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大多數人成爲不了職場精英?差距在哪?

這兩天看了很多案例,涉及:商業、軍事、教育、創業及歷史領域,提煉後,我發現每個故事基本都由兩種人構成,一種是精英,一種是普通人。

馬斯洛的理論說,人的需求像個金字塔,是有不同層次的。底層是生理和安全,往上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雖然他的理論一直有爭議,但是你得承認,它很好地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的人認為最微小的物質也比什麼都重要,有的人卻在追求自我實現。他們之間的差別,當然不僅僅是錢多錢少……


為什麼大多數人成為不了職場精英?差距在哪?

二者從思想、意識、行動力、認知等方面有著各種差別,那麼,職場精英與普通的上班族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是哪些不一樣的特質讓這些職場精英脫穎而出?

高度自律

《邪不壓正》的上映著實讓彭于晏的“肌肉”火了一把。


為什麼大多數人成為不了職場精英?差距在哪?


姜文做客《圓桌派》時,談到彭于晏,他忍不住稱讚道:彭于晏不是一般人,他可以自律性非常的強,這樣的身體比古希臘雕塑還厲害。


為什麼大多數人成為不了職場精英?差距在哪?

一句“比古希臘雕塑還漂亮”,簡直是最高的讚美,可以看出來姜文導演是有多欣賞,經常說著說著,就忍不住摸上一把。

彭于晏為了接到好劇本,不論多忙,他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健身數小時,食慾更是嚴格控制。

他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為了節食,十多年不曾吃飽過,也幾乎忘記了糖是什麼滋味。


為什麼大多數人成為不了職場精英?差距在哪?

彭于晏曾說,我沒有才華,所以用命去拼。

想起曾經看過一句話:一個人有多自律,人生就有多美好。

很多人迷茫彷徨、工資不高、事業不順,歸根結底都敗在自律上。

優秀的人,自律是基本素養。

自律的人不一定都優秀,但優秀的人基本都是自律的。

李嘉誠再忙也會堅持每天看書;柳傳志永遠不會讓自己遲到。

不斷學習

一個人的成長最難的部分不是知識,不是技能,而是在認知上的不斷升級和拓展邊界。

李善友教授曾說過,“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企業真正的邊界”。同樣,你的認知邊界,就是你成長的邊界。

那些收入高的人,大多都有一股執念,因為要達成自己的追求,所以他們會不斷鞭策自己,不斷學習,拓展自己的認知。

不只是對熟悉領域的縱向發展,更多的是對不熟悉領域的橫向挖掘。


為什麼大多數人成為不了職場精英?差距在哪?

當你面對一個你不懂的領域時,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努力奔跑,快速成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

1、自己主動去學習、去專研、去實踐。

2、向這個領域做的最好的老師&同行,學習、請教,拆解和套用他們的方法。

著名職場類自媒體賬號「阿何有話說」的作者,回顧自己加入新媒體這一行的經歷時說:

剛開始,我也只是從打雜做起。每天做一些複製黏貼、統計數據、排版的工作。但很快,我就抓住了方法,開始仔細研究關於公眾號的所有模塊:

不會互推,我就去研究別人的互推怎麼做,文案怎麼寫;

不會取標題,我就去研究爆文標題,每天收集上百個標題,整理分析總結;

不會做商務,我就去到處連接資源和人脈,加入各個圈子……

可以說,關於運營一個公眾號的方方面面,我都琢磨了個遍。而在進行這些學習和工作的同時,我還得同時帶娃、持家,很多時候每天能睡四個小時就已經覺得很幸福了。

當然,這些付出最終也有了回報。

半年時間,「阿何有話說」的粉絲從20W運營到了80W+,成為職場類個人號排行榜第一名。作者的個人月收入也從打雜時的幾千塊,漲到了現在的8W+。


為什麼大多數人成為不了職場精英?差距在哪?

學會借力

荀子的勸學裡有一句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其中的"善假於物"就是善於藉助他人的力量。

巧借外力為己所用,很多事情單靠一己之力是不易完成的。個人的力量對自然、對社會而言,都是渺小的。有時候,成功需要藉助巧勁或者是別人的幫助,以解決自己不能辦到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