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自《如懿传》开播以来,热心观众一路紧追,还经常将它同《甄嬛传》《延禧攻略》进行对比,其中最大的关注点就是服装、化妆和道具。相较于将莫兰迪色、云肩等时尚元素带火的《延禧攻略》,《如懿传》中后宫妃嫔们的妆容各有千秋。

近几年的清宫戏在表现女主由单纯到腹黑,一路升级打怪成为大Boss的性格转变上,除了突出女主在争宠时巧用心计,从发式上也得到了体现,后妃的“两把头”“架子头”等发型的演变,精妙绝伦的绒花、点翠、钿子等装饰,让观众感受到清宫画卷中的古韵之美。

发式中的故事

《甄嬛传》中,甄嬛初得皇上赏识时,留着齐刘海,梳着“两把头”发式,这时的她有意掩盖锋芒,头饰以淡雅的发簪和栀子花饰为主,衬托出青涩少女的美好与清新,将闺中女子的娇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也象征甄嬛此时的纯真心境。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如懿传》中,如懿初嫁入王府时,也是“两把头”发式,佩戴青蓝色头饰,同样表现出如懿不争不抢的人物性格。被网友们调侃的魏璎珞“电话筒”般的发式,同样也是“两把头”。

干净素雅的“两把头”

清初,这种“两把头”发式颇为流行,它是将头发全部束于头顶,用一支长扁的簪子作基座,头发平分左右缠梳,脑后多余的头发则梳成燕尾扁髻压在后颈上,这样能够使后妃们的脖颈挺直,更显仪态端庄。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两把头”发式全用本人真发梳盘,造型小巧,无法佩带贵重的金银首饰,可作寻常打扮。清初的几位皇太后和皇后崇尚朴素,梳“两把头”时,常以鲜花或绒花来装饰,不佩珠翠,以此来敦促后宫女子节俭,也能凸显妃嫔的干净素雅。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高贵奢华的“架子头”

当剧中的甄嬛独得皇帝恩宠,封为菀嫔时,她的发式开始由“两把头”向“架子头”转变,发饰也开始丰富起来。虽然仍以清雅的珠宝饰品为主,但却没有了初入后宫时的天真模样,反衬出她地位的高贵。此外,剧中的华妃多为“架子头”装扮,所用头饰极尽奢华,恰恰符合她张扬跋扈的性格。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在清朝中期,妃嫔们的发式多以“架子头”为主。因为此时是历史上被称为“乾隆盛世”的黄金年代,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地上贡到宫廷,做工精湛奢华的首饰传入后宫,低垂的“两把头”不再能够满足妃嫔们对美的追求。为了尽可能佩戴更多的金银珠宝等饰品,“架子头”由此衍生出来。

在梳这种发式时,要先固定好头座,置上发架,将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用一长扁方固定,最后用针簪子将碎发固定。这样,无论佩戴什么样的发饰都能经得住,等级越高的嫔妃发架越大,头饰也越复杂。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繁花似锦属“团头”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宫斗之后,甄嬛再度回宫复仇,直至权倾朝野时,已经完全蜕变,她变得果敢狠辣,满腹心计,气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不仅反映在她浓艳的妆容上,在头饰上更可见一斑。这个时期的甄嬛,发式多以“钿子团头”和“大拉翅”为主,这类发式是后妃身份尊贵的象征。

与此同时,配饰也随着等级和性格的变化而变化,多用红蓝珠宝和凤尾型点翠为饰品。登上太后之位时,甄嬛身着明黄吉服,头戴镶嵌镏金凤凰步摇的钿子,不怒自威,是其阴沉心境的表现。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所谓“团头”发式多以钿子为装饰,将头发盘成发髻,扣上繁花似锦的珠宝钿子即可。“大拉翅”,也就是满族的“旗头”,是我们在众多清宫剧中常见的发式,它不再是用本人的头发缠绕,而是梳一个发髻,上面放置形似扇面,高约一尺,外用青绒或黑绒制成的冠,正面可以承载沉重的珠翠饰品,侧面悬挂流苏。

和电视剧中不同的是,这种发式是在清末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发明的,因而乾隆年间的甄嬛、魏璎珞和如懿要想佩戴这类发饰恐怕要真的穿越才行。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清宫后妃们的发式,经历了从简单到繁复,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精美的演变,由实用型向审美型发展。“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后妃们发饰上的改变,诠释了其在后宫中的一生,从最初的天真稚嫩、对爱情抱有美好期盼的少女,一步步成为霸气腹黑、掌控后宫的皇后或太后,即使尽享至尊荣耀,这背后的孤独凄凉又与何人诉说呢?

发饰里的工艺

不论是《甄嬛传》《延禧攻略》还是《如懿传》,都将华丽的清宫发饰带入我们的视野,每一帧镜头中出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首饰,都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

清新雅致的绒花

《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虽贵为一国之母,却一直秉承俭朴之风,为了减少后宫奢靡浪费,她向皇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臣妾身为皇后,必定要以身作则。首先,第一个舍弃珠翠,改以通草绒花为饰。”因此,富察皇后日常皆用绒花为头饰,倒十分符合她温婉贤淑的性情。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这里的通草绒花是仿照鲜花制成的一类假花,细看,一朵朵小花层层叠加,造型优美。通草花的原材料来自中药通草,而绒花则以蚕丝和铜丝为原材料,由手艺人经染色、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精编细织而成。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绒花色彩明快、栩栩如生,比真花更宜长久保存。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绒花于2006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绒花不仅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更寄托着美好心愿的企盼。绒花谐音“荣华”,寓意荣华似锦、吉祥如意。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在唐朝时,绒花便作为皇室贡品,受到后宫佳丽的青睐。明末清初,流传到民间更是深受百姓欢迎,将绒花送予挚爱之人,想与她共赴荣华,这其中也包含着满满的情谊与祝福。以前,南京民间在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妇女幼童有在发髻或两鬓插绒花的风俗,用来祈福辟邪,迎接喜庆节日。

天然雕琢的点翠

剧中的高贵妃则是奢华的代表。傲慢嚣张的高贵妃一出场便是珠翠满头,头饰永远是华贵艳丽的。除了金银珠宝,最耀眼的要数点翠了。作为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点翠以翠鸟的羽毛为原材料,金属工艺与羽毛工艺的结合相得益彰,先以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形态各异的底座,周围镶嵌玛瑙、翡翠等装饰物。再将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粘在底座上,制成点翠凤钿、步摇、凤簪等首饰。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虽比不上珠宝玉石的炫彩华丽,但点翠饰物自有一种拙朴天然韵味,极具东方工艺的精巧、含蓄之美。由于原材料的难得与讲究,制作工艺上的精细繁杂,点翠首饰是极为名贵的,受到历朝达官显贵的喜爱,寻常百姓家只能远而观之。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点翠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制作工艺在乾隆年间达到了顶峰。佩戴点翠饰品多是身份尊贵的象征,《如懿传》中的后宫嫔妃们每次出席家宴时,发饰以青蓝色为主,钿子上装饰的点翠各具风情,同时也反映出嫔妃的地位尊卑。

据说传统的点翠工艺以从活的翠鸟身上获取的羽毛为佳品,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残忍的伤害。到明末民初时,点翠逐渐为烧蓝工艺所取代。如今,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多是用蓝色或绿色的鸟类羽毛染色,经手艺人的巧手装饰而成,造型十分逼真。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雍容华贵的钿子

《如懿传》中最吸引人的发饰莫属钿子了。如懿成为继后时,佩戴镂空雕刻,镶有花团锦簇的点翠钿子,尽显尊贵气质;愉妃则超然淡泊,所佩戴的钿子除了饰有珠翠,左右两侧还镶嵌着白玉兰花,更显脱俗雅致。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作为满族妇女挽花簪头的冠帽,钿子通常搭配吉服袍褂,用黑绒丝线制成内胎,外以铁丝或藤丝编成帽架,最后在帽架周围嵌入各种宝石、珠翠,组成吉祥图案,寓意好彩头。雍容华贵的钿子,除了在用料上丰富精细,制作工艺上更是讲究,单就钿子上的花饰来说,就有仙鹤、蝴蝶、兰花、灵芝、祥云、石榴等各种图式。满族人特别注重喜庆祥瑞,因而这些头饰上的图案有着子孙万代、合和如意的蕴意。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钿子的正确佩戴方式是将头发在靠近头顶的后方绾成发髻,将其扣在发髻上,而不是将钿子戴于头顶或戴在高高盘起的头发上。此外,根据装饰钿花的多少,钿子可分为半钿、满钿和凤钿三种。半钿花饰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年妇女所戴;年轻女子多戴繁华的满钿,以搭配吉服或常服;而凤钿则是皇后、皇太后及贵族女子在隆重节庆时佩戴,根据不同的场合佩戴相应的钿子。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在纷繁复杂的影视剧中,《甄嬛传》《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大放异彩,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视作品在呈现清代王朝历史图景的同时,将真正的清代宫廷美学融入到剧情之中,虽然仍有不符合史实的内容,却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领略到古典雅致的传统文化魅力。正如制作人所说:“情节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情节,我们希望做到融会贯通。大家可以从故事和细节里面感受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


推荐收听:

1.像大枣一样的猕猴桃,你见过嘛?

2.为何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3.那些年,自行车还是结婚彩礼的标配!

4.老年痴呆虽可怕,但预防竟这么简单!

5.跑步并不适合所有人,这些注意事项你知道吗?

(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