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湊無利躲?扶貧也要給當地幹部去去「油膩」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近年來,全國從上到下對貧困地區的項目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均大幅增長。然而,半月談記者在基層發現,不少鄉鎮當地的“油膩幹部”熱衷於蹭扶貧項目,奉行當面講一套背後做一套的“油膩作風”,表面擔當廉潔,暗地裡卻時刻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擅打擦邊球,鑽營一己私利。在對待扶貧項目上,存在“搶、躲、拖、拒”的行為,導致扶貧項目落地難,甚至被無限期擱置。(9月25日半月談)

有利凑无利躲?扶贫也要给当地干部去去“油腻”

健身器材埋沒在簇新的蒿草中。圖片來源:半月談

有利往前湊,無利一邊靠,“油膩作風”的背後是不作為,也盡顯一些鄉鎮幹部對於扶貧態度的“曖昧”,說白了,個人利益才是他們工作的動力。這樣的一群幹部長期深耕於農村,卻又自絕於農民,治下的貧困戶生活狀況不是他們所憂心焦慮的事,唯有自身腰包的鼓癟才能讓他們“迅速行動”起來。

扶貧本身重在“扶”字,是造血而不是輸血,是改變而不是維持,是授人以漁之“漁”而非授人以魚之“魚”,這裡的“扶”的不僅僅是資金、技術、知識、政策的扶持,更是當地鄉村幹部深植於心的“扶貧思維”,前者是基本工具,後者才是實施的動力源。《孟子·滕文公上》說,“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當地幹部通過“為民治產”實現生產自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扶貧問題。

如果連當地的鄉鎮幹部都處處掣肘,時時想著牟利,從貧困戶口裡奪食,那這種扶貧註定只是“看著熱鬧”。扶貧幹部與鄉鎮幹部,一個殫精竭慮,找尋出路;一個隔岸觀火,釜底抽薪。這種本末倒置、主次失衡的角色關係,對於扶貧有百害而無一利。其實,作為主政者的鄉鎮幹部,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扶貧的主角,而受委派的扶貧幹部更多的是提供建議、思路的輔助角色。只有牢牢盯住當地幹部這個主要責任人,時時督促,有效者獎,無效者罰,才能讓當地幹部積極行動起來,要不然,只是把扶貧幹部推在“前線”,他們倒成了無責一身輕,躲在後面貪錢了。

有利凑无利躲?扶贫也要给当地干部去去“油腻”

某村要硬化廣場,村幹部說“這周拔草,下週硬化”。村民們一年拔了7次草,但至今盼不來硬化施工。圖片來源:半月談

不管是北方地區鄉鎮幹部“欽點”同一工程隊為村裡年年修橋,還是某鄉鎮幹部因為花費100萬沒有為村裡打出水,而拒絕扶貧隊申請30萬打井的訴求以維護面子,抑或是中部某村主任因為魚塘項目未能承包給熟人,因而推諉導致項目擱淺,都是“微腐敗”的思想在作祟,一旦個人小算盤打得響,群眾利益就會“打水漂”。

俗話說“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貧困戶、扶貧幹部看著一個個機會被放棄,看著既得利益被截留,從而產生的牴觸和不信任,會深深消解整個扶貧產生的積極作用。而發生在村民身邊的微腐敗,就是扶貧最大的“攔路虎”。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4.53萬個,處理6.15萬人,本土幹部竟佔被通報總人數的96%。

而這數字背後的一個個案例同時也釋放了另一個信號,就是民生資金“重下撥、輕監管”下,當地政府可操作的“彈性空間”過大,但基層執紀監督又失於寬鬆軟,如此,便為“蠅貪”的滋生提供了不良土壤。

積“微”成著,其害如“虎”。扶貧與反腐敗不是平行的兩條線,有責任的地方就該有監督,有利益的地方就該多審查。只有當地幹部真正成為扶貧的主力軍,把他們的權利關在制度的籠子裡,才能讓扶貧真正產生可持續效力,而不是讓剛爬上井沿的貧苦戶又掉下去患上精神絕症。(陸玄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