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萬到4億,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長,離不開他從南洋帶來的一根藤

中國古代作為一個農耕大國,當時既沒有先進的種植技術,也沒有天氣預報。廣大農民兄弟都是靠天吃飯,遇上風調雨順的時節還能有口飯吃,若是遇上旱澇災害,很有可能是顆粒無收,加之稅負的繁重,流民乞討時有發生,餓殍遍野亦不是空穴來風。

6千萬到4億,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長,離不開他從南洋帶來的一根藤

西漢時期中國人口僅有六千萬左右,到了明朝時期人口也不到一個億,在這1700年間人口增長極其緩慢,一方面來源於戰爭,但是更多的源自於農民的溫飽問題。糧食始終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頭號難題。但是到了清朝時候,人口出現井噴式的發展,尤其是乾隆年間,更是達到了4萬萬之眾,也迎來了封建王朝最後的輝煌——康乾盛世。

6千萬到4億,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長,離不開他從南洋帶來的一根藤

困擾中國數千年的糧食問題。怎麼在乾隆皇帝時期就解決了呢?之所以能出現康乾盛世的局面,乾隆皇帝要感謝一個100多年前叫陳振龍的人。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從南洋把番薯引進了中國,解決了農民吃飯的問題。陳振龍又是何許人也?

6千萬到4億,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長,離不開他從南洋帶來的一根藤

在明神宗時期,有一個福建人叫陳振龍,出身於官宦之家,小時候勤奮好學,二十歲的時候便中了秀才,後來想考取舉人,但是屢試不第,一氣之下棄儒從商。當時受到先人鄭和的影響,福建地區很多人都會選擇出海謀生。陳振龍也跟隨鄉黨一起去呂宋島經商。當時呂宋島已經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之一,為了和中國做貿易,西班牙的船艦經常往與中國和呂宋島之間,海貿非常的頻繁。

6千萬到4億,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長,離不開他從南洋帶來的一根藤

來到呂宋島上的陳振龍,看到當地居民以番薯為食,還有船隻大量的運送這種農作物,於是他便對番薯產生了興趣。他發現番薯這東西對環境要求不高,很容易存活,產量極高,而且生熟都可以食用,便於儲藏和運輸。為什麼中國沒有這種農作物?原來這番薯最開始並非是呂宋島所有的,而是西班牙人從歐洲帶過來的。在呂宋島種植然後運到中國賣掉,這樣能減少很多運輸成本。西班牙人對番薯管控十分嚴格,只能在當地進行種植,嚴禁帶出島外。

6千萬到4億,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長,離不開他從南洋帶來的一根藤

當時已經50歲的陳振龍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想到福建地區多丘陵,本來農耕就稀少,如果能讓當地也種上番薯,至少不會出現災民遍野的情況。陳振龍潛心和當地的農民學習種植技術,更是等待時機把番薯藤帶出島去。陳振龍花巨資購買了幾尺番薯藤,放在竹筒裡,然後再用繩子繫到船舷,讓竹筒漂浮在海上,就這樣通過了重重檢查,終於打到了福州口岸。

6千萬到4億,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長,離不開他從南洋帶來的一根藤

陳振龍父子便在家旁邊試種。“不及四個月,啟土開掘,子母勾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食可充飢”。陳家父子將此法說與當地巡撫,並小範圍的拓展種植開來。明神宗二十二年,恰逢大旱顆粒無收,巡撫另福建各州府廣泛種植,由於番薯的種植大大降低了災民的數量,番薯被當地人稱為“金薯”。

6千萬到4億,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長,離不開他從南洋帶來的一根藤

番薯在福建地區的種植成功很快就傳遍到了周邊的省,歷經五代,陳氏子孫把種薯技術推廣到了全國,陳振龍帶來的番薯藤蔓,是我國農業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

歷史很枯燥,至少在寫文章這件事兒上,我們是認真的,我是塵述,歡迎關注塵述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