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課大流」襲來,是盲目從衆還是理性認清?

關於補課

“補課大流”襲來,是盲目從眾還是理性認清?

2018/8/22

Wednesday

前段時間,廣東省教育廳官方微信發佈了一項關於中小學補課的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和學生自己要求補課的比例相當大,兩項相加後,高中生的比例接近80%,初中生的比例接近70%,小學生的比例甚至超過了85%

為什麼現如今的補課比例會如此之高呢?

難道真的都是家長和孩子主動要求補課的?

在小編看來也不盡然,在現今家長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大家都這麼做,我的孩子不做,怎麼能行?

這裡的邏輯是:做什麼,為什麼要做,做了對孩子好不好,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在做,我不做,我的孩子就會“落後、捱打”。

補課四大理由,你佔哪條

“補課大流”襲來,是盲目從眾還是理性認清?

“補課大流”襲來,是盲目從眾還是理性認清?

1.孩子上課不認真,成績差

玩耍可以淘氣,越淘氣越聰明越會玩,可是學習上淘氣,就會上課不聽講、不認真作業、不積極思考,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學習效果差、成績差。不補能行麼?

2.競爭太激烈,不報就落後

“ 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孩子從小不抓緊怎麼能行,總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這應該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吧?

3.父母文化差,無法幫助孩子

有些家庭的父母或許在孩子小學、初中時能夠指導孩子的學習。但是一旦進入了高中,父母的文化知識就無法幫助到孩子了。而且全班那麼多人,老師不可能每個人都顧及到,對於這樣的家庭而言補課才可以進一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4.人家都報班,不報“不正常”

在現在的中小學生中,已經形成了你爭我搶報補習班氛圍,很多家長不得不“隨大流”,不給孩子報班的家長還顯得是異類。

補課前先補下這些習慣

“補課大流”襲來,是盲目從眾還是理性認清?

聽課習慣

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做作業的習慣

首先是端正態度:作業不是負擔,是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

其次是細心審題: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正確理解內容,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最後是收集錯題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考試時複習錯題效果也很好。

敢於提問

學習方法很多,但敢於提問是最基本的。要敢於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其次是複習歸納的習慣。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

“補課大流”襲來,是盲目從眾還是理性認清?

結語

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所有的家長都會不停的給孩子報補習班,這是無可厚非的。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

但是也要認清孩子究竟是否需要補課,並且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把自己認為好的給孩子,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多和孩子去交流,根據他們的意願和現實結合。這樣孩子也會願意接受學習,否則可能就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