、多層次、高效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推動小微金融增量、擴面、平價,力爭未來三年公司貸款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向普惠金融領域,普惠貸款年增幅30%以上,普惠貸款三年翻一番,讓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更多普助小微、惠及民生。

半小時即可完成開戶與基礎業務的一站式辦理

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介紹,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構普惠產品體系。搭建一個平臺(小微金融服務平臺),打造三大產品體系(經營快貸、網貸通、線上供應鏈融資),努力成為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商。

其中,“一個平臺”是指集“便捷開戶、公私聯動、財務管理、理財融資、小微e管”等五大功能為一體的“工銀小微金融服務平臺”,可以為小微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

以便捷開戶為例,通過“線上預約、線下面籤”的便捷開戶新模式,客戶僅需到店一次,半小時即可完成開戶與基礎業務的一站式辦理。“三大產品體系”則是指圍繞小微企業的成長週期,提供包括純信用類的“經營快貸”、抵質押類的“網貸通”以及“線上供應鏈”等在內的多款線上融資產品。其中,“經營快貸”是“低門檻、純信用”的小微專屬融資產品,無需抵押擔保,銀行依據大數據主動授信,線上辦理,可謂“秒貸”,推出不到4個月貸款餘額已破百億元,惠及3萬多小微企業。“網貸通”通過建立覆蓋全國的押品數據庫,智能評估押品價值,實現線上一鍵即貸,隨借隨還,目前已累計為超過9萬小微客戶發放融資2.4萬億元。“線上供應鏈”以核心企業為依託,應用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可實現全鏈條授信融資。

回應1:為什麼要做小微金融?

普惠金融不可不為,更大有可為

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細胞,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左右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崗位、90%以上的企業數量。因此,小微企業是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增加、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和引擎。支持好、發展好小微企業,不僅是應對當前經濟挑戰,實現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解決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商業銀行而言,發展普惠金融既是大局和責任,也是市場和機遇;既是服務本源的體現,也是戰略轉型的方向。一方面,隨著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的完善,大企業、大客戶會更多轉向直接融資,金融脫媒趨勢日益顯現。只有佈局和深耕小微金融,商業銀行才能穩固客戶基礎,培育發展新動能。

另一方面,在國家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的形勢下,小微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不僅分佈廣泛,數量眾多,而且經營活躍,需求旺盛,是銀行市場拓展的新藍海。至2017年末,全國小微企業法人約28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今年上半年每天新註冊市場主體5.52萬戶。因此,普惠金融不可不為,更大有可為;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實做深做細的問題。

回應2:如何看待小微融資難融資貴?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一個複雜、多元、綜合的問題。

易會滿稱,從企業需求端來看,相對於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的末端,資產規模較小,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財務管理不夠規範,抗風險能力較弱。再加上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尚不完善,部分區域信用生態環境不夠理想,客觀上也縮窄了銀行的可選擇餘地。

從調研情況來看,存在融資缺口的小微企業中,有一定比例的企業營業收入下滑或盈利下降。小微企業融資難,因企業而異,因區域而異,主要表現為經營困難的小微企業融資難,金融生態較差的地方小微企業融資難。

從金融供給端來看,部分商業銀行有壘大戶、吃快餐的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習慣“做大”的信貸作業和服務模式與小微企業需求不相適應,普惠經營能力不足。一些基層機構和從業人員由於前些年小微貸款不良率上升較快,受到問責的比例較大,客觀存在“恐貸症”“懼貸症”,內生髮展動力不足。

再加上當前融資渠道和金融資源配置過度分散化,一些所謂的新金融、類金融機構追求高風險高收益,在看似緩解“融資難”的同時加劇了“融資貴”問題。從調查情況看,大型銀行小微貸款平均利率在5%-6%之間;各種新金融、類金融機構普遍在15%以上,而民間借貸一般在20%以上,中小銀行介於大銀行和他們之間。小微企業融資貴,因渠道而異,主要體現為非銀行類機構和部分中小銀行融資價格過高。因此,只有對小微企業融資真正難在哪裡、貴在哪裡,心中有數,才能應對有方,施策有效。

普惠金融難,難在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也在商業可持續。不解決這個痛點和難點,普惠金融做不大,也難做久。小微貸款最大的成本是風險成本,目前小微貸款不良率平均為2.75%,比大型企業高1.7個百分點,單戶授信500萬以下的小微貸款不良率更高,銀行獲得的收益較難覆蓋風險。因此,發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要提升風險管控能力,這才是商業銀行應該具備的專業優勢和看家本領,這才是最大的商業可持續。

回應3:怎麼樣將小微金融真正做活做專?

近年來,工商銀行在一級分行層面均已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在全國成立了約230家小微中心,實現了“中國製造2025”首批試點示範城市的全覆蓋。累計服務小微客戶超過百萬戶,累計投放小微貸款9萬多億元。至今年6月末,我行普惠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7%,遠高於各項貸款的平均增幅;小微貸款平均利率為5.26%,8月份更進一步下降至4.64%,遠低於其他融資渠道利率。

未來,工商銀行進一步打造“廣覆蓋、多層次、高效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推動小微金融增量、擴面、平價,力爭未來三年公司貸款增量三分之一以上投向普惠金融領域,普惠貸款年增幅30%以上,普惠貸款三年翻一番,讓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更多普助小微、惠及民生,展現大行情懷與擔當。

將小微金融作為檢驗分支機構能力與擔當的試金石,作為培育經營管理“好手”“干將”的練兵場。堅持在“真”字上下功夫,做真小微,真做小微。在“專”字上下功夫,建設專營機構、倡導專家治貸、強化專業服務。完善重點突破、梯度發展的佈局和策略,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動發展。加大人力、財務、信貸等資源投入力度,健全考核和問責機制,強化正向激勵和引導,激發普惠金融內生髮展動力。

發展普惠金融必須“量”“價”統籌,同步推進。工商銀行對小微貸款實行“保本微利”的定價原則。一方面充分發揮大行存款穩定優勢,避免存款分流制約信貸投放能力,嚴控負債成本上升向資產端傳導。另一方面,通過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優惠等方式,對分支機構向小微企業的讓利進行全額補償。此外,嚴格執行監管收費規定,並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防控風險,將風險成本下降的紅利更多惠及小微企業,讓艱苦創業的企業家擁有更多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