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頭條上市!一飛沖天的趣頭條還能飛多久?

這兩天趣頭條成了大眾茶餘飯後的談資,不僅因為它牽扯各大諮詢平臺的神經、關乎各大公號的流量,影響廣大股民的命運,最重要的是它決定著超6000萬月活用戶的未來。

趣頭條上市!一飛沖天的趣頭條還能飛多久?

眾多資本機構幫扶,背靠大樹好乘涼

美國東部時間9月15日,國內移動內容聚合資訊平臺——趣頭條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QTT”,成為中國互聯網移動內容聚合第一股。盤中一度暴漲超190%,5次觸發熔斷機制。創下今年美國IPO規模超過500萬美元股票的最大首日漲幅。

消息一出,大概不僅僅對於百日前還在深夜發文致歉的張一鳴是扎心的,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資訊平臺恐怕此時也是千般滋味在心頭。一個紮根農村,深耕五環外,上線僅2年3個月的“非主流”移動資訊APP,何以剛在資本市場亮相,就迅速躥紅,闖入主流視野?

其實,2016年6月8日,趣頭條1.0剛上線時,因其滿屏都是健康養生、明星八卦、獵奇娛樂等品類的資訊,幾乎沒人注意到。

然而,2017年趣頭條迎來了春天。2017年10月,獲得華人文化產業基金領投、成為資本和紅點創投跟投的4200萬美元A輪融資;2018年3月,獲得由騰訊領投,尚珹資本、順為資本、小米等跟投的超2億美元B輪融資,投後估值超過16億美元。就在上市前夕,趣頭條還在2018年8月,引入了包括人民網旗下基金在內的戰略投資者,投資額約6000萬美元。

至此,趣頭條完成了飛天前的最後準備,今年8月18日,趣頭條趕在眾望所歸的今日頭條之前,在美國提交IPO申請,搶先一步上市。之後就有了開篇趣頭條納斯達克敲鐘後引發的蝴蝶效應。

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8月,趣頭條APP的累計裝機量達1.81億次,月活用戶6220萬,日活用戶2110萬。上市首日強勢收漲128%,市值達45.88億美元,幾乎追上擁有20年曆史的新浪。然而黃粱美夢終究易碎,隔夜便以41.08%的跌幅黯然收市。股價巨幅上躥下跳顯示資本市場對其後市依然存在巨大分歧。各大公號爭相評析,網民、股民議論紛紛。

拋開各方爭議不談,僅就27個月,這棵背靠大樹的小苗直飛沖天,火箭式赴美上市,一舉打破拼多多3年赴美上市神話,刷新中國互聯網企業上市速度的新紀錄而言,不得不說,資本幫扶的力量無疑是趣頭條華麗蛻變、鑄鼎資訊平臺圈的底牌。有了這張底牌,讓我們再來看看趣頭條的排兵佈陣。

打蛇打7寸,戰略定位是關鍵

趣頭條得以快速崛起,重要內因之一是定位精準。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人口為10.27億,平均每人擁有0.5部移動設備。因此,趣頭條將定位人群瞄準了三線以下的城市用戶。

避實擊虛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恰到好處地避開了競爭激烈的一二線城市爭奪戰,把主戰場轉移到具有發展潛力的成長型市場和尚未開發的具有消費潛力和購買力的新興市場,既避免了與強勢企業進行不自量力的對抗,同時也為自己保持了有生力量,為厚積薄發爭取到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趣頭條CFO王靜波也坦言,趣頭條在短期內還不會把“五環內”用戶做為自己的核心目標。“現在二三線以下還有10億用戶,我們裝機量還不到2億,即便在這個市場裡面,我們的滲透率還不夠,所以我們還是要把這個主場吃透。”

除了定位優勢之外,趣頭條還通過“網賺”模式來增強用戶粘性,利用裂變“病毒式”社交傳播方式,去觸達海量用戶群體,以提升獲客率。這是其快速崛起的又一重要內因。

趣頭條的核心廣告語就是“讓閱讀更有價值”。因此,也不遺餘力地另闢蹊徑,把用戶的每一個行為,比如閱讀次數、評論次數、停留時長、分享次數、喚醒 “徒弟”(下線)次數、是否綁定微信、是否在朋友圈曬收入等通通量化為用戶相應的積分和收益。然後,在資訊端用類似微信轉賬和紅包設計的方式提醒用戶所賺金額,並鼓勵用戶將賺錢信息分享給微信和QQ好友。用戶輕而易舉就能將閱讀的“精神價值”轉化為邊刷邊賺的“物質價值”,這正迎合了大眾“打發時間順便賺點小錢”的心態。

從本質上講,趣頭條賣的不是信息,不是知識,而是“時間殺手”。流量背後,它真正收割的是用戶的時間。對於大多數鄉鎮人民來說,他們的時間根本不值錢,甚至他們唯一能夠支出的成本就是時間。趣頭條正是瞄準了這一點,讓用戶以自己的活躍度換錢,再以激勵制度刺激和誘導草根階層,讓其在“下沉市場”“病毒式”蔓延。這種獨特的運營機制,使得趣頭條用戶登錄率達95%。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趣頭條APP日活用戶滲透率達到4.2%,在移動內容聚合領域,僅次於今日頭條,排名第二。月活接近4880萬人,日活逼近1710萬,單用戶使用時長達到55.6分鐘/天,單活躍用戶每天登陸次數達10.2次。

抓住“下沉市場”,也就是三線以下城市用戶,大推“網賺”模式,把貪小便宜的人性弱點通過產品量化,並刺激、誘導用戶“病毒式”增長,這就是趣頭條的運營精髓。

盈利,“風光無限”背後的隱憂

擁有龐大流量和被“黑五類”廣告充斥的趣頭條按理說應該賺的盆滿缽滿。但實際上,這並沒有改善趣頭條的財政狀況,趣頭條也並未形成良性可持續的企業發展模式,而一直處於高額虧損之中。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前6個月,儘管用戶和營收在快速增長,但趣頭條的虧損缺口卻越來越大。2016年淨虧損1090萬元人民幣,2017年淨虧損是2016年的9倍,到了2018年上半年,淨虧損已高達5.144億元人民幣,扣除給兩位創始人的股權激勵後,淨虧損 3.29 億元。

賺錢能力有限,花錢卻大手大腳。所有支出中的大頭是8.4億的市場費用,也就是用來買流量花的錢,諸如網賺模式補貼用戶、到處打廣告、百度競價排名、安卓手機預裝。此外,網站維護、帶寬,以及研發、行政等方面的花銷用度也不算少。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營收成本及各項費用合計 12.4 億,相當於營收的 172.7%。

趣頭條的上市是否會淪為“撈一把就算”的短期行為,目前還不能蓋棺定論。但作為信息生產、傳播的主要媒介機構,應天然遵循“內容為王”的產業邏輯。內容短板一定要補!

內容為王,高懸於華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所有快速增長的公司,都會有一些來不及發展的短板。這把高懸於華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是權威內容建設的缺失。而內容恰恰是資訊平臺最核心的產品,是影響力的主要承載物。

從內容上看,趣頭條與今日頭條頗為相似,都是通過算法為用戶推薦內容。但由於趣頭條把用戶群體鎖定在了三線以下城市的“小鎮青年”,因此登錄趣頭條APP就不乏“皺紋‘最怕’此種食物,女性要多吃”“被親媽當成提款機,經紀公司嫌她醜,如今被3個男人寵上天”“女相聲演員迎戰大漢”等粗製濫造的養生、八卦、獵奇資訊。

多名行業分析師都曾評價,稱趣頭條的內容門檻太低,平臺上的內容真實性和權威性得不到認可。隨著監管部門對網絡內容質量要求趨嚴,作為趣頭條的“前輩”,今日頭條今年已多次被約談、處罰,並要求關停內容低俗的內涵段子。趣頭條如今在風光過後也即將面臨這個問題。

顯然,趣頭條發現了這一點。在引入人民網旗下基金戰略投資外,IPO公開認購階段,趣頭條還引入了澎湃新聞,成為其戰略合作伙伴,並持有趣頭條2.1%的股份。在聲明中,趣頭條表示“澎湃新聞的加入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內容的質量,此外還能和我們在內容生產和商業化上進行合作。”而在2.1%的股份中,有1%還是趣頭條以極低價格讓出的“特殊股”。有人分析,這可能是裸奔的趣頭條想依賴澎湃新聞來取證,因為目前趣頭條尚未取得《互聯網視聽節目傳輸許可證》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正如趣頭條創始人、董事長譚思亮所說,“當趣頭條的用戶數達到一定量級,最需要做的是繼續加大在內容上的投入”。接下來,趣頭條到了回過頭來補短板的時刻。雖然趣頭條稱已經陸續清除了上萬個低質量的自媒體,也建立起了佔員工總數近一半的700人審查團隊,作為文化資訊平臺,內容質量問題以及相關監管仍是懸在其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結語

移動內容分發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在誰能給用戶提供更多信息價值層面上。儘管短期內趣頭條的目標受眾群還不會轉移到五環內,但既然是內容平臺,就一定要兼顧內容生態和運營體系。未來,趣頭條肯定是要向“五環內”邁出那一步的,這就註定了趣頭條一定要在內容層面下大功夫。只有內容生態和運營體系這對翅膀堅實起來,趣頭條才會飛得更高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