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我們到底要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是引導孩子“一心只讀聖賢書”,還是要借鑑英國人對教育的開放態度,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髮展,或者二者綜合平衡?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文丨許意

中西教育差異和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典型而又富有爭議的話題,尤其身在海外,受到的多元文化衝擊。顯然這不是我短短一篇就可以寫明白,僅希望通過身邊的幾個小故事拋磚引玉,引發更多的討論和思考。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後媽的故事

朋友凝面對一個大難題,是關於她英國男友的女兒的教育問題。小女孩年方11,長得漂亮可愛,兼又十分聰慧,藝術天份頗高,深得眾人喜愛,包括凝。

話說當初介入這場戀愛,凝的父母是不同意的,"好端端的給人做後媽幹嘛?我家女兒也不是那麼愁嫁吧?"。

凝不以為然,英國的孩子獨立,和父母的牽扯未必有那麼多,18歲以後就海闊天空自己飛了,也就是幾年過渡期。

沒多久,重要問題就開始出來了,是雙方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她左右為難。

是管還是不管?管,怕遭她生厭,雙方對立;不管,凝又覺得看不下去,總而言之,這孩子教育就是個大問題,稍稍列幾項。

首當其衝,愛購物。才11歲的孩子,恨不得每到週末就拽著爸爸去商場,不是買這買那,就是先做好調查,下次伺機購買,或者在節日、生日時候提出要求,大人只得乖乖掏腰包。

中國的孩子,從小被教育勤儉節約,尤其女性,被告知虛榮浮華是絕對不可取的,要鑽研學習,勤奮努力才是正途——這是凝從小受到的教育,如今在這小小的孩子這裡徹底被打翻了,簡直是享樂主義優先。

其次,孩子的業餘時間幾乎沒有任何計劃安排,任由她玩鬧,打遊戲,上網,見朋友。沒有任何的培訓課程,也沒有精心安排,帶她去逛逛。這在中國的父母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誰家的小孩不是時間排得滿滿的,各種培訓課程輪著上。凝看孩子藝術天分好,時時想著帶她去參加藝術展,進博物館,可是人家壓根兒就不感興趣,而她男友又是個特民主的人,凡事都徵求小孩子的意見,小到晚餐吃什麼,大到週末、假日的安排,都得小孩子拿主意。

凝覺得要崩潰了,一個11歲的小孩子能有什麼主見?好,就算是有,大人也應該引導,建立權威吧?

總之,她是萬般糾結,插手也不是,不插手又看不下去。這麼一個優秀的孩子,到最後不要因為沒有適當引導和教育浪費了天份。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精英式教育

或許,在英國的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又是另一回事。

一個朋友是圈子裡的驕傲,他家兩個孩子,一個以地區第一名考取了劍橋,一個在牛津深造。我們沒有仔細向他討教過教育良方,但可想而知,沒有多年的悉心管教,和孩子的勤奮努力,是不可能有這麼好的成績的。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我也見過另一朋友如何培養孩子,和凝的繼女一樣都是11歲,日程安排卻是天差萬別。下課後的時間,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彈鋼琴,等等,規規矩矩,時間表精確到分。

各種培訓安排的好好的,孩子就只管跟著上就是了。看起來是挺好的,可是不知道怎麼的,就讓人覺得充滿匠氣,太規矩太周正了,對孩子會不會是一種束縛?

我碰巧見過這兩個孩子:凝的繼女和那個被嚴格培養的中國孩子。她們同樣的年紀,內秀是各有所長,但老實說,就靈氣來看,還是英國孩子稍勝一籌,懂得和大人交流,落落大方,而中國孩子,明顯要靦腆生澀一些,這是不是因為不同教育方式所致呢?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如何管教孩子,做父母的各自有發言權。和一個在英國工作的大學教授(中國人)聊起這個話題,讀了一輩子書的他,反而淡淡的說,"管那麼緊幹嘛,現在的孩子太辛苦了。"

我也見過一個從小接受精英教育的英國青年,自小按照貴族式模版教育而學習,上的是和伊頓媲美的私校,做任何事都要服從社會規範,小到吃飯動刀叉,大到社交場合說什麼樣的話。

長大後,他上完了名校,卻得了嚴重的憂鬱症,而對他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他也充滿了憎恨。沒想到精英培訓卻培養出了一個殘缺的精英,但不可否認,他的智商和才華還是十分高。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教育自由化?

我一直特別好奇英國人怎麼培養孩子,他們的教育制度和價值觀到底是否值得借鑑。所以一有機會,我就會向身邊的英國朋友們刨根問底,問他們從小接受什麼樣的教育,而他們又怎樣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我曾經和一個英國的士司機聊他的家庭。他從事最普通的工作,做過超市倉庫保管員,如今開的士營生。雖然他也覺得,如果當年他讀多些書,可能工作行情會好一些,但他並不後悔,路就這麼走出來了,小日子過得還不錯。房貸過幾年快還完了,老婆在銀行做兼職秘書,月薪雖不高,但養老金不錯。兩人的日子過得愉悅,帶著3個孩子,每年還有1、2次出國旅遊。

我問他,“你會給孩子設立目標,比如將來要做什麼樣的職業?”

“不會。隨他自己喜歡。”

“除了學校學習,你會給孩子安排什麼培訓課程麼?”

“噢,他們學過一些,舞蹈,畫畫什麼的。都是一陣一陣的,看他們喜好。我只要求他們學一項,游泳,因為這是求生技能。

顯然這是個自由派,一切隨孩子的興趣而定。

一個英國學者則認為對教育的態度和整個英國社會對教育的價值觀有關係。目前多數英國人認為文憑學歷和工作沒有太多的關聯,讀不讀書就是一個自己的愛好,依然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但他自己顯然是一個教育受益者。

自小他父母就引導孩子們多讀書,多拿高學歷,如今3個孩子都在學術圈工作,穩定幸福。

如果他們走的是另一條路,不知道人生會是怎樣。同時還有另一個事實不容迴避:現在不要求學歷的工作越來越少了。

過去製造業,手工業等都是需要普通技工的,但是現在這些行業在英國縮水嚴重,就業機會越來越少。

我個人而言是很推崇孩子的自由化教育的,並不一味推崇“唯有讀書高”,可是身邊一些反面的例子總會讓我疑惑。

我樓下住著一個英國姑娘,23歲,長得青春可人,卻因為壓力長期受頭痛困擾,皆因經濟壓力。男友和她都沒有正當工作,她獨自撫養一個3歲的孩子,肚子裡還有另一個待產。

政府的那點福利是不夠的,生活還要靠父母支持。每次我看到她都覺得惋惜,好青春的一個姑娘!她或許本來應該有更好的生活,23歲的年紀很多人還在大學或者剛剛畢業,正躊躇滿志走向社會。

她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很早就走上社會工作,做了髮型師,19歲戀愛懷孕,在生活模式還沒有完全成型的時候就做了媽媽,帶著孩子又無法去工作,經濟狀況越來越差,這個循環怪圈不知道何時會結束。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當然或許她讀了書拿了學歷,同樣會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同樣也會失業,同樣會供養不起家庭。但至少,這些壓力會在她成人之後到來,處理起來會從容一些。

我總覺得讓一個年輕人早早的負擔起人生重負,憂鬱頭疼,是一件殘酷的事。也許多讀的幾年書,多拿的學歷,會讓她在社會立足時多了些自信和資本?又或者,我們的學校會培養灌輸些不一樣的品性修養教育,是她早早走上社會無法領悟到的?

答案是無解的,我只是很疑惑,而且很遺憾。

自從當了英國孩子的後媽,我是進退兩難……

我們到底要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是引導孩子“一心只讀聖賢書”,還是要借鑑英國人對教育的開放態度,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而發展,或者二者綜合平衡?家長們肯定是各有各的意見,而這個話題也許值得我們永遠討論下去,因為你我都知道,教育之重,關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