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30年前歲月埋下的彩蛋,你記住了多少?

金燦燦的陽光鋪灑在寧河灣畔,

這裡是規劃中的未來科技城(拓展區),

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京津合作示範區,

也是天津高新區的第四片核心區域。

放眼望去,機器轟鳴,建設初期的火熱景象,

連同對未來的炙熱期許,

一如30年前……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1988年天津高新區獲天津市批准建立,名為“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自南開區鞍山西道科貿一條街咿呀起步;

1991年獲國務院批准成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9年更名為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4年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7年獲批成為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如今從市區西南側的華苑科技園向東綿延,環抱渤龍湖的未來科技城核心區、承載濱海高鐵站的塘沽海洋科技園、深處寧河腹地的未來科技城拓展區,一區四園構成高新區核心區,規劃面積從22平方公里擴展到240平方公里,註冊企業從36 家發展至13000多家,歷經30載,如今而立,風華正茂!

初建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

歷史使命深植於血脈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高新區30年的成長史,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宏大背景下激盪鋪陳開來。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也是在這一年,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迎來又一個“科學的春天”,此後建立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提上議事日程。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春江水暖鴨先知。先行者總是對時代變遷有著極其敏感的察覺。1981年6月,天津出版了第一張《技術市場報》,在日後的發展中,這份報紙得到國家科委的高度關注,1989年更名為《中國技術市場報》。“那時大多數認為科研機構是公益性的,如果技術成果實行有償轉讓,既‘不合理’,也沒有先例。”時任天津市科委主任的王成懷對此感觸頗深,在人們對技術是不是“商品”尚存疑慮的年代,《技術市場報》的出版,被視為“邁出更新觀念的第一步”,也為高新區的誕生埋下了種子。

1984年5月,全國第一個有固定活動地點的常設“技術市場”在津開幕,進入市場的科研人員切身體會到科研成果想要轉化為成熟“商品”仍是任重道遠,補足中間環節已是當務之急。這,是時代對高新區的呼喚。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為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在全國選擇若干智力密集的地區,採取特殊政策,初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型產業開發區。”高新區作為國家戰略被首次提出。

1986 年天津市科委組織立項調研,與北京、南京、上海、深圳一起,成為國家科委關於“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可行性研究”軟課題的子課題之一。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1988年,以“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為宗旨的火炬計劃開始實施,這年3月,位於中關村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獲國務院批准建立。幾乎同時,1988年3月29日,天津市政府批覆同意籌建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就在批覆當天,時任天津市市委書記、市長李瑞環特為園區題字“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自此,高新區揚帆起航!

1988年12月,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從南開區新建的鞍山西道起步,天津大學達通科技開發部、普辰電子工程有限公司等36家高新區技術企業首批進駐。

1989年,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己任的天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在園區成立,兩年後,全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研討會在此舉行,1992年,這裡成為國際行業組織訪問的第一個中國孵化器。

1991年,歷史的印記再次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獲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批26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一年,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鄧小平為會議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時代以千姿百態的方式將“產業創新”的基因深深植入高新區的血脈!

開拓

“摸著石頭過河”

勇做時代拓荒者

“摸著石頭過河”,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也是高新區發展歷程的生動註腳。

1988年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獲批建立,由市科委成立處級單位“園區管理辦公室”負責園區規劃、政策制定等管理事宜。1992年6 月17日組建局級行政管理機構——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標誌著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2004年7 月9 日,中共天津市委新技術產業園區工作委員會成立。

從機構設置到開發建設,

一切都是從無到有。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1992年1月10日《天津日報》報道區域範圍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1992年科貿街街景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1995年7月27日科技廠房奠基儀式

1988年7月,天津市明確了在南開區建設科貿一條街作為園區起步區的實施方案。

1991年,正在籌建的武清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納入園區規劃,一併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這一時期,園區由政策區和武清新建區兩部分組成,致力於制定政策,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1992年,天津市在沿京津塘高新技術開發帶建立北辰宜興埠科技小區和塘沽海洋高科技小區。

1994年12 月,《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實行一區三制的管理辦法》正式實行,對華苑產業區實行封閉行政管理,對政策區實行產業管理,對京津塘高速公路及產業帶各輻射小區實行政策管理。

在剛剛起步的日子裡,園區沒有自己的建設用地,沒有獨立的辦公地點,企業稅收也留在原有行政區內,後來擔任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的龐金華形容這段時期是:“起步維艱,在幾個原有的行政區之間戳起自己的攤子。”1993年從南開區調任園區管委會任副主任的宣棟生則在回憶錄中細緻地寫道:“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所遇到的問題在全國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其一,作為開發區它沒有一寸土地。其二,作為新單位沒有資金。其三,作為剛剛成立的一級功能區政府,沒有建設審批、企業登記、稅收管理等相應權限。面對一窮二白,要建設一座現代化的科技城,只有不斷突破,不斷開拓,不斷創新!”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1996年1月24日天津市副市長曲維枝到華苑公司檢查工作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一切都充滿希望!1994年,在天津市歷屆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兄弟單位的鼎力支持下,園區第一片行使封閉式行政管理的區域——華苑科技園填土奠基。此後,高新區進入迅速發展期。1999年園區管委會取得華苑科技園環外部分的建設規劃許可;2002年園區管委會結束了在天津圖書館和科研西路漂泊辦公的歷史,正式遷入華苑科技園華天道6號“紅樓”,兩年後搬入海泰大廈。如今,沿復康路一路向西,外環線內外已是一片繁華,天津市知識產權局、科技金融大廈、國際創業中心……彰顯著這個區域的創新活力,環亞馬球會、智慧山文創基地、楓葉國際學校……顯現出這個區域的生活品味。

但,發展不會就此止步,當我們作別一個個老問題,新的問題又會迎面而來。今天的華苑科技園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發揮毗鄰市區的區位優勢,實現騰籠換鳥、轉型升級,努力打造有影響力的總部基地、研發機構密集區、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易中心,將成為它在未來一個時期所面臨的嶄新課題。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不斷破解新的難題,不斷把握新的機遇,

高新區就是這樣,

闖出一片又一片嶄新天地。

2005年,濱海新區納入國家戰略,正值拓展期高新區積極融入新區建設,2006年市政府常務會議決定,高新區管委會參與濱海新區建設,重點建設濱海科技園,這便是未來科技城核心區的起始。

2007年位於渤龍湖畔的濱海科技園正式啟動建設;2011年4月,中組部、國資委明確高新區濱海科技園為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四家未來科技城之一。

近年來,高新區第一學校、神箭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貝勒醫院等高端公共配套日益完善,這片區域將瞄準區域主導產業,積極探索產城融合的發展路徑,打造“未來科技城”的時代樣板。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2014年,塘沽海洋科技園正式劃歸高新區核心區。依託於此,高新區積極融入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用好海洋科技園資源優勢,加速佈局重大項目,2017年,中環股份、紫光雲總部、深之藍“海翼”深海滑翔機……一批龍頭項目相繼落戶。以互聯網、海洋經濟、軍民融合三大主導產業為方向的藍圖已經繪就,提升內力、做強優勢將是未來主題。

2011年,高新區與寧河縣政府就合作共建未來科技城拓展區簽署框架協議,在此後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高新區組團、開發區組團、寧河區組團、京津合作示範區四大板塊,其中京津協同示範區為北京、天津,濱海新區、高新區、寧河區、開發區、首創集團,兩市五方共建,這既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次頗具智慧的創新實踐,也仍有許多無例可循的問題,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加以破解。

再揚帆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將改革進行到底

由原一機部電傳所研究室主任張敬民創辦的天津市普辰電子工程有限公司是高新區建區當年首批註冊成立的企業之一,也是第一批從創業服務中心 “畢業”後進入“園區”再發展的民營企業。循著公司的成長印記一路回望:

1988年,公司誕生,租用民房,2名員工;

1991年進駐園區創業服務中心,550平米辦公面積,員工40人;

1998年,在華苑科技園購地12.8畝,自建普辰大廈,員工逾百人;

2005年,建成大港生產基地,佔地100畝,年營業額過億。

這是高新區企業頗具代表的發展路徑——以技術創新為起點,經培育孵化,實現產業化。不單純是招商引資、做大規模,更要守護幼苗、培育孵化,這是高新區不可推卸的使命擔當,也註定這個區域將面對數量多、體量小的創新主體,將面臨訴求多元、抗風險能力弱的特殊困難,但高新區始終對自己的使命有著清醒的認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

「改革开放40年」30年前岁月埋下的彩蛋,你记住了多少?

回首30年,天地偉業、中源協和、天堰醫教、重鋼機械、賽象科技、力神電池,華海高聖、飛騰、麒麟、中科曙光、南大通用、華翼藍天、海翼滑翔機……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紮根於此,挺起自主創新的脊樑;電子十八所、航天五院、航天十一院、軍民融合研究院、中科先進院、浙大濱海研究院、天津藥研院……一個又一個高端院所落地於此,走向市場煥發別樣生機;360、磁石雲、今日頭條、58到家、億雲共享、道本科技、曹操專車、途牛國際……一批又一批民營企業活躍於此,以科技創新立於時代前沿,不斷成長壯大。截至2017年年底,高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過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破千家,佔全市四分之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達87.2%;營利性服務業實現收入242.73億元,增長46.6%;民營企業營業收入過千億,工業產值佔比達到44.2%,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0年來,圍繞產業創新的使命擔當,

高新區做強主導產業、營造雙創環境、

加強黨建引領、優化行政效能、推進產城融合、

助力精準扶貧……

一次次攻堅克難、一步步勇毅前行!

2018年,中國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拐點,從力求知識成果轉化的科技工業園到培育自主創新生態的創新經濟體,時代再次向高新區發出強有力的召喚。在剛剛結束的2018年中期工作會上,高新區聚焦差距、自查短板,為的是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輕裝上陣,再次出發。改革開放沒有中場休息,始終做創新發展的奮楫者,這是高新區的責任擔當,也是對改革開發40年、建區30年最好的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