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上的黄金——桑黄

中国《市县领导决策》月刊、网 戴晨铭

木上的黄金——桑黄

桑黄是一种药用真菌,与灵芝齐名于我国传统中药。自研究发现桑黄在治疗肝脏疾病、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中展现出显著作用,东亚诸国便对桑黄珍爱有加,其中韩国和日本以现代检测技术与功能评价方案对桑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首先开发出高效的栽培方法。下面我们将通过以下专业人士了解桑黄的方方面面。

中草药学者眼中的桑黄

中草药学者眼中的桑黄,自然着眼中医药典籍中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出现了“桑耳”的记载。古籍中草药的命名喜用“处所”和“形态”,例如寄生在桑树上的统称“桑寄生”,生于木上片状蕈菌则统称为“耳”,因此这里推测“桑耳”就是桑黄。到了唐代的《药性论》首次出现“桑黄”一名,并描述“桑黄”是“桑耳”的别称。而此后的医典中,两个名称仍继续出现。桑黄的性味在历朝历代的典籍中描述不一,总体来说味甘或辛、性温或平、而最要命的是,毒性的描述最不统一。这可能因为不同参考典籍中桑黄的描述不尽相同致。

诸多医药典籍对桑黄功效进行了描述,其中出现最多的适用症状有“女子崩中”、“癥瘕积聚”(腹部结块)、“男子痃癖”(腹痛)、“血凝血病”。这些症状与肿瘤或肝脏病变引起症状相似,可推测桑黄从古代就被应用于这些棘手的疾病。


木上的黄金——桑黄

蕈菌功能研究者眼中的桑黄

桑黄的真身得以验明,其功效研究才能顺利开展。分类学上不同的种,在蕈菌功能研究者眼中可能找到不同的亮点。由于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和鲍氏层孔菌(P. baumii)在国际上作为桑黄学名已久,在科技论文的搜集上能获得更多信息,因此我们就以两者为主角作接下来的桑黄功能介绍。

桑黄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因桑黄种属、桑黄生长培养料的不同而有差异。如应对鼠白血病细胞P388时,裂蹄木层孔菌多糖所用的浓度较鲍氏层孔菌多糖低很多(Bae等,2004);又如以谷物蛋白为生长原料的桑黄,其醇提取物,比以木屑和大米为原料的更有效抑制肝癌细胞HepG2(Shao等,2015)。同一种桑黄提取物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抑制效果差异也很明显,如裂蹄木层孔菌多糖对膀胱癌细胞T24和前列腺癌细胞DU145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肾癌细胞ACHN和脑癌细胞U87(Konno等,2015)。


木上的黄金——桑黄

桑黄多糖或乙醇提取物接触肿瘤细胞时,可观察到肿瘤细胞数量减少、细胞粘附力减弱、转移能力减弱等现象。这可能与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以及细胞周期运行受阻有关(王贵宾等,2011;Xue等,2011)。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证据有: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在细胞接触桑黄乙醇提取物后表达增加(Hsieh等,2014),以及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在接触桑黄多糖或乙醇提取物后都发生衰竭并释放凋亡信号到细胞中(Wang等,2012;Chen等,2013)。而细胞周期阻滞,也即细胞无法正常完成分裂增殖,其证据有:帮助细胞完成周期的蛋白质cyclin和CDK表达的下调(Zhong等,2013;Li等,2013)。在动物实验方面,移植了人结肠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的小鼠,分别喂食桑黄多糖后发现,肿瘤大小和重量都发生了缩减(Zhong等,2013;Li等,2013);而移植了人直肠癌细胞的小鼠,采用桑黄多糖静脉注射或多糖直接注射到肿瘤组织,都发现肿瘤组织的萎缩(Song等,2011)。

桑黄多糖、桑黄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桑黄发酵物都具有降血糖功效。先天缺陷或后天人为造成的糖尿病实验鼠,在喂食这些提取物后出现一些共有的反应,例如血糖显著降低、动物糖耐量恢复(Zhao等,2014)、血液中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降低、肝脏损伤指标谷氨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降低等(Huang等,2005)。

研究发现,桑黄发酵物可减少糖尿病鼠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提升抗氧化物谷胱甘肽、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从而实现肝脏保护(Kim等,2013)。利用双向电泳技术,桑黄多糖护肝抗氧化的原理得到进一步阐述:喂食桑黄多糖的肝纤维化大鼠,其肝脏内涉及抗氧化、亚铁血红素代谢、半胱氨酸代谢和侧链氨基酸代谢的蛋白表达发生变化,表明桑黄多糖作用通路可能通过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产生抗氧化物质,以及血红素代谢产生还原剂而产生抗氧化作用实现减轻肝脏损伤(Wang等,2012)。桑黄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帮助胰腺细胞抵御过氧化的胁迫(Lee等,2011),而动物实验也表明,糖尿病实验鼠喂食桑黄乙酸乙酯提取物后,胰腺得到保护,胰岛体积和细胞数增加、胰岛素上升(Wang等,2015)。脂质代谢可能也影响血糖的稳定。

经高脂饮食的小鼠喂食桑黄乙酸乙酯提取物后,体重、肝脂肪、附睾脂肪减少,通过抑制胰脂肪酶而降低肠道对甘油三酯的吸收,通过抑制脂类合成酶从而达到降低体脂积累(Noh等,2011)。而桑黄多糖能增加先天肥胖小鼠体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表达,从而调节脂质代谢,改善了其糖尿病病症(Cho等,2007)。另外,肝细胞对糖类物质的代谢也是影响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细胞实验显示,桑黄中的原儿茶醛、柚皮素和黄芩素等有机物可实现加速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分解利用,从而降低血糖(张超等,2015)。

木上的黄金——桑黄

分类学者的眼中的桑黄

由于古籍中桑黄的描述含糊,为了今后准确识别,需要蕈菌分类学家入手研究辨清。在分类学者的眼中,桑黄并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类群的蕈菌。基于孢子形态、以及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最新研究发现,中国桑黄类群包括七个种,分别是高山纤孔菌(Inonotus alpinus)、鲍姆纤孔菌(I. baumii)、小孔忍冬纤孔菌(I. lonicericola)、桑黄纤孔菌(I. sanghuang)、瓦宁纤孔菌(I. vaninii)、锦带花纤孔菌(I. weigelae)和环区纤孔菌(I. zonatus)(戴玉成等,2014)。其中桑黄纤孔菌专寄生在桑属的植物,被认为是最接近古籍提到的正宗“桑黄”。另外,和这类桑黄非常相像,或过去被当作桑黄的还有“热带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的蕈菌,它们虽然经过严格的分类学方法可以与中国桑黄类群区分,但论其成分与功效,却还有待验证比较,因此,这三个类群的蕈菌可能仍会在市场合称桑黄而继续流通。而日韩方面,则认为桑黄是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和鲍氏层孔菌(P. baumii)。

桑黄栽培者眼中的桑黄

当看到桑黄具有如此丰富的生理功效,桑黄栽培者对不断改进桑黄栽培技术就充满了动力。桑黄栽培者眼中的桑黄,比自然界中的桑黄来得更丰满和整齐划一。桑黄在我国的主产区是东北林区,在不同树种上栽培的桑黄甚至被区分成不同的商品出售。目前桑黄栽培形式多样,可以使用木屑瓶载、袋栽,还有较为传统的段木栽培。在不同的栽培料上桑黄的生长时间和状态不一样。

木上的黄金——桑黄

【松窗採薇桑黄超微粉——食用方法】

  • 取适量5-10克(或者20-40克)松窗採薇桑黄超微粉,加50毫升(或者200-1000毫升)矿泉水;
  • 1. 闷泡:闷泡5-10分钟,反复加热水闷泡,反复饮用,直到口味变淡;
  • 2. 煎煮:浸泡30分钟,用大火烧开,改小火煎煮30分钟;可以反复加水煎煮,反复饮用,直到口味变淡;
  • 餐前后半小时温热饮用。

点击蓝色字松窗採薇 桑黄 链接微商城购买 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ct/oauth2/authorize?appid=wx7c66568ee7a30417&redirect_uri=https%3A%2F%2Fsso.weidian.com%2Fuser%2Foauth%2Fwechat%2Fcallback&response_type=code&scope=snsapi_userinfo&state=STATE_1_f3b6e2ed756370dd02720a9b5fa0c607xiaoxizhushou&connect_redirect=1#wechat_redirect


木上的黄金——桑黄

松窗採薇 桑黄


木上的黄金——桑黄


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

网络运维:赵平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