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敬佩自律的人,但大多數可能都不知道自律的背後是什麼

對於自律的人,很多人都敬佩不已,似乎這些人是超人,而自己是普通人一樣。我們一直認為,自律的人都很厲害,早起鍛鍊、晨讀,晚上又去寫作,似乎一整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的,好比一匹野馬一整天都在奔跑,從來就不會累似的。沒錯,自律的人有點像一臺機器,到了某個時間點,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工作時,恍若機器人;生活時,迴歸本性,有血有肉,比自己還要真實。

人人都敬佩自律的人,但大多數人可能不瞭解自律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好習慣的集合體。那麼,好習慣又是如何養成的呢?其實,好習慣的養成更多的是,瞭解我們自己的大腦是如何運行的,並由此採取相應的方法或措施。


人人都敬佩自律的人,但大多數可能都不知道自律的背後是什麼



少即是多,慢就是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之城非一日之功。人的大腦偏向於簡單的東西,一件工程顯得太複雜了,我們就會突然頭痛。但如何將一個大工程分成,一個個立馬能執行的任務,那麼不用想太多,埋頭苦幹就行了。

有些人,總想一步登天。早上,早起鍛鍊和讀書,晚上又去寫作,恨不得一天就能全部事情做完,把好習慣養成。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很多人堅持和一兩週,或者一兩個月可能就放棄了。都知道不同心的兩個人在一起,是走不遠的,同樣的,大腦想要的跟你想要的不一樣,短時間可能沒什麼大問題,但時間一長,痛苦就會不斷放大。如果說早起與讀書只選其一,那麼大腦就不用分太多精力。當然,一個習慣,越具體越好,某個時間段做什麼,都應該有明確的指示。


人人都敬佩自律的人,但大多數可能都不知道自律的背後是什麼



大腦——我追求的只有快樂


《自制力》這本書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人的大腦追求的是及時享樂。有些人總喜歡把讀書看成一件很艱難的苦事,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一般是讀不下去。如果,我們好好利用好大腦這一點偏好,那麼我們喜歡上讀書這件事,可能就不會太難了。通過外部獎勵刺激和內部動力驅使,我們可能就不會,將讀書認為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比如說:每讀完半本書,就獎勵一瓶自己喜歡喝的飲料,或讀完一本書就允許自己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當前,這些外部獎勵都建立在對自己有足夠誘惑力的前提下。內部動力更多指的是精神獎勵,如讀書能使自己知識更加淵博,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尊重,或讀書厲害的人,一般都會帶有某種氣質,比較吸引帥哥和美女;還有一種說法是讀書厲害的人,能賺到錢的概率更大。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將之某部分需求滿足,大腦就很容易快樂起來。《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也說過類似的觀點。我們也要學會利用好我們大腦,追求快樂這一偏好。


人人都敬佩自律的人,但大多數可能都不知道自律的背後是什麼



不斷地刺激,才能強化神經反應


讀書也是需要環境的,好比說在安靜的家裡或咖啡廳,將會更加容易讀書。或者說是,到了某個時後,就讓自己進行讀書。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環境,它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時間,也可以是某個場所。

其實,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是,以自己為主體創造的環境。比如說,隨身攜帶一本書,在等車或坐地鐵的時候隨時拿出來閱讀。亦或是將每天的事情安排好後,根據順序進行工作,也可以是拿起手機,進行寫作或看一些文章。上面的全部行為,更多的是強化肌肉反應或者神經反應。

人都是社會性動物


常說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一個人沒有拖累,確實有時候走的很快,但是因為一個人,所以後面沒人推動,可能沒有一群人走的遠。目前的一個個讀書群、書法群等的建立,很大程度是根據這一點創立的。“報團取暖”這個詞,可以說形容的很恰當。人不可能一直正面,總有頹廢的時刻,就這短短的時間就可能讓你之前的付出,化為烏有。

自己參加過不少的社群,一般參加總能持續一段時間,但是一旦不想參加社群,將會在短短几天的時間放棄了之前的行為。所以說,我們要學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更快地達成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