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半年业绩连连看

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4%;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63.50亿元,同比增长16.86%。

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表现各有特色,随着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实体经济提质加速,主板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增长显著,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小板业绩稳中有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创业板整体增长稳定,个别公司业绩异常影响板块表现。

下面,小编详解三大板块上半年业绩表现。

业绩增速:主板表现最佳

深市主板:实现较快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趋稳向好、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主板上市公司收入与盈利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

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半年业绩连连看

其中,绩优蓝筹公司蓬勃发展,业绩持续攀升。2018年上半年,主板盈利排名前十的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791.44亿元,为主板贡献超四成净利润;平均净利润增长36.03%。

深市主板公司业绩亮眼,增长动力(净利润增速超过营业总收入增速)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报告期内公司平均毛利率为22.61%,同比增加0.95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增加收入的同时,通过升级技术、完善工艺等加快了落后产能的退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期间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整体占利润总额比重同比下降14.85%,主要得益于上市公司通过压缩业务招待费、调整组织构架降低管理支出等。

这些增长强势的公司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近年来主营业务因并购重组得到改善,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如国际医学等;

二是公司处于周期性行业,随着宏观经济企稳,行业回暖,公司业绩大幅回升,如韶钢松山等;

三是公司积极通过自主研发、完善业务布局、实施转型升级等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如冀东装备等。

中小板:稳中有进,持续增长

2018年上半年,深市中小板911家公司中有719家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占比79%;598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66%。

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半年业绩连连看

分行业情况来看:

1、大部分行业实现业绩增长,农林牧渔业下滑幅度较大。中小板公司分16个行业中,建筑业、批发零售、制造业、公共环保和卫生等11个行业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卫生、批发零售行业增幅超过100%,分别增长252.78%和120.72%,农林牧渔和商务服务2个行业受行业周期波动等原因影响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下降幅度分别为102.36%和48.95%。

2、制造业整体业绩继续回暖。在“引导资金回流实业、严防脱实向虚”的政策指引下,制造业公司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占板块公司总数75%的制造业公司实现平均营业收入19.01亿元,同比增长21.77%;实现平均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4.55%。制造业29个细分行业中,22个细分行业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3、产业链中上游行业业绩表现良好。随着中上游的传统制造业中的落后、过剩产能被淘汰,行业企业重新焕发生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37.9%和64.2%,特别是受益于去产能政策,钢铁行业经营效益持续向好,业绩表现亮眼。

4、产业链下游细分行业业绩出现一定分化。部分传统产业持续回暖,印刷、造纸和纸制品业净利润分别增长42.3%和36.0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受益于智能制造和转型升级,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6.07%和34.83%;而部分下游细分行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业绩表现有所下滑,如汽车制造业受新能源补贴政策到期等因素影响,净利润下滑19.2%。

创业板:同比放缓

2018年上半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5,910.67亿元,同比增长19.92%,公司平均营收为8.10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合计544.76亿元,同比增长8.13%,公司平均净利润为0.75亿元。盈利公司家数为665家,占比91.1%;业绩增长公司家数为476家,占比65.21%。从业绩合计情况看,本报告期内增速同比放缓。

业绩同比增速低于A股市场的原因:

1、整体增长稳定,个别公司业绩异常影响板块业绩。

上半年乐视网亏损11亿元、坚瑞沃能亏损16.7亿元,温氏股份、宁德时代净利润同比分别减少9亿元、9.5亿元。如剔除乐视网、坚瑞沃能影响,板块净利润增速为13.46%;如剔除上述四家公司影响,则整体净利润增速为18.32%。

2、负债及财务费用上升,制约业绩增长。

受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社会融资萎缩等因素影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流动性趋紧,中小民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2018年6月末,创业板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为41.28%,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作为有息负债的长短期借款余额继续快速上升,期末余额达到3,272.24亿元,余额及占总资产的比重持续增加。此外,在流动性趋紧、社会融资成本增加的大环境下,公司融资成本普遍攀升。上半年板块整体财务费用支出85.54亿元,占板块整体净利润的15.70%,同比增加46.94%,明显高于营业收入增速,更有81家上市公司的本期财务费用支出占净利润金额的50%以上,一定程度拉低了上半年度板块的净利润增速。

3、回款周期变长,资产减值损失增加。

2018年上半年,创业板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算术平均数为180天,而上年同期为160天(整体加权平均数则分别为75天、62天);创业板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共计76亿元,同比增加69%,其中,坏账损失同比增加44.9%,存货跌价损失同比增加58.7%。

并购重组:产业并购为主

中小板:数量下降

中小板公司并购重组在延续近年来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的主旨更加突出,提质增效更加明显。截至2018年6月30日,共29家公司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同比下降30.95%,涉及金额2,133.47亿元,同比增加62.07%。虽然重组数量有所减少,但从标的资产和公司主业的关联度看,深耕主业、围绕产业整合进行的产业并购始终占主导地位,超过一半的重组方案为产业整合,质量和结构与往期相比有明显改善。

创业板:回归理性

1、重组标的整体质量良好,通过并购实现外延式发展的模式对创业板公司业绩提升效果突出。截至2018年6月底,共有39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筹划了756单重大资产重组。

其中,2015、2016年度是创业板并购重组的爆发年,推出重组方案的创业板公司家数分别为126家、103家,重组实施完成的家数分别为113家、88家。2017年受重组监管趋严影响,活跃度降温,全年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73单,同比下降29%;实施完成并购重组68单,同比下降23%; 2018年上半年,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22单,实施完成23单。从实施效果来看,截至2017年末,364单已实施完成重组的公司重组完成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净利润同比增长172%。

2、以产业整合为主,聚焦高科技、新经济。创业板公司并购重组主要以产业整合升级、上下游产业并购为主,前述364单已实施完成的重组中,有219单属于同行业业务延伸,占比为60%,主要分布在通用设备和专业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生物医药业、节能环保业、传媒等五大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或拓宽产业维度、提高市场占有率,或实现业务互补、优化经营。创业板作为创新创业企业聚集地,众多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为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力,255家公司并购重组标的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传媒、医药生物、节能环保、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发展,既实现外延式扩张,又激活内生增长动力。

3、业绩承诺总体实现情况较好。总体来看,完成业绩承诺的重组标的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较大,以2017年为例,创业板共有159家重组标的完成业绩承诺,占比近七成,前述重组标的2017年向上市公司贡献营业收入约1,100亿元、净利润约180亿元,利润贡献率平均为63%。

4、市场逐步回归理性,高溢价现象明显改善。2017年以来,上市公司筹划并购重组趋向理性, 2017年披露的方案平均溢价率为6.7倍,同比下降23%。从2018年上半年已披露的22单重组方案看,平均溢价率继续下降为4.3倍,市场逐步回归理性,溢价率在10倍以上的仅一家公司。

国企改革:上市国企盈利增速明显

深市主板:传统行业“国改”热

深市主板近六成公司为国有企业。数据显示,270家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中,有236家实现盈利,其中165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国有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62.15亿元,同比增长12.78%;平均净利润4.36亿元,同比增长32.03%,其收入、盈利增速均高于板块平均水平,体现了国有企业平稳发展态势。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实现债转股、资产证券化、专业化重组等方面卓有成效,在助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深市主板国有企业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

第一主板国有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批发业等传统行业,受益于周期性行业复苏,行业整体业绩上扬带动供给端国有企业业绩增长显著;

第二主板国有上市公司积极践行自我革新、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国有上市公司持续大力推进国企改革,通过集团产业整合增加业务协同效益、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通过剥离亏损资产减轻历史包袱、通过整合企业结构及提高生产技术实现成本费用压降,多举并行,成效显著。比如,鞍钢股份充分发挥国企转型升级带头作用,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速生产科技创新、深入推进降低成本,公司效益提升显著,2018年上半年实现盈利34.75亿元,同比增长90.62%。

第三深市国有上市公司积极优化深化国有资本布局,国企重组也从“高数量”逐步进入“高质量”时代。比如,深赤湾A披露了发行股份购买招商局港口38.72%股权的方案,拟借力资本市场将招商局下属港口资产整体整合至上市公司平台,深赤湾A拟成为招商局旗下的全球性港口资产运作、管理的综合战略平台。该方案一出即获得了市场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改革成效值得期待。

中小板:净利润增速较高

2018年上半年,中小板国有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3,227.4亿元,净利润合计298.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77%、19.96%。净利润增幅高于板块平均水平,体现出中小板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平台深化国企改革,在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