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太極在行動系列報導」「心中有數」的數字海南

文 | 張戈

海南省數據大廳已彙集各領域數據,全省運行狀況均將實現“心中有數”。

海南省在國內率先建成貫穿“省-市縣-鄉鎮-行政村”四級的“一張審批網”。

太極已逐步形成“雲+數+應用”三位一體的“數字政府”建設模式。

海南省數據大廳,20米開外的弧形LED大屏,13個熱點專題、來自全省558個系統的共享數據、3000多項核心特徵指標盡在此屏幕中顯示。這就是海南全省政務數據融合後的匯集點,也是“數字海南”的一面可視化鏡子。

「數字中國太極在行動系列報道」“心中有數”的數字海南

時間維度的數字海南

何為“數字海南”模式?首先以時間為軸線,回顧“數字海南”建設歷程中太極與海南的“姻緣”。

2012年,中國電科與海南省政府就信息智能島建設達成戰略合作意向,隨之太極股份啟動“信息智能島”頂層設計;

2013年開始,太極承建海南省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並提出了“四個統一”的基本建設原則,即統一雲計算中心、統一數據資源、統一應用支撐、統一功能服務,形成全省統一、多級聯動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

隨後,以“一級平臺,多級應用”為方向,太極為海南建成貫穿省-市縣-鄉鎮-行政村的四級海南省行政審批系統,初步形成“一張審批網”的架構體系,成功化解行政審批“三集中”改革難題。

2017年,太極獲得海南省政務雲服務商以及海口市政務雲服務商資格。同年承擔海南省大數據平臺二期建設;

2018年,太極實施海南省數據大廳項目,向海南建省30週年獻禮。

「數字中國太極在行動系列報道」“心中有數”的數字海南

業務維度的數字海南

當然,以時間為軸,並不能完全體現太極的業務思維模式,而以業務邏輯為軸,“數字海南”模式則更為清晰,此即為太極“雲+數+應用”三位一體的“數字政府”建設模式。首先,太極整合產業資源形成“信息智能島”頂層設計方案,用以規劃指導數字海南建設,雖然時間週期前後跨度6年,但“數字海南”基本按照當初規劃藍圖逐步實施。

在頂層設計框架之下,太極在協助海南省推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雲+數+應用”模式。其中,“太極雲”為各類ICT基礎資源、數據資源以及上層應用的載體,而太極的身份定位,不僅是政務雲平臺的設計、實施服務商,更是雲平臺服務運營商。此前,“太極雲”模式已經在北京、陝西等地政務雲項目中多有落地,在與用戶形成“業務共建”合作形式的同時,雙方共同探索政務服務模式創新。

同時,以海南省大數據平臺(二期)為基礎,太極建設了數據一體化服務平臺和開放服務能力平臺,實現了數據採集、匯聚、存儲、治理、管理、共享、服務、開放、評估等全鏈條的數據能力支撐。而正因為上述數據能力的建設,不見面審批、精準扶貧、全域旅遊監管、健康醫療等一系列專題應用得以實施。

當然,最終各類應用系統數據將彙集在海南省數據大廳,進行可視化展現。海南省數據大廳既是“數字海南”的窗口,又是協同聯動全省各組織體系的“智慧大腦”。而此後,基於數據融合之後的數據服務,以及業務模式創新,也將成為“數字海南”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心中有數”的數字海南

2018年4月13日,海南省建省30週年之際,領導視察海南省政務數據中心大廳,並作出指示: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民生保障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如何做到“心中有數”?時間再回到一年前,此時海南數據大廳項目正值籌劃啟動。該項目正是此前5年,“數字海南”建設的階段性縮影,也是“數字”與“海南”,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結合點。

海南省對數據大廳建設相當重視,所有委辦局業務系統數據、應用系統數據,在實現共享交換後,均將接入數據大廳。同時,對於數據大廳的業務定位,相關部門也相應提出 “三時必備”的要求,即平時協同、戰時指揮、隨時展示。

肖益,太極智慧城市與雲服務戰略業務本部總經理,全程參與了數字海南建設,對於數據大廳“三時必備”的業務定位,肖益解釋說:“項目啟動伊始,相關部門即明確思路:不做描述性展示,突出實現功能性、智能性應用。”

如何理解描述性展示,與功能性、智能性應用?“數字海南”中的所有數據,並非呆板的表格式呈現,而是要與應用體系相結合,以數據驅動預測,以數據驅動決策。舉例說明,4號颱風艾雲尼登陸海南島,澄邁和海口等市縣降水量為200~400毫米,三亞、五指山等市縣降水量達到400~600毫米。數據大廳中,既要直觀展現各市縣降水量,又要對各地水庫、堤壩、城市低窪等重點防範地區一一識別,並結合降水量數據,進行預測預警。也就是說,五指山降水量600毫米,或許只需進行密切監測,而海口地區降水量200毫米,某些重點地區就要紅燈預警。同時,數據大廳中的各項數據,還將與各級應急指揮系統實現聯動。數據驅動預警,則立即聯動微信公眾號、應急指揮電話,通知到每一個鄉鎮相關責任人,甚至每一個旅遊團、每一艘漁船。也就是說,數據大廳中的“數”不是為“看”,而是為“用”。

數據融合不是目的

當然,海南省數據大廳只是“數字海南”的窗口,而在窗口的底層,則是海南省的政務數據融合平臺。早在2013年,海南省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即開始建設,其中就包括雲計算平臺、信息資源共享交換整合平臺、審批服務平臺等。

2017年,太極開始實施海南大數據平臺二期工程,實現了全部省級部門業務系統接入率100%,即所有非涉密系統數據均已實現共享對接。當然,數據融合並非最終目的,數據的價值在於支撐上層應用,在於實現數據共享開放後,進行多維度分析,並最終將數據資料轉變為數據資產,反哺數據供給方創造價值。

肖益表示,“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太極與海南省政府各部門進行了多輪溝通,最終確定出第一批13個應用主題,以及3000餘項核心特徵指標。” 3000多項核心指標是什麼概念?說明太極的“數字孿生”工作,已經深入到海南省發展中的各細分應用場景。在宏觀經濟、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市場監控等多方面,均實現了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一一對應。

而且指標間並非孤立,而是交叉協同。舉例說明,智能交通、城鄉建設、城市運行三類應用主題數據,可協同輔助城市交通規劃建設;而城市資源交易、城市運行的主題數據,又可協同智慧環保體系的建設。

從“一張審批網”到“不見面審批”

領導2018年5月16日主持召開會議,部署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其實,自2013年,海南省開始建設政務審批系統時,就已經確立了“一張審批網”的基本原則,該原則即為日後數據共享融合奠定了基礎。結合本地行政管理特色,海南政務審批系統在國內率先嚐試“一級平臺、多級應用”模式,即省、市縣、鄉鎮、村四級“多規合一”,使用“一張審批網”實現信息互聯、共享、互通。

「數字中國太極在行動系列報道」“心中有數”的數字海南

目前,“一張審批網”已經實現4個100%,即44個省級部門,使用率100%;19個市縣(不含三沙、洋浦)使用率100%;218個鄉鎮推廣使用率100%,3028個行政村開展代辦服務普及率100%。

而正是以“一張審批網”,以及前期一系列數據融合工作為基礎,2017年,海南省對政務審批流程進一步優化,開始推進“不見面審批”。目前,全省已實現8061項“不見面審批”事項,佔全部服務事項的42.28%,預計2018年底達到80%以上。真正做到了讓群眾“足不出戶”,點擊鼠標就能輕鬆辦事。

源於“數字海南“的“雲+數+應用”模式

由此可見,“數字海南”建設已初具雛形,而支撐此模式的即是太極“雲+數+應用”的“數字政府”建設方法論。該方法論以頂層設計為牽引,在底層架構層面,以“太極雲”為依託,太極提供了涵蓋IaaS、Paas、DaaS、SaaS各層能力的政務雲服務。太極既是平臺的技術服務方,又是業務運營商,與用戶形成業務共建“合夥人”模式,共同創新。

而在數據層面,太極提供了三大核心能力平臺:即共享交換平臺、數據治理平臺、大數據平臺。同時,還形成了“資源統籌梳理與編目方法論”和“實施推進方法”。此外借助數據融合,在應用層面,太極則實現了從“一張審批網”,到“不見面審批”的系統優化,並推動各系統數據匯聚到“數據大廳”,形成了與物理世界一一對應的城市大數據指標體系。

「數字中國太極在行動系列報道」“心中有數”的數字海南

此即為“雲+數+應用”建設方法論。在此模式中,太極進一步推進雲計算、大數據與政務應用深度融合,延伸“互聯網+政務服務”,創新大數據應用服務,創新推動太極與各級政府的合作模式,開展數據運營,共創數字政府和智慧社會運營新局面。

「數字中國太極在行動系列報道」“心中有數”的數字海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