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兄弟萬和和萬家樂,爲什麼差距越來越遠?

同城兄弟萬和和萬家樂,為什麼差距越來越遠?

曾經的燃氣具雙雄萬和和萬家樂現時的差距越來越大了,據悉在燃氣熱水器領域,萬和排名第一,萬家樂排第二,而電熱水器領域,萬和排第六,萬家樂排第五,灶具方面,萬和排第十二,萬家樂排第十一,萬和在燃氣熱水器和灶具多年出口領先同行,而十多年之前,萬家樂是市場老大,其打個噴嚏,燃氣具行業都會感冒的,那時萬和只是替萬家樂送配件的供應商。

同城兄弟萬和和萬家樂,為什麼差距越來越遠?

而經過十多年發展,萬和異軍突起,超越了當年的老大,無論是營收方面還是資本規模以及淨利潤上。據分析萬和系現擁有兩家上市公司,一家是萬和電氣,市值為63億元,另一家是鴻特精密做汽車配件的,市值是130.5億元,兩家加起來高達193.5億,而反觀萬家樂市值才只有區區22億,再加上被剝離的廚電業務市場交易價是7.4億,加起來也只是30億不到,是萬和系的六分之一而已。在營收上,萬和電氣去年達到64.39億,淨利潤高達1.46億,鴻特精密營收達到28.93億,淨利潤高達4.91億,而萬家樂是82.67億,淨利潤只有區區3800萬。而2018年中報顯示,萬和營收21.7億,淨利潤高達1.46億,鴻特精密營收10.75億,淨利潤高達2.22億,而萬家樂第一季度營收30億元,淨利潤只有區區800萬,從經營數據看出二者差距巨大。對於廚電業務的比較來看,由於萬家樂在2016年年尾已將燃氣具業務剝離出上市體系,我們只能拿2016年數據來分析如下:2016年萬家樂營收是43.38億,淨利潤2.27億,而同期萬和營收49.6億,淨利潤高達4.31億,淨利潤足足是萬家樂的一倍有多。

同城兄弟萬和和萬家樂,為什麼差距越來越遠?

萬和年報

同城兄弟萬和和萬家樂,為什麼差距越來越遠?

萬家樂年報

造成目前這個差距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幾點:其一萬家樂當年在轉制時處理不當,應該學習美的,美的是管理層融資收購亦即是MBO,而成功轉型為以何享健經營團隊控股的民營企業,解決了體制問題後的美的才開始了高速發展狂飆突進的局面,而反觀萬家樂在轉型時明顯失敗,不是由熟悉業務運作多年的管理團隊去繼續操盤,而是在面臨破產的時候被投資公司低價抄底收購了,管理團隊也陸續退出,而被廣州匯順收購的萬家樂這十多年時間內主營業務不斷下滑,主要是匯順擅長資本運作,而搞實業是外行,所以終於被當年的小弟萬和趕超,一個民族品牌也因此走向沒落,令人扼腕嘆

同城兄弟萬和和萬家樂,為什麼差距越來越遠?

其二是萬家樂自從易主後在產品研發方面投入不夠,面對華帝股份、萬和電氣、美的等競爭對手的兵臨城下,萬家樂在科研方面投入力度不夠,其投入研發金額支出在1億元左右。相比之下,萬和電氣的研發投入則高出萬家樂一半以上,所以萬家樂的廚電產品很難進入高端檔次,也只能走中低端路線。

其三在主業在被同行趕超的情況下,不做精耕細作的投入來構築護城河,反而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分散,錯誤地進行多元化投資,這些年來分別涉足保險業務和進軍櫥櫃業務,但最終都是屢屢碰壁最後鎩羽而歸。而在這同時,對手萬和卻發力狂奔,迎頭超越。

其四是萬家樂看不清熱水器發展形勢,主力還是放在燃氣熱水器方面,而對電熱水器的開發和萬和相比明顯是不足,而相反電熱水器是萬和集團主營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萬和96年開始進軍電熱水器領域,經過十餘年穩健發展,萬和在電熱水器的研發製造等各方面均已十分成熟,產品安全技術、節能技術、內膽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電熱水器已形成年產200多萬的規模,躋身第一集團行列,另外是萬家樂廚衛電器產量不高,因為2016年年尾燃氣用具業務已經置出上市公司,這裡也只能拿2016年的數據作比較,2016年萬家樂廚衛電器產量也只有433臺,而同期萬和產量高達929臺。

一代燃氣巨頭的沒落讓人感到十分痛惜,想當年那句“萬家樂,樂萬家”的廣告語響徹大江南北,萬家樂也代表著高品質的標誌,想不到會淪落於此等局面,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