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啓詩意之旅 走進詩詞里的錦江

“自古詩人皆入蜀”,成都是詩歌之城,千百年來,無數詩人或在此出生,或從遠方來此駐足,對成都優美的風景流連忘返。

近期,隨著“成都詩詞大會”第二季活動的持續升溫,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其中,越來越多有關成都的詩歌被挖掘出來,重溫成都最美古詩詞,帶來新的驚喜與感動。

錦江區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與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水乳交融、一脈相承,從古至今一直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偏愛,他們為錦江留下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現在,讓我們開啟詩意之旅,走進詩詞裡的錦江,去感受她跳動著的古老而有力的脈搏。

開啟詩意之旅 走進詩詞裡的錦江

合江亭 錦江上的詩酒記憶

“政為梅花憶兩京,海棠又滿錦官城。鴉藏高柳陰初密,馬涉清江水未生。風掠春衫驚小冷,酒潮玉頰見微赬。殘年飄泊無時了,腸斷樓頭畫角聲。”這首《自合江亭涉江至趙園》是宋朝著名文學家陸游居住蜀地時遊覽合江亭而寫,抒發了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感懷。

一提起合江亭,成都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唐貞元年合江亭落成之日起,這裡便吸引了大批文人騷客前來吟詩作賦,他們留下了大量華美的詩篇作為美景的佐證,而這裡也成為了他們迎來送往和宴請賓朋的絕佳之處。

一千二百年前,史書記載了合江亭,其始建於唐貞元元年(785年),為時任西川節度使的韋皋興建,其址位於郫、流二江匯合處,又有解玉溪於大慈寺南邊流來匯聚,有人稱“解玉雙流”。

唐時合江亭是繁華熱鬧的碼頭渡口,舟楫於此停泊,又於此入長江,東去千里。韋皋在合江亭旁邊建芳華樓和閣樓臺榭,並在周圍種植花草,以梅為最,仿若園林,成為“一郡之勝地”,名為合江園,堪稱成都歷史上最早的“市政公園”。時至晚唐,高駢改道二江後,合江園更成為貴族、官員、文人墨客宴飲吟詩之處,流風所及,蔚然成景。

南宋時,成都知府呂大防命人修繕,重植梅花,作為船官治事所。每年梅開五分時,文人墨客齊聚賞梅,普通百姓賞玩遊樂。“綠野平林,煙水清遠,極似江南。亭之上曰芳華樓,前後植梅甚多……臘月賞梅於此。管界巡檢在亭旁,每花開及三分,巡檢司具申,一兩日開燕, 監司預焉。蜀人入吳者,皆自此登舟……”好一首《吳船錄》, 好一個合江亭。

南宋末年,合江亭毀於戰火,這一廢棄便是七百餘年。直至1989年,合江亭恢復唐宋舊觀,其造型懷古,風雅有韻。雙層亭頂,上覆琉璃翠瓦;朱漆圓柱,挑起十方飛簷。雙亭建在高大的壇臺之上,凸顯高聳。方壇四周環繞石砌雕欄,道行於壇下,臨河而建。西邊一片廣場冬青環繞,翠顏欲滴,一座聽濤舫懷古思幽,亭臺相連。於亭中倚坐,四周水色天光,風景如畫。恰如詩言:從唐宋以來,東流悅盡江山老;攬錦華而後,此處登臨天地寬。

九眼橋 繁華依舊盛景依然

“錦城東下路蕭然,九眼橋南綠接天。”這句詩出自近代趙熙所寫的《下里詞送楊使君入蜀》,描寫了九眼橋蔥鬱的勝景,這首詩也成功入選最美成都詩詞100首。

從古至今,在錦江上屹立了近五個世紀的古九眼橋經歷了諸多世事的風雨滄桑。如今,新的仿古九眼橋傲然挺立,將那些逝去的歷史和歲月娓娓道來。

原在錦江區一環路東五段上的九眼橋(1992年此橋拆除,2003年在下游數百米處重建仿古九眼橋),橫跨於合江亭與望江樓之間的錦江上,是近代成都市區內保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宏大的古橋樑,有成都“東南形勝”之譽。九眼橋古稱宏濟橋,為明代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四川布政使餘一龍主持修建,歷時三年,橋成後,又在橋之南端左側修了座回瀾塔,塔高七層。其後明代天啟年間曾維修改“宏濟橋”為“鎖江橋”,有“鎖鎮江水”之意。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總督李世傑主持補修,因橋“為洞者九”將其再度更名為“九眼橋”,隨後橋名沿用至今。

在九眼橋附近的河段,是古代成都最重要的水運碼頭,上樂山、下重慶,客來貨往,熱鬧非凡。材貨從樂山、峨邊、洪雅一帶運來,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黃傘巷等,有很多柴鋪子,一間連一間。江面和江岸上,船工號子、江中船帆、販夫走卒、評書客棧、茶樓飯館,一派興旺景象。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九眼橋水碼頭最熱鬧的時候。這一天,成都的龍舟賽就是在九眼橋以下的江段舉行。九眼橋下是競賽的起點,望江樓前則是競賽的終點,熱鬧的場面也集中在這兩處。晚清詩人楊燮有詩云:“龍舟錦水說端陽,艾葉菖蒲燒酒香。雜佩叢簪小兒女,都教鼻耳抹雄黃。”《江樓竹枝詞》雲:“綠波如鏡欲浮天,端午人遊錦水邊。畫槳紅橈齊拍水,萬頭爭看劃龍船。”當時盛況可見一斑。

20世紀80年代,古老的九眼橋又見證了新時代的來臨。改革開放之初,學習之風大興,人人思進取,個個講讀書,九眼橋也自發地形成了熱鬧的舊書市場。每當入夜,橋上昏黃的路燈下,人聲鼎沸,人頭攢動,賣書的、買書的臉上都帶著各自的滿足感。

錦江東流,城市迅速發展,舊的石橋難以承受日益繁忙的交通,拆除後重建起一座新的現代化大橋,古老九眼橋融入歷史的洪流。後來在其下游不遠處仿建的一座新的九眼石拱橋,為後世的成都人提供了或深邃的思索或溫馨的記憶。

開啟詩意之旅 走進詩詞裡的錦江

科甲巷 演繹一段歷史傳奇

在春熙路側,以“科甲”命名的街巷共有正、大、小三條。曾有一首竹枝詞這樣描繪科甲巷當年學子往來的盛景:白屋寒窗習五經,負笈千里到省門。文字三場俱得意,投寓此街兆吉星。

正科甲巷原長不過300來米,寬僅約2至3米,曾建有祭祀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朱公祠”。明、清以來,春熙路旁的幾條小街之上遍設大小旅店,是為方便各縣赴省應試的學子住宿所開設。後漸成氣候,此街亦因此名為科甲巷。為了與其他兩條街巷區分,即分別命名為正科甲巷、大科甲巷、小科甲巷。到了民國期間,因廢除科舉制度,不再有趕考學子來此住宿,科甲巷中的旅店生意漸冷,紛紛轉行。於是,刺繡、雕刻、木製刀劍、戲劇臉殼、手杖等手工業開始在科甲巷興旺起來,其中以刺繡業最為有名。科甲巷從業的刺繡工匠以男性為主,大多自幼學藝,從描圖、取樣、分色、上架到繡出成品,都是一人獨立完成,其繡品有被面、床簷、帳幔以及壽屏喜幛等物件。科甲巷的刺繡業興盛了三十餘年,而後走向衰敗,不少店鋪也成為了居民住所。

除了以學子旅宿而聞名之外,科甲巷還經歷過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清朝時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曾於此就義。清朝時期的科甲巷是四川“臬司”監獄所在地,監內關押全省重要人犯。1863年,石達開被捕後,被押解到成都,關押在此。清廷恐生變故,不敢將石達開解往京城,便令四川總督駱秉章在“臬司”監獄內秘密將翼王凌遲處死。傳說翼王慷慨赴死,在遭受極其殘忍的魚鱗碎剮酷刑時也不曾呻吟半聲,那劊子手因在行刑前被石達開怒目所視,在其勉強鎮定心神行刑完畢後即狀如瘋魔,成天在府河邊啼號。翼王就義的傳說流傳甚廣,也因此讓古老的科甲巷又多了一些傳奇色彩。

改革開放以後,科甲巷一帶重新熱鬧起來,個體小商品、服裝、小百貨等店鋪似雨後春筍般相繼在科甲巷開業,逐漸形成精品服飾街區。如今的這裡,已成為成都最時尚的地方之一。 (王嵐/文 謝平揚/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