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墩上風光起,水滿田疇稻葉齊

墩上風光起

鄱陽:墩上風光起,水滿田疇稻葉齊

墩上,原本意義應該是一個土墩,《說文》曰:“墩,平地有堆。”元末明初以來,汀池段姓人家在這個拔地而起的土墩上演繹出一個方方圓圓、清清爽爽的夢裡家園。

這裡四周稻田簇擁,溪流環繞,綠樹掩映,幅員估計有一兩平方公里,一塊海拔平均略高出周圍的平地。墩上,一個就地取材的地名,一如商丘、壩上、海門、垓下等地名,都是順手拿來,卻也朗朗上口通俗好記。村東村西的兩道山樑,長滿著茂密的樹木,如哨兵一樣神聖地護衛著墩上的吉祥平安。走在墩上的瀝青巷弄裡,撲面而來的清新與宋代徐璣《新涼》所描寫的田園鄉村如出一轍:“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裡啼。”秋天來時,想必又是一幅“稻花香裡說豐年”的秀美畫卷。

鄱陽:墩上風光起,水滿田疇稻葉齊

走在墩上村,一路走過讀書林、林橋、嬉字長廊、碾坊、外婆巷、外公井、聰明泉、鄰里文化廊亭、文化中心、民俗展覽館、耕讀廣場、蓮升湖……稻浪翻滾,裹挾著一抹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鄱陽:墩上風光起,水滿田疇稻葉齊

那滿樹的棗子黃裡泛紅,到了瓜熟蒂落時令,滿地落紅,如今鄉村孩兒似乎熟視無睹,與他們比,我這一輩人汗顏至極,時光迴轉,我等小時候,怕是還挨不到棗子完全成熟,漏夜也被一群饞鬼偷摘著吃掉,幸虧有貧窮做擋箭牌。

粉色的扁豆花開滿籬笆牆,與搖曳的紫薇花競相開放,蔓延出無邊的熱鬧。而銀杏樹掛滿青色的果實,像是搖動著滿樹的小鈴鐺,歡迎陌生客人的造訪。

對墩上村,其實我並不陌生。小時候往來油墩街、荷塘石家,也會取道楊梅咀至白馬山的砂石公路(縣道楊南公路),一路串起了曹家、鄒家、李景山、洪家、大全、夏家咀等村落,中途必經墩上。墩上,再往村前走一兩里路,就是麻園湖了,也可以說靠近鄱陽湖畔了,難怪那時候墩上有個地名叫湖濱大隊(村委會),不知怎麼回事,後來居然易地變成了湖濱鄉(設在不遠處的白馬山)。

墩上,海拔不高,然而,在平原地帶還是有鶴立雞群的優勢,遠遠望去,是要抬頭仰視的。關於墩上,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可以歇一歇腳的地方,一個可以擇墩而坐的驛站,於是常常拐進去,也是為了光顧一下湖濱合作社,類似於現在的小商店、小超市,小到針頭線腦、油鹽醬醋,大到布匹、鐘錶、收音機。像我等一些年過半百的人,對計劃經濟時期的合作社是有著特殊情懷的,物資貧乏年代,哪怕是隻看看琳琅滿目的合作社,哪怕是一樣東西沒買,心裡也呈現出望梅止渴般的心花怒放,正所謂“看到就是擁有”。墩上,就這樣在我心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鄱陽:墩上風光起,水滿田疇稻葉齊

墩上是段姓在鄱陽北部的發祥地之一,在這裡繁衍生息,當地宗譜記載有六百多年曆史。有一種觀點(還沒有得到權威論證),說墩上是段祺瑞的祖籍地,《段祺瑞家世瑣記》也有記載,“段家祖籍江西饒州(今江西鄱陽),明朝末年遷來安徽,起先在英山縣落戶,後遷至壽縣,又遷六安縣太平集迤北三里。”各種版本的“段祺瑞傳記”對段祺瑞先祖來自鄱陽的說法是高度一致的。而明清以來,鄱陽段氏主要集中在油墩街沙汊(沙洲)、墩上一帶,因此,關於段祺瑞先祖具體到來自墩上的說法也就不是空穴來風。走在墩上,我在想,難道這裡真是一個走出了“國家元首”的地方嗎?數百年過去,段氏後裔散枝開葉,散落饒州大地,散落大江南北,究竟出自哪一脈,又有誰說得清?

鄱陽:墩上風光起,水滿田疇稻葉齊

墩上,平地起墩,寓意平地起家,成就一番基業,開啟嶄新時代。一個偌大的土墩上,有序散落著近百戶人家,幾百年來,繁衍成周邊墩上、路口、大成、曰清、春時等多個段姓村落,應該有好幾千人口吧。有一句俗話則更誇張:“五腦汀池段,十萬八千煙,一面銅鑼響,烏著半邊天,上並蓮山井,下到珠湖沿。”有意思的是,這一帶的段氏宗譜居然是集中存放在墩上某戶人家閣樓上,更可值得借鑑的是,這譜牒不是一個人能夠隨意可以打開的,而是鎖在一個樟木箱裡,且上了多把鎖,鎖上套鎖,必須要等各個村管事的(管鑰匙)到齊才可以翻看、查閱,由此看得出,墩上那一帶段姓人對宗譜的重視、對宗譜的敬畏,也折射出他們辦事的嚴肅、嚴謹、嚴密。雖然沒能看到汀池段氏宗譜,但對段家人對宗譜的保護充滿了敬意。對段家人的最早認識,還來自那些年在墩上隔壁的鴉鵲湖鄉教書時,認識不少姓段的,對段姓的最深刻的記憶是,解放初期貢獻了一個全國勞模,還出了幾名“公社書記”,這些,都是段家人引以為豪的口頭飄揚。

墩上村保留了長長的一段外婆巷,清一色用麻石條鋪就,這是一條多少腳印磨礪過的滄桑小道,見證了歲月的風風雨雨,兩邊是古老的民宅,走在外婆巷就想起小時候村裡的弄弄巷巷,就想起客住油墩街早已作古的外公外婆,我分明看見一個瘦小的身影從巷子深處的拐角消失離去,揉一揉眼睛,一地的麻麻點點泛浮著溫馨的光澤,心裡一顫,當抽空去油墩街鎮上走一走,那裡有我心中的外婆巷,雖說沒有墩上這樣保存完好,卻可以駐足外婆曾經走過的街道去輕輕告訴外婆,墩上有一條流溢親情的外婆巷,難說外婆生前也走過這條外婆巷。在外婆巷,我恰好遇到夏日裡一場久違的暴雨,下得乾淨利落,下得心裡涼爽。

鄱陽:墩上風光起,水滿田疇稻葉齊

耕讀廣場,擁有一片讀書林,墩上的讀書林其實就是座背山,傳說解縉少年時代到過墩上,而得名讀書林。聽著解縉的傳說,漫步讀書林,樹木稀密合適,光線正好,彎彎小徑、一截老牆、清幽竹林、開闊平地,路邊還配有座椅、石凳、路燈等,也算是一方不錯的讀書地。

墩上村的嬉字長廊特別有創意,懸掛著一個個寫了字的木板,只是那上面的字都是些不大常見的生僻字,還好在反面都有注音、釋義,認讀一個,伴隨著一陣笑語,讓快樂在墩上隨風飄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