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9月3日下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登上養心殿屋頂,取出藏於正脊中的“鎮宅”寶匣。這標誌著故宮斥資2.2億元的養心殿大修工程正式開工。預計到2020年能完工,到時將再現皇帝起居、理政的歷史場景!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養心殿正脊上的寶匣被取下 圖/中新網

養心殿,作為故宮建築群的核心建築之一,初建於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已將近500歲。從清代雍正皇帝開始,養心殿取代了乾清宮的“寢宮”地位,先後曾有8位帝王在此居住、辦公,是清帝國名副其實的“政治決策中心”,見證了內政外交的諸多重大事件。

並且,在故宮建築群中,養心殿是“出鏡率”很高的“網紅”建築。康熙開創性設置的“內廷造辦處”,雍正披星戴月批閱奏摺的西暖閣,乾隆存放書法珍寶的“三希堂”,慈禧“垂簾聽政”的東暖閣,都在這座大殿裡……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百年大修工程正式啟動 圖/央視

“八代帝居”養心殿

養心殿在故宮龐大的建築群體中,位置並不突出。它在中軸線建築乾清宮的西側,位於內廷的西南端。明代嘉靖年間初建時,給它的定位只是皇帝臨時休息的地方。其名字出自《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慾”。意思是說,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慾望。

清軍入關建立大清王朝後,故宮繼續沿用。順治帝患天花就病逝於此。康熙把乾清宮作為自己的寢宮,將旁邊的養心殿設為內廷“造辦處”,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後來隨著內廷用度的增加,造辦處移至他處。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養心殿平面示意圖/資料圖

康熙帝死後,雍正帝出於孝心,沒有入住乾清宮,而把養心殿作為自己的寢宮。還有一說,雍正帝生活節儉,養心殿的陳設樸素,他選擇住在這裡,有做天下表率之意。

雍正一不小心開了個先河,從此直到清帝國終結的200年時間裡,8位皇帝都住在這裡。本不受重視的養心殿突然有了突出的地位,成了帝王生活起居、讀書休息、接待大臣的地方,也自然成了清王朝的“政治決策中心”,見證了諸多內政外交、權力交接等重大歷史事件!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故宮博物院 圖/全景網

在這裡辦公、居住的帝王們,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他們的生活印記。養心殿前堂正中的寶座上方,懸掛著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匾。寶座後設有書架,藏有歷代皇帝有關治國的經驗、教訓著述,可謂是“治國秘笈”。

這裡是皇帝日常活動的區域,也是大臣覲見皇帝的地方。官員在提拔、調動前都要來到這裡等待皇上召見。皇帝與重要大臣策劃軍政活動、批閱殿試考卷等,也是在這裡進行,具體位置在前殿的西暖閣內。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養心殿正殿 圖/@故宮博物院

一向勤政的雍正皇帝,在這裡披星戴月地批閱奏章。至今這裡仍留有雍正御筆“勤政親賢”匾和“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的對聯。

統計資料顯示,雍正在位 13 年間,批閱奏摺20萬件,批語1000萬字。他執政期間用兵西北、創設軍機處、實行養廉銀製度、推行攤丁入畝、實施西南改土歸流、密建儲君等諸多改革大事,在這些批語中都可看到!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大清雍正皇帝像/資料圖

工藝巔峰“造辦處”

有必要重點說一下內廷“造辦處”,因為它代表著中國古代工藝技術的最高水準。內廷造辦處是清代製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首設於康熙年間,一直運營到1924年。

內廷造辦處以皇家的名義,集中了國家最優秀的工藝和技術人員,他們不計工時、成本地鑽研、創造,催生了最高水準的工藝技術和藝術品,歷史上無數國寶級的藝術品就是這樣誕生的!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清乾隆玉雕“桐蔭仕女圖” 圖/故宮博物院

中國古代皇權統治一切,最好的東西也歸皇家使用。但早期宮廷規模不大,並沒設置專門造辦機構,皇室用度以各地進貢為主,宮廷採辦為輔。重要的禮儀用品,會指派得力大臣督辦。比如秦兵馬俑上有“李斯督造”字樣,歷史上管仲、范蠡等也接過此類任務。

在採辦制度早期,御用品多從民間精品中挑選,並非專門製造。比如瓷器,唐代至元代基本不設官窯,民窯燒出的精品,會優中選優供宮廷使用。

但後來隨著宮廷規模的擴張,皇家用度越來越大,地方貢品質量難把控,採辦費用也消耗巨大,供應數量和質量都難保證。於是就催生了“造辦”制度。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製作精良的雍正官窯瓷器 圖/全景網

宋元時代出現了官辦產業,最著名的要數景德鎮的官窯體系。早期的造辦系統歸工部掌管,清代後歸內務府。

明代後期以後,皇室系統和官宦集團規模更大,原有的造辦系統難以供應需求。於是造辦體系也發生分化,康熙帝創設了專供皇家用度的“內廷造辦處”,就設在養心殿。同時仍保留內務府造辦處,負責其他用度的物品供應。

養心殿造辦處專司皇帝需求,因此更為精益求精,一些玉器、金器、繪畫等的孤本創作,瓷器、琺琅器、琉璃器等的技術研發都在這裡完成。

這裡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甚至還引進了大批西洋藝術家,比如意大利人郎世寧等就曾以宮廷畫師身份在造辦處任職。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郎世寧工筆花草畫 圖/全景網

至高風雅“三希堂”

除了康熙和雍正,乾隆皇帝在養心殿留下的印記也不少。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他的讀書處,即“三希堂”。

三希堂位於養心殿前殿的西側,面積不大,但佈局典雅、陳設精美。正中懸掛乾隆御筆“三希堂”匾,兩邊是摘自古人詩句的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乾隆讀書處“三希堂” 圖/央視

“三希堂”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出自宋代大儒周敦頤:“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這是一種美好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

另一種說法為“珍惜”之意。古文“希”同“稀”,指這裡收藏有稀世珍寶。這裡確實藏有三件書法珍品,即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貼》和王珣的《伯遠帖》。

乾隆皇帝一生都很珍愛這三幅書法,經常在三希堂裡臨摹玩味,甚至反覆為之題跋。

三件國寶在流出“三希堂”後的經歷也令人唏噓。抗戰爆發後,《快雪時晴帖》隨大批故宮文物南遷,最終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秋帖》和《伯遠帖》被盜出宮,歷經劫難,四次易主。1950年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國家動用巨資將它們購回,最終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快雪時晴帖》及題跋 圖/人民政協網

當然,熱愛藝術的乾隆帝在三希堂收藏的書法作品遠不止這三件,後來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134人、共計340件墨寶及495種拓本。

出於對書法藝術的熱愛,乾隆帝還敕命得力大臣,精選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鐫刻成《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冊,刻石500餘塊,收納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餘件作品。

三希堂不僅以儲存歷代法帖而聞名於世,同時還陳設有大量當時製作的極為精緻的工藝品和文房器具。高雅與精緻是這個狹小天地的特有氣質,並進一步成了乾隆時代藝術的氣質!

再加上乾隆皇帝對內廷造辦處創造能力的充分發掘,“乾隆工”一詞成了後世對那個時代工藝技術已達到超高水平的獨特讚譽!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石渠寶笈” 圖/國家地理中文網

“垂簾聽政”半世紀

到了晚晴時代,養心殿裡還上演了長達48年的“垂簾聽政”歷史,慈禧太后控制著中國政治。具體地點就在前殿的東暖閣。

養心殿後殿是中國現存唯一一處皇帝寢宮。後殿正中偏東的一間設有楠木雕花龍床,上懸“又日新”匾。西邊的一間是皇帝梳洗、更衣、飲茶之處,牆上懸掛“天行健”匾。

養心殿後殿的東西兩側,分別是體順堂和燕喜堂。晚清時期,為方便垂簾聽政,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就分別住在這兩個地方。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養心殿前殿東暖閣 圖/全景網

追溯“垂簾聽政”制度的歷史,慈禧太后遠不是首創者。這個制度在戰國時期就有了。

如果國君登基時年紀小,就由國君的母親輔政。按照宮廷規定,大臣不能直視太后,所以輔政太后一般坐在皇帝后面,中間用簾子隔開。

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人大家並不陌生,就是秦國昭王時期的宣太后。——對啦,就是電視劇《羋月傳》中羋月的人物原型!

公元前306年,17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后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這段時間,宣太后是秦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影視劇中的秦宣太后 圖/《羋月傳》劇照

第二位垂簾聽政的人,是趙國的趙太后。公元前266年,趙孝成王繼位,因年紀小,其母趙太后執政。其實對這個人大家也不陌生,中學課本上有《觸龍說趙太后》一篇,說的就是她!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太后干政多次出現。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夫人呂雉也是突出的一位。劉邦去世時,繼位的漢惠帝劉盈才15歲,手段強硬的呂后臨朝聽政。

還必須提一個,那就是唐朝的武則天。她不僅臨朝,而且還做了女皇帝,連大唐的的國號都改了。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一代女皇武則天 圖/《武媚娘傳奇》劇照

在男權社會的古代中國,後宮干政為主流史家所不容,甚至有“牝雞司晨”的罵名。不過客觀地評價,這些女強人多數確實有政治才幹,殺伐決斷不弱於男性君主。在其臨朝期間,社會繼續發展,甚至還頗有亮色。

不過,最後一個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留下的卻基本都是罵名!1861年咸豐帝駕崩,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以垂簾聽政的方式輔助年幼的同治帝。同治帝早逝後,4歲的光緒帝繼位,兩宮繼續幹政。隨後慈安太后意外身亡,慈禧太后獨掌大權!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慈禧太后像/資料圖

當時的中國正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還有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及戊戌變法等,在這樣的大變局中,養心殿作為帝國的決策中心,見證了這段動盪的歷史!

在這場鉅變中,雖然慈禧太后也展示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開動中國巨輪駛過驚濤駭浪,但畢竟綜合國力一路下滑,還出現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民族危局。尤其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媚外政策,讓她永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圓明園廢墟銘記著恥辱歷史 圖/視覺中國

歷史烽煙過去,沉默的養心殿走到了今天。雖然它已經陳舊不堪,但正如一個見證了歷史滄桑的老人,擁有“借古鑑今”的豐富記憶。經過這次“百年大修”,養心殿和故宮其它建築一起,將繼續走向未來,為後代講述它們見證的歷史!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故宮養心殿正門 圖/光明日報

“三希堂”珍寶

(以下整理自網絡)

1、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唐人摹本,行書四行28字,是王羲之40歲之後的作品,也是他的傳世代表作之一。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晴”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由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後來傳到了乾隆皇帝手裡。乾隆在位的60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一生竟對此帖做過73次題跋!

2、王珣《伯遠帖》

全貼共六行47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命名出自於貼文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用筆靈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王珣《伯遠帖》 圖/人民政協網

3、王獻之《中秋帖》

無款,傳為王獻之書,亦有人懷疑是宋代米芾臨本。行書三行22字。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對王體行書的筆法做了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係,將字體處理得頗為完美。此帖為其50歲後所書,屬便箋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尊稱為“書聖”,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王獻之《中秋貼》 圖/人民政協網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圖/《延禧攻略》劇照

500歲故宮養心殿大修,它曾是大清帝國的“決策中心”

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如懿傳》中不少故事場景就設定在養心殿,以後再去養心殿,就更有理由啦 圖/影視


夏楊人文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