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把式師老六的蹚將傳奇(30)

牛把式師老六的蹚將傳奇(30)

扶漢軍的討袁檄文,由軍師李白毛、徐昂、沈參謀等參與擬定底稿,由吳明執筆寫成,謄抄多份,於1914年3月15日貼於荊紫關附近地區,其內容稱:

中原扶漢軍大都督白,為佈告事:

照得我國自改革以來,神奸主政,民氣不揚。雖託名共和,實厲行專制。本都督輟耕而太息者久之!用是糾合豪傑,為民請命。惟起事之初,無地可據,無餉可資,無軍械可恃,東馳西突,為地方累,此亦時勢之無可如何,當亦爾商民人等所共知共諒者也。往歲大軍過境,未嘗過於傷害,爾商民等輸助義餉,似亦粗知大義,本都督深為嘉慰。不料狼心狗肺,以德為怨,迨大軍去後,我軍士之陣亡掩埋茲土者,乃竟發冢開棺,剝衣焚屍,實屬慘無人道。己不以人道待人,而欲人以人道待 之,難矣。此次之來,我軍士皆痛心疾首,鹹欲剷除,寸草不留,以洩前憤。經本大都督再三誥戒,始獲保全爾等生命,僅焚燒房屋,以示薄懲。夫雨露所以施恩,雷霆所以示威,不有雷霆之威,不知雨露之恩。爾商民等當思孽由自作,無以致怨本大都督為也。嗣後本軍過境,爾商民等但能簞壺迎師,不抗不逃,本大都督亦予以一律保護,決不燒殺。仰即周知。此布。中華民國三年三月十五日。

1914年4月,扶漢軍自馬營南下,先後佔隴西,破武山、洛門鎮,大敗陳正魁之後,兵臨伏羌城下,馬國禮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現在又見義旗東指,大軍壓境,大禍馬上降臨。馬國禮如驚弓之鳥,馬上就與營長馬國明一起,趁夜晚帶兵逃往大相山躲避。

牛把式師老六的蹚將傳奇(30)

伏羌縣知事徐兆藩早有懼怕心態,於是徐兆藩召集紳商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大家一致認為伏羌無械無兵,以力抗拒,勢所不能。徐兆藩在最後發言時說:“古人云: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豫匪雖遠道來此,亦為勁敵,並非弱者,只可以用情感用誠懇來對待,而不可憑武力與爭衡,而且事出倉卒,城鄉並無民團可調。現在事已到眼前,必須當機立斷,這就遵照各位所議論的策略,通權達變,開門迎接,相待以誠,用此來感動他們,取得諒解,使其減少騷擾,維持地方紳民免迎刀兵水火之災。倘或事後上級察覺,或吹毛求疵,追究責任,由我徐某一身承擔。”

牛把式師老六的蹚將傳奇(30)

這樣全城結綵歡迎,在街上貼紅掛綠,擺設賀桌,敲鑼打鼓,命全城父老,簞食壺漿,迎於道左,官員和士紳鵠立以待。由副司令宋老年帶領的前隊杆子,見到徐知縣等歡迎人群,十分高興,對徐知縣說:“請徐知縣轉告民眾,大家可以放心,義軍過此,得到鄉親支持,我們絕對不殺不燒不擾,請各安生業,勿自驚恐。”

午飯後,宋老年率師尚武等繼續東去,但行至東川,大雨如注,渭河暴漲,不能涉渡。又折回伏羌城,司令部駐紮於世和盛號店內,住宿一宵,4日再渡渭河,直奔天水而去。

由於地廣人稀,扶漢軍入甘後區域擴大,急需馬匹,便於長途奔襲。於是沿途劫掠馬匹,編作馬隊,每人攜馬兩匹,一匹騎人,一匹馱物,馬乏了可換而乘之,日行200餘里,大大提高了機動能力,官軍追之不及,往往相距數百里,甚至相隔數日路程,追軍雖眾,無能為力。

牛把式師老六的蹚將傳奇(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