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去香港的高鐵票背後意味著什麼?|CBNweekly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開通,拉近了香港和內地的時空距離,加速了在“路上”的粵港澳大灣區行進的步伐,然而,這可能還只是個開始。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2016年夏天,廣東中山人袁源和家人到香港去度假,住在維多利亞港灣附近的一家酒店,站在窗前,望著室外的夜景,突然堅定了近一個月以來的想法:在中山再買一套別墅。

這個想法讓他激動不已,第二天一早,他便帶著家人從香港匆匆趕回中山。要理解這個有些跳脫的決定的前因後果,需要先聽聽此前他的一番觀察發現:“那段時間,我開車送客人從中山到廣州白雲機場,或者開車去珠海、深圳,路上總是看到有香港和澳門牌照的車。之前也有,可是那段時間越來越多,而且堵車越來越厲害。我感覺這裡正在悄悄發生某種變化。”袁源告訴《第一財經週刊》。香港之行只是一個催化劑。

袁源在中山古鎮做燈飾生意,之前開始做燈飾生意,和他看到路上香港與澳門車牌增多決定要再多買一套別墅的邏輯有點像——他看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山古鎮採買燈飾,於是開始學習做起了燈飾生意,成為了一名在當地小有名氣的燈飾生意人。

袁源是在兩年多前購買的那套別墅,之後隨著深中通道的概念、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如今再加上廣深港高鐵的香港段開通,別墅的總價已漲幅驚人。

這是一名小生意人最直接的商業嗅覺,不過,變化的確正在發生,更直觀的感受,首先發生在“路上”。

9月23日,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正式開通。開通首日,計劃發送95對列車,可直達內地44個城市。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雖然只有短短的26公里,但卻是一張香港與內地快速連接的大網。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話來說則是,“它是把香港直接聯接到中國內地的一個非常龐大的高鐵網絡,現在我看,大概是2.5萬公里,高鐵香港段的重要性,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或者是民生改善,都比較廣泛。”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開通運營,標誌著廣深港高鐵全線貫通。

對於這一年來,香港和內地道路基建跨境建設進度如此快速,連林鄭月娥都覺得吃驚。

“今年對香港發展很重要,迎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有了這幾個跨境的基建(項目)。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更加凸顯。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能提升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先把基建聯接起來,對其他方面的工作非常有好處。”林鄭月娥接受中新網採訪時稱。

據中新網報道,高鐵香港段自2010年開工以來,歷時8年,才終於建成,期間接受了不少挑戰。作為這個大型跨境基建項目的見證者、參與者,林鄭月娥說,當中最大的挑戰是在今年之內落實“一地兩檢”通關程序。

“你要是一年多前問我跟特區的官員,我們都覺得這個事情很難,要經過法律程序什麼的,但結果我們能按時把這個‘一地兩檢’步驟安排做好,現在可以在西九龍站開通時,用‘一地兩檢’。要是沒有它,高鐵的好處就不能發揮出來。” 林鄭月娥稱。

這是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之前人們的擔憂。

“一地兩檢”,簡單來說,就是在香港西九龍站同一個區域內,設立香港口岸區和內地口岸區兩個口岸區,由雙方分別按照各自法律,對乘坐高鐵往來內地和香港的人員與隨身物品和行李,進行出入境邊防檢查、海關監管和檢驗檢疫等出入境監管查驗。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高鐵西九龍站“一地兩檢”示意圖。圖片來源: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近日在北京接受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相信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一地兩檢”實施後,香港和內地居民會從親身體驗中,增強對“一地兩檢”模式的認同,並意識到有關擔心大可不必。

儘管香港段只有短短的26公里,但它卻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重大突破性進展。公開資料顯示,廣東省發改委已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2020—2030年)》編制工作,大灣區將建成“一小時城軌交通圈”。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開始運營,首班列車(G5736次)以深圳北為終點,上午七點從香港西九龍站開出。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倒是和“一小時城軌交通圈”很契合。

廣深港高鐵途經廣州南、虎門、深圳北和西九龍站等7個短途站點,香港市民無須轉車,可直達福田、深圳北、虎門和廣州南4個短途站點。從香港西九龍出發,至深圳福田,最短14分鐘,至另外三個重要的一線城市廣州、上海和北京西站由近及遠則分別最短需花費47分鐘、8小時17分鐘和8小時56分鐘。從香港到廣州南的班次大約15至30分鐘一班。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跨過這條線就從內地到香港啦!

事實上,近兩年來,珠三角地區的一小時生活圈已然成行,“路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進程走在了前面。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先需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做一個簡要介紹。粵港澳大灣區,通常是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和惠州這九個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即“9+2”的粵港澳大灣區。

過去,粵港澳之間水路的通行速度更快,人們也普遍依賴這種方式,但水路通行難免靈活度受限。現在,基礎建設中道路交通發生的變化,正在給這個大灣區中的城市和生活帶來新的變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好、規劃也好,仍然在路上,甚至才剛剛開始。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這個基於“路上”連接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仍在“路上”。

不過僅目前的建設進度,已經開始另一部分人收益。袁源的感知來自於細微的香港和澳門的車牌增多。而家住中山的廣東載信律師所創始人、合夥人黃子明的感受卻是,之前在珠三角地區相對閉塞的中山,卻正在成為受歡迎的“冉冉升起的新星”。

為了感受這顆“新星”,《第一財經週刊》記者驅車前往中山。從廣州番禺(廣州南站所在區域)到中山城區收費站,一共用了1個小時15分鐘,途經南沙港快速、廣澳高速等。這段路程大約85公里,如果不是遇上暴雨需要打著“雙閃”、經歷能見度最短只有十米的天氣,驅車去這裡大約不到1小時。

儘管是非週末時間,但路上的確看到了不少從身旁飛馳而過的香港和澳門車牌的車,在快到中山時,車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堵。

我們做了一個簡要的統計,從廣州南站出發,乘坐列車前往其他諸如深圳、珠海、佛山、東莞、肇慶、江門和惠州這幾個城市,需要的時間最短都可以在1小時內實現。

每週需要在廣州和珠海往返的吳豐,從廣州開車到珠海,大約需要兩個小時,這個路程比廣州開車到深圳要長半小時左右。和他一起工作的香港同事,則從珠海坐船約一小時到達香港。

“他坐船回香港,可能比我開車回廣州還先到。”吳豐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如果我坐高鐵比他坐船快。但如果他也坐高鐵,都真的很快。現在太方便了,有時就像城市穿梭的路人。”

對於這種便捷性,林鄭月娥的感受是“從香港西九龍到深圳福田就十多分鐘,可能比我到另外一個辦公室去看我的同事還快。”

林鄭月娥坦言自己比較喜歡坐高鐵,2017年年底,亦即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前,她曾在個人社交網站上傳和家人一起乘內地高鐵旅遊的視頻和照片。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在短途方面,「廣州-深圳-香港」高速鐵路會連接到福田、深圳北、光明城、虎門、慶盛及廣州南。圖片來源:港鐵官網

高鐵的貫通並不是行進在“路上”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部。港珠澳大橋同樣規劃中的重要一環。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被譽為世界橋樑建設史上的“王冠”。目前,港珠澳大橋路政養護、大橋收費、交通救護等人員基本到位,大橋進入通車前演練測試階段。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港澳之間的車程將從3個多小時縮短到半小時。

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縮短香港、澳門和廣東的時空距離,為開創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新格局,提供了硬件基礎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9月中旬,港珠澳大橋還經受住了那場歷史罕見、最高風力達17級的颱風“山竹”的考驗。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廣東珠海,港珠澳大橋上的道路指引牌。

在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後,2018年9月6日,伶仃洋大橋、中山大橋主墩樁基同時開鑽,標誌著深圳到中山跨江通道橋樑工程建設全面實施。全長約24公里的深中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計劃於2024年建成通車。屆時,珠江西岸的中山市去往東岸的深圳市不必向北繞行虎門大橋,車程由2小時縮短為30分鐘。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還有更多的變化在悄然發生。

2017年6月和12月,內地和香港與澳門分別簽署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的投資協議和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協議的簽訂,意味著內地和港澳的經貿交流有了新的進展。中央媒體的報道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對港澳進出口額、實際吸收港澳投資和對港澳投資,分別佔全省的17.3%、82.8%與57.5%。

這些數據的背後,是發生在這個區域內頻繁的溝通和交流,機構和個人都想積極參與其中,他們生怕錯失了難得的發展大機遇。

一位剛剛在完天津達沃斯論壇,參加了有關粵港澳大灣區討論歸來的金融業從業人士,興奮地在微信朋友圈描述了他在那裡的所見所聞,彷彿粵港澳大灣區,隨處都有可以拾撿的金子。

無論是金融業、醫藥產業還是地產行業,亦或消費行業,身處其中的人士,踴躍地出現在有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各種論壇、溝通會、經貿交流會,以及投資促進或推介會中,他們都隱隱感覺到,機會來了。

公開資料顯示,廣東已出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將建設產業聯動、空間聯接、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為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進行頂層設計。

中央級別的媒體評論稱,這些規劃、建設方案,為推動粵港澳高層次融合做了頂層設計。

2018年5月,科技部、財政部出臺政策,鼓勵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組織實施;深圳和香港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推動港澳高校對接、廣東科技成果轉化。

用數據來說,則是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設立了超過70個科研機構。此外,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進駐港澳資企業分別達1700家、8000家、2800家,合計1.25萬家。它們包括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

更多的消息是,關於南沙粵港澳青年創新工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基地也在建設。

細微的變化也發生在諸如就業和提取公積金這樣的“小事”上。

2018年8月3日,中國國務院宣佈了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其中就有取消臺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事項審批。

廣東則推出了“便利灣區”18項舉措,也就是說,粵港澳專業資格互認深入推進,前海、橫琴試行香港工程建設模式、全省52所高校面向港澳招生、港資澳資醫療機構超過40家,等等等等,甚至包括給港澳青年提供新的學習工作平臺。

更讓年輕人關注的舉措是,隨著取消就業證、繳納和提取住房公積金享受市民待遇,港澳居民在內地工作生活越來越便利。

廣東省社科院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認為,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進入建設年。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顯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國際自由貿易港雛形,未來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門戶樞紐和世界級經濟平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切都看起來美好又順利。不過,在9月18日的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分論壇——“中國的灣區經濟”論壇上,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坦言,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幾個關稅區,要把灣區做好,實現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的效益,就要三地的人才、資金、資訊和貨物實現自由流通,這是一個大的挑戰。

他說,如果從科技發展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有高校的科研力量,可以吸引國際科研機構、大學和科技公司落戶,把這些機構的中下游科研放到香港,再與深圳的科技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在東莞、惠州或佛山的先進製造業進行成果轉化,就有機會在這裡打造一個國際科技中心。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公司們進入國際市場是發展的必然,這是全方位雙向的開放。如果它們把國際業務平臺的風險管理,放在這方面比較擅長的香港,走出去的步伐可以更加平穩,香港可以在稅務、保險、財資中心等給內地企業提供優惠”,陳茂波稱。

如此看來,香港似乎正積極地透過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向內地尋找更多的市場機會。正如陳茂波所言,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是人口多,GDP總量大。加上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龍頭的科技產業、先進的製造業,以及土地資源、人才和勞動力資源,如果再算上粵港澳大灣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與境外市場打交道經驗較多、更加國際化等等,粵港澳大灣區聽起來前景可期。

可是當下,袁源很關注的問題是,他在中山古鎮的燈飾生意,特別是對歐美國家的貿易成交額,什麼時候從頹勢,變為增長,而不是收縮、收縮,再收縮。這一年來,在與他的境外貿易伙伴合作時,他已一再讓利,放寬付款條件,但生意還是很難,利潤越來越薄。

“希望前些年的光景能再重現。”袁源說。

(注:文中袁源、吳豐為化名。)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朱寶

《第一財經週刊》主筆,聯繫請發郵件

[email protected]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一张去香港的高铁票背后意味着什么?|CBNweek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