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蓋州皮影

蓋州皮影又稱遼南皮影戲。明末,皮影戲在軍營中演出,清朝時在將軍府、都統府中演出,後傳入民間,成為祭祀酬神的民俗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祈禱病人身體康復,功能在於“酬神娛人”。蓋平縣(今蓋州市)每年正月二十舉行果神廟會,聽皮影人數多達萬人;蓋平城內的三江會館、山東會館,每逢重大節慶日也要唱影。唱皮影成為當時的一種時髦。據統計,民國年間,蓋平縣境內有皮影班近50家,從業藝人遍及城鄉,較大的村屯幾乎都有影藝的傳人。

民俗文化|蓋州皮影

蓋州皮影經過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明末清初時,唱腔基本是誦經體;第二階段是清朝中期,以聯體曲為主;第三階段是晚清時期,唱腔發展到成熟的板腔時期。據傳,在清咸豐(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年間,蘆屯堡(今蘆屯鎮)的皮影藝人張振令在聯曲的基礎上,吸收奉調大鼓、清音子弟書、民間音樂、地方戲曲之精華,借鑑關內樂亭影板式腔而改腔創調,把蓋州皮影引向板腔體,賦予它新的表現活力。民國初年,蓋州皮影名流脫穎而出,唱大嗓的賈洪鈞(綽號賈四)影藝造詣頗深,影界稱他為賈四祖宗,其後有洪聲齊、李鳳亭、王舒文等十幾位;唱小嗓的有張樹錚、燕連、馬玉堂、林正祥等;唱丑角的有韓景山、田傳喜等,他們油腔滑調、詼諧成趣,皆為一時名流。

蓋州皮影戲曲調悠揚動聽,唱腔跌宕委婉,尤其大段的影掛,引人情思聯翩,回味無窮。民國初年,蓋平城南何屯張玉書創造了用木板蒙筒的四弦胡琴,音色清脆明亮,在影戲樂器伴奏方面是個突破。接著其他影班也棄掉原主奏樂器蘇州蹦(小三絃)。操四弦的傳人較為著名的有閆慶之、馬傳亮、石向陽等人,他們各顯天賦,自成流派,使皮影音樂異彩繽紛。

蓋州皮影戲不僅劇目豐富,操演技巧嫻熟,而且擅演歷史、神話大部頭劇目。《封神演義》《楊家將》等皆可連演月餘。其他有《楊文廣徵南》《羅通掃北》《樊梨花徵西》《薛仁貴徵東》《五峰會》《小西涼》《鎮冤塔》《分龍會》《江東橋》《雙魁傳》《二度梅》《粉妝樓》等百餘個劇目。

蓋州皮影在用料上,是選當年生幼齡毛驢,活殺放血,取用上乘部位的皮。刻出的影件通體透明豔麗。雕刻工藝十分考究,多種線條巧妙結合,流暢生動。運用不同的“刀口線”,結合齊、尖、圓、斷各種刀口的通用,使影件生動逼真,變化無窮。著色採用礦物質染料,透明而不易褪色。蓋州皮影的影人造型與中原的“秦晉皮影”、南方的“閩粵皮影”有明顯區別,蓋州皮影戲講究場面的鋪排裝飾,佈景道具大小差距很大,雕工十分精細,件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無與倫比的優美造型和細膩的刻工,被許多專家所關注,目前已有1996件蓋州皮影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2008年,蓋州皮影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文化|蓋州皮影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