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霍桑工廠是美國芝加哥的一家電器公司,雖然工廠的設施和制度比較完善,但是員工卻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不理想。為了探究原因,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各種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霍桑工廠開展了一系列的實驗。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其中有一個“談話實驗”,在大約兩年的時間內,這些專家與員工談話多達兩萬多人次,在談話的過程中,他們耐心傾聽員工對工廠的各種不滿,並不會反駁或訓斥員工。結果,這個“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究其原因,是員工一直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有很多不滿卻無法釋放,而“談話實驗”讓他們把心中的不滿全部釋放出來了,他們的心情恢復了平靜,就能夠把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自然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會遇到很多事情,由於他的心理比較脆弱,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解決這些事情。這時候,我們不要去壓制他,而是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幫助他把內心的不愉快釋放出來,使其心靈恢復平靜。浩然上3年級,他每天都會把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但是,媽媽覺得浩然說的話都是沒用的,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於是,最近一段時間,只要浩然開口說學校的事,媽媽就會馬上打斷他,說:“竟說一些廢話,如果你能把說廢話的心思和時間用在學習上,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浩然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回到家後,他很難過地向媽媽訴說這件事,還沒等他說完,媽媽就搶先說:“不用再說了,老師批評你也是為你好,你還是自己好好去想想,你到底錯在哪裡了。”看到媽媽這種態度,浩然沒有再講下去。但是,浩然非常難過,因為他還沒來得及告訴媽媽,真實的情況是老師誤會他了。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久而久之,浩然的性格也發生了改變,以前那個愛說愛笑的他不見了,如今的他變得沉默寡言。如果浩然的媽媽讓孩子自由訴說,不去打斷他,而是耐心地傾聽,那麼他就不會變得沉默寡言了。回想一下,我們在面對孩子訴說的時候,有沒有打斷他呢?如果有,那就馬上停止吧!其實,我們都知道要和孩子溝通,也知道要傾聽他的話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卻經常會不等他說完就打斷他,結果,根本無法起到溝通的效果。因此,我們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不要打斷他,做他最忠實的傾聽者。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聽孩子把話說完在生活中,當孩子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就會打斷他的話,替他把意思完整表述出來;當孩子正在訴說高興的事情時,我們會因為忙著做事情而打斷他的話;當孩子做了違反我們意願的錯事時,我們會打斷他的解釋,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訓斥……對於1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向我們訴說內心的感受,我們經常打斷他的話,不僅不利於他提高表達與交往能力,而且還會影響他的心理發展。因此,與孩子交流時,我們不要著急去打斷他的話,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然後再決定如何去引導和幫助他。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傾聽孩子需要耐心8歲的美雅和同學發生了矛盾,回到家後,她就邊哭邊向媽媽傾訴。媽媽並沒有打斷美雅,而是一邊給她擦眼淚,一邊聽她訴說。說著說著,美雅慢慢停止了哭泣。當美雅傾訴完自己的心事後,伸展了一下身體,微笑著對媽媽說:“媽媽,謝謝你聽我說話,我現在已經好了,我去寫作業了。”說完,美雅高興地走進書房……

從哭泣到高興,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美雅竟有如此大的變化,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美雅的媽媽耐心傾聽了她的心聲。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向我們傾訴,並不是尋求我們的幫助,只是他的一種宣洩方式。這時候,我們更需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給他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不要提前下結論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經常會打斷他的話,憑他的隻言片語就提前下結論。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思維模式,聽到孩子說上幾句話,我們就會在腦海中想象出結尾。我們自認為已經知道了孩子接下來會說什麼,就沒有了聽下去的興趣和熱情,於是就馬上下結論:“好了,你不用說了,我已經明白你的意思了,你不就是想……”

但是,我們卻從沒有思考過,妄自下的結論可能與孩子想說的不一樣。其實,仔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當聽孩子說話時,自己最初的結論與最後的事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們按照最初的結論對孩子進行教育,難免會冤枉或誤導了他。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打斷孩子,更不要提前下結論。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別對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說教--簡短原則回想一下與孩子的溝通過程,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經常對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說教,說了很多沒用的話。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希望我們去做某件事情,說出一大堆必須去做的理由,我們又會怎麼想呢?通常來說,別人說出的理由越多越詳細,我們的反抗意識就會越強烈。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心理和我們一樣,我們對他提出的要求越多,他越不願意聽我們說話。相反,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越簡短,他越願意按照我們說的去做。這就是我們與孩子溝通中的重要原則--簡短原則。

就這樣,浩然與媽媽之間越來越沒什麼共同語言了

也許,我們做媽媽的會感到疑惑,這個簡短原則真的管用嗎?因為我們覺得,對孩子說了很多話,他都不見得按照我們說的去做,如果以簡短的方式對他說話,他應該更不會按照我們說的去做。兒童心理學通過研究和實踐表明:當父母試圖通過很多理由向孩子訴說時,太多的話語會把孩子弄迷糊,他就會變得煩躁不安,進而降低與父母合作的可能性。然而,當父母放棄長篇大論,而是簡短地訴說時,孩子會更願意與父母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