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是不是很奇怪的一首詩?

最早讀到這首詩時還以為是排版出錯了,而且不相信是蘇軾的詩。"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就算在海南那荒蠻之地曾差點餓死,蘇東坡也是依然的豁達和豪邁。相比他那些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一首似乎都大不同。

後來才明白,這是東坡居士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

從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到成為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他這一生顛沛流離,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於是寫下了此詩。

這種詩不必過多釋義,無須多言,需要參和悟!

忽然想起一行禪師的佛陀傳記《故道白雲》裡,佛陀垂垂老矣的場景。當佛陀腳上的肌肉已鬆軟無力,皮膚滿是皺紋,他決定在三個月後入滅。

當他和侍者阿難陀最後一次爬上了靈鷲山,在山邊,望著夕陽緩緩落下,佛陀說:

“阿難陀,你看,這靈鷲山多美!”

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