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到底是闹剧还是纰漏?

“名字被替换”“答题卡被掉包”这事竟然出现在了高考试卷上。网络雷人剧的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事件始末

距离2018年高考结束快两月,正当高考话题淡出公众视野之际,一篇名为《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的文章近来被某自媒体曝出。

“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到底是闹剧还是纰漏?

这篇文章的源头,最早出自苏先生的博客。来自河南周口的苏先生,女儿参加了今年的高考。等成绩出炉,苏先生一家傻了眼,孩子分数之低,与估分情况大相径庭。谁曾想,另外三名来自河南商丘、洛阳、信阳的家长,也找到苏先生,表示自己孩子也都存在高考分数过低,与平时成绩完全不符,更和孩子估分悬殊过大的情况。接着,苏先生在7月22日发布博客万字长文,详述了4人情况。

有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跟进报道,一篇名为《河南家长疑孩子高考答题卡被调包:存多处修改痕迹》的新闻也引来网友热议。

据该报道称,苏先生的女儿在考试结束后,给自己估的分是627。但当成绩出炉时,却只考了335分。“老师听到这个成绩,吃惊的手机都掉了”苏先生说。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同期参加高考的小梦(化名),自己估分500多,查询成绩230分;卢女士的女儿估分500多,查询成绩243分;小天(化名)估分500多,查询成绩261分……

面对这样的悬殊,家长们起了疑心,其中三人通过各自的私人关系或者正规维权途径,看到了自己的答题卡,一时间,家长都懵了圈……

在看到答题卡的瞬间,苏先生和孩子就惊呆了:“答题卡与在考场上填写的出入很大。”

苏先生称,女儿告诉他,自己高考的作文题目是《不负时光,不负年少——致2035的你们》。然而,在河南省招办查到的语文答题卡上,作文题目却成了《富强中国,不负年少》。

“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到底是闹剧还是纰漏?

“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到底是闹剧还是纰漏?

为了印证女儿的说法,苏先生让女儿默写了当时作文的内容,并提交给了调查机关。“一方面鉴定笔迹,一方面查作文去向。我女儿的作文在谁名下,谁就有问题。”苏先生说。

无独有偶,卢女士也发现,孩子答题卡上的姓名、考生号都有明显的修改痕迹。英语答题卡上,卢女士女儿名字中的“淇”先被写成了“琪”,之后又被修改成“淇”;理综答题卡上,条形码上方的数字被人用黑色水笔涂改;语文答题卡上,座位号先被写成了“05”,之后被改成了“06”。卢女士称,这些修改均非出自女儿之手。

更令卢女士不解的是,女儿的数学答卷上,出现了两种粗细不同的字迹,“考试都是官方统一发的答题工具,怎么可能在一张试卷上有两种粗细不同的笔迹?”卢女士说,即便以上的涂改、考号写错都是女儿故意为之,不同笔迹这个事情怎么解释?

河南招生办回应

然而,8月7日,19点57分36秒,河南招生办对于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一事作出回应,却表明考生的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等信息与条形码完全一致,试卷答题卡上的字迹一直,确认是学生本人所写,并表明成绩准确无误。

“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到底是闹剧还是纰漏?

至此,网友对河南招生办的质疑声音开始分化,开始把矛头指向考生,认为是考生在撒谎。网上出现了很多对当事的同学批判的声音。

质疑考生平时成绩全部600分以上都是靠抄袭得来的。并通过各种推断,猜测当事的学生是在知道自己考得不好,自己涂改条形码,不想在家长面前“原型毕露”从而有一个交代。但当成绩出来以后,与自己平时分数相差太大,只好以成绩出错了为由欺骗家长,只是随口撒了一个谎以后没法收场,只好继续编下去。

但是很多的考生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纷纷以匿名的方式在网络上发声,表示苏同学平时就具有考上985的能力。反而质疑起官方招生办公布的“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的文件。

调查仍在继续,河南招生办作为被举报的一方,作为被调查的对象,在这个发布这样一篇类似信件的文章,有多少可信度呢?如果是调查结果,那到现在为止,为什么没有官方的严正声明,甚至没有带有公章的文件?这不由得让人心生疑虑。

招生办网站上是不是有搅混舆论风向的嫌疑?故意让网友把质疑的矛盾对准家长和学生,以求舆论上的优势。

截止到目前,各方的信息都让案情变得扑朔迷离,整件事情,到底是学生的闹剧还是官方的纰漏,还是为了博人眼球的假新闻?都没办法确定!

但不管怎样,在真想到来之前,我们都不应该急于发表结论,最后真相是怎样的,还是要等待调查结果的公布。这真相到来之前,不要跟风去批判四位同学,更不要一味的质疑高考的公平性,否则,你一味的跟踩,只会成为一些“暗黑势力”达到目的的舆论工具,成为网络暴力施暴者的一员。

“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到底是闹剧还是纰漏?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广东升学快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