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袁世凱時代的農村社會 「貧窮」二字難以概括


1914年,河南開封,農民正在將收穫的花生打包。這些老照片拍攝於民國初創不久的1914年,記錄了山西、河南等地的農村社會生活,由兩位美國攝影師邁耶·弗蘭克·尼古拉斯和克拉普·斐德克拍攝。

1914年,河南開封,農民站在一堆土雜肥附近。通過這些老照片,我們可以直觀看到農村地區的貧窮落後,但似乎又不至於此。進入民國已經2年多,很多男子頭上的辮子還在,人們的思想認識、精神狀態並沒有比前朝更好。

1914年3月,山東泰安,雨後,村莊的道路有很深的積水。

1914年,山西一處農家院落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步伐明顯消停,同時在大總統袁世凱的運作之下,國內有局部的動盪,總體上還是存在改善民生的良好機遇。但是,袁世凱沒有充分利用,他很快將主要精力用於改元稱帝上。

1914年,山西某地,百姓圍觀外國人。袁世凱對改進農民生活的關注明顯不夠,1912年河南發生以白朗為首的農民起義就是明證。生活困難的農民遭受官府的橫徵暴斂,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揭竿而起。白朗起義席捲河南、湖北、安徽、陝西、甘肅數省,歷時三年,直到1914年8月才被鎮壓下去。


1914年8月,陝西一位瓜農在用簡易的機械削西瓜皮。

1914年,山西某地,陪同外國人的隊伍。那時候的農民基本上還是處於靠天吃飯的階段,官府的發展重點也不在農村,鄉村道路建設、農業灌溉等都是農民自理。一般有了天災人禍,官府才會積極介入。

1914年,山西蒲州,村裡的廟會。民國初年全國範圍內農業的生產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新的生產技術的應用極少,增產主要靠增加種植面積。一旦有什麼旱澇災害,農民的生活立即陷入困頓,甚至遭遇饑荒。

1914年,山西蒲州,一座精緻的門樓。

1914年,山西蒲州,泥濘的道路。農民的生活水平,突出地表現在農民吃什麼上。調查資料顯示,河北清苑縣農民的糧食消費品種主要是甘薯、小米、豆類、高粱、喬麥等,均以粗糧為主。即使是家境較好的農戶,也是七成高梁面或甘薯面,二成玉米麵,一成白麵。貧困人家則經常吃高粱面加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