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島炮台與薩鎮冰

在劉公島東南2000米的海面上,有一座面積14畝的海島,遠遠望去好像一件衣服漂浮在海面上,所以被人們稱為“衣島”。又因為它是威海灣最早看見日出的地方,而且威海方言“衣服”的“衣”字與“日出”的“日”字同音,於是“日島”就成為這個小島正式的名字。每年春秋兩季,這裡都會出現海市蜃樓,所以“日島海市”自古就是威海八大景之一。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後,為加強海上防禦,從南岸運土加高,修築了日島炮臺。設20釐米口徑地阱炮2門和平射炮6門。所謂地阱炮就是在地上鑿一個大坑,把大炮放置在裡面,配上液壓裝置,可以讓大炮升降自如,有很好的隱蔽性。日島炮臺位於威海灣南口中央,可以與劉公島和威海灣南岸炮臺配合,形成交叉火力,控制劉公島東南海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甲午戰爭爆發後,康濟艦管帶薩鎮冰奉命帶領30名水手駐守日島炮臺。

日島炮臺與薩鎮冰

說到薩鎮冰,有一首題為《薩鎮冰》的詩這樣寫道:“曾為北洋苦驅馳,甲午一役沒全師。南來北往倡重建,老馬西風向天嘶。”這首詩寫的是中國海軍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薩鎮冰。薩鎮冰,福州人。1877年,18歲的薩鎮冰與嚴復、劉步蟾等人赴英國格林尼治皇家學院 學習。薩鎮冰學成回國後先在天津水師學堂任教,後調入北洋艦隊。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時,30歲的薩鎮冰成為最年輕的高級將領,擔任康濟艦管帶。

在薩鎮冰近20年的海軍生涯中,無論是教授學生還是管帶大小艦艇,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是帶兵駐守炮臺還是他從軍以來的第一次。日島炮臺上的生活非常艱苦,島上沒有淡水、糧食和蔬菜,守軍所需物資全部靠劉公島和威海灣南岸供應。而且守島官兵常年駐守在陰暗潮溼的地下掩體中。惡劣的生活環境,加上勞累過度,薩鎮冰一度身患疾病,數月不愈。他的夫人陳氏聞訊從福州趕來探視,正準備登艦時被薩鎮冰得知,他立即下令:撤開扶梯,不準夫人登艦。左右將士都勸薩鎮冰:夫人千里之遙前來探望,見見面有何妨?他斷然答道:此地非同尋常,此時非同尋常,怎能允其登艦?告訴她當我已死,令其速回!薩夫人千里探夫沒能相見,只有垂淚而歸。半年後,薩夫人在抑鬱中病逝。懷著對妻子的愧疚與眷戀,年僅37歲的薩鎮冰,在以後的歲月裡,雖身居高官顯位,卻終生未娶。

日島炮臺與薩鎮冰

1895年1月30日,日本海陸軍同時向日島炮臺發起進攻。薩鎮冰與守島水兵密切注視日本艦隊的行蹤。由於地阱炮的構造很特殊,沒有瞄準鏡,發炮時需要有人在外面指引方向,稍有不慎就會中彈。薩鎮冰作為指揮官,親自站在炮位外指引方向。守島官兵也因此愈戰愈勇,打退了日軍的8次進攻。但是經過激戰的日島炮臺設施損毀嚴重,失去抗敵作用,薩鎮冰被迫撤回劉公島。日島失守後,北洋海軍同日軍鏖戰一週,終因寡不敵眾,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甲午戰敗後,薩鎮冰被革職回鄉,以教學為主。1899年,授新建北洋水師幫統。1903年,在煙臺參與辦海軍學校。1905年,薩鎮冰出任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宣統改元,再議籌辦海軍,1909年,以貝勒載洵、薩鎮冰為籌辦海軍正、副大臣、並命薩鎮冰為海軍提督。1911年10月,袁世凱組織內閣,薩鎮冰被任命為海軍大臣。1921年曾一度代理國務總理。1923年北伐時期,被民選為福建省長。

在福建省長任職期間,薩鎮冰住在前清總督衙門,他只留下幾間辦公室,其餘的拆掉,通成一條大街,至今人稱“肅威路”,因為他是肅威將軍。1949年7月26日,在福州佛教醫院,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請養病的薩鎮冰去臺灣,“若擬乘飛機,即派專機,擬坐軍艦,即派大艦。”被薩鎮冰一口回絕。

日島炮臺與薩鎮冰

我國著名的作家冰心曾為薩鎮冰這樣寫道:“薩鎮冰先生,永遠是我崇拜的對象,從六七歲的時候,我就常常聽見父親說"中國海軍的模範軍人,薩鎮冰一人而已"。他一生扶貧濟困,廣造福祉,被人民大眾稱之為“活菩薩”。薩鎮冰個人生活簡樸,洋服從來沒有上過身,也從未穿過皮棉衣服,平常總是布鞋布襪,呢袍呢馬褂。他走到哪裡,隨身攜帶僅是個盛日常穿戴與生活用品的小提箱,真正是身無長物、兩袖清風。90壽辰時,有人問他長壽秘訣,他坦然相告:不貪。

1949年,91歲高齡的薩鎮冰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榮任首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等職,是北洋海軍中唯一一位看到新中國成立的高級將領。1949年10月1日,薩鎮冰與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同登上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橫掃朝鮮半島,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薩鎮冰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當即賦詩一首: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1952年,薩鎮冰在福州病逝,享年94歲。去世前贈詩毛主席:“尚望舟師能再振”,表達了一位甲午老兵期盼民族復興的殷切希望。

日島炮臺與薩鎮冰

作為劉公島的門戶日島守軍在薩鎮冰的帶領下不辱使命,奮勇抗敵,把炮臺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薩鎮冰曾經奮戰過的日島炮臺在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日島炮臺連接炮位和彈藥庫的隧道保存較為完整,這些隧道都是由威海當地的一種材料石島紅砌成。炮臺東面面向大海矗立著,雖然有些衰敗,但外牆看上去依然堅不可破。如今,日島炮臺雖然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軍事價值,但它卻時刻警示後人:勿忘國恥,海權興邦!

薩鎮冰將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在甲午戰爭中,像薩鎮冰一樣血灑疆場的愛國將士數不勝數,他們是中國人的脊樑,他們的崇高品質和愛國精神是永不熄滅的火炬。這種品質和精神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會永遠激勵中華兒女為捍衛祖國的利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不息,勇往直前!

  • 徐淑鈺
  • 威海劉公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 成人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