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袁世凯时代的农村社会 “贫穷”二字难以概括


1914年,河南开封,农民正在将收获的花生打包。这些老照片拍摄于民国初创不久的1914年,记录了山西、河南等地的农村社会生活,由两位美国摄影师迈耶·弗兰克·尼古拉斯和克拉普·斐德克拍摄。

1914年,河南开封,农民站在一堆土杂肥附近。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农村地区的贫穷落后,但似乎又不至于此。进入民国已经2年多,很多男子头上的辫子还在,人们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并没有比前朝更好。

1914年3月,山东泰安,雨后,村庄的道路有很深的积水。

1914年,山西一处农家院落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步伐明显消停,同时在大总统袁世凯的运作之下,国内有局部的动荡,总体上还是存在改善民生的良好机遇。但是,袁世凯没有充分利用,他很快将主要精力用于改元称帝上。

1914年,山西某地,百姓围观外国人。袁世凯对改进农民生活的关注明显不够,1912年河南发生以白朗为首的农民起义就是明证。生活困难的农民遭受官府的横征暴敛,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揭竿而起。白朗起义席卷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数省,历时三年,直到1914年8月才被镇压下去。


1914年8月,陕西一位瓜农在用简易的机械削西瓜皮。

1914年,山西某地,陪同外国人的队伍。那时候的农民基本上还是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官府的发展重点也不在农村,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灌溉等都是农民自理。一般有了天灾人祸,官府才会积极介入。

1914年,山西蒲州,村里的庙会。民国初年全国范围内农业的生产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极少,增产主要靠增加种植面积。一旦有什么旱涝灾害,农民的生活立即陷入困顿,甚至遭遇饥荒。

1914年,山西蒲州,一座精致的门楼。

1914年,山西蒲州,泥泞的道路。农民的生活水平,突出地表现在农民吃什么上。调查资料显示,河北清苑县农民的粮食消费品种主要是甘薯、小米、豆类、高粱、乔麦等,均以粗粮为主。即使是家境较好的农户,也是七成高梁面或甘薯面,二成玉米面,一成白面。贫困人家则经常吃高粱面加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