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民俗:跳嶺頭

欽州民俗:跳嶺頭

進入農曆八月份,欽州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跳嶺頭就拉開序幕。這是一個古老的節日,作為欽州一種民間習俗,關於這個節日可追溯到遠古時代,而在欽州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則見於明嘉靖(公元1534年版)《欽州志》的“風俗志”篇中:“八月中秋,假名祭報,妝扮鬼神於嶺頭跳舞,謂之跳嶺頭,男女聚觀,唱歌答。”這說明早在四、五百年前跳嶺頭在欽州就已經盛行了。

我關於這個這個節日的印記,得從16年前說起。哪年八月,剛到欽州工作不久的我受單位委託,前往靈山開展記者站籌建前期工作,隨行的有靈山本地人練叔。一天下午,忙完工作後練叔跟我說:“小楊,走,跟我去親戚家吃嶺頭”。吃嶺頭?這是什麼樣的節日?面對我疑問,練叔笑著說:“去了你就知道,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節日,今天讓你這個異鄉客人見識見識咱們靈山人民的熱情,也讓你體驗一下欽州這個傳統的民俗節日。

懷著好奇的心情,我跟隨練叔出發了。我們沿著六峰路驅車一直往郊外走,走了近20分鐘後拐入村道,村道的交通很擁堵,我們走走停停,一路上我看到許多像我一樣進村吃嶺頭的人們,村道兩旁臨時增設了許多水果攤點,整箱整箱的水果整齊地排放在路兩側。練叔介紹說,吃嶺頭,每拔人都會給主東家帶上一二箱水果,因為跳嶺頭節是個慶祝豐收的節日,帶上水果,祝願主東家今年果糧門倉。說罷,練叔便靠邊停車,將兩箱水果搬上車。

說話間,已到達練叔親戚家的村莊,此時的村莊十分熱鬧,家家戶戶都是燈火通晚,農家小院內是賓客滿座,主東家正忙著招呼客人。談笑間已到達目的地,練叔的親戚將我們迎進屋,地招呼大夥上座,然後從廚房端上雞肉、鴨肉、魚肉、牛巴等滿滿的一桌菜餚待客。眾人上座,斟上美酒,練叔開始逐一向我介紹酒桌上的親友,一通介紹下來,幾杯美酒已下肚。

練叔的親戚勞哥連連招呼我喝酒吃菜,今年跳嶺頭節勞哥家擺了16桌酒席待客,勞哥說,這些年國家的政策好,對農村的種養業扶持力度特別大,他加入了鎮上奶牛養殖合作社,在家裡搞起奶牛養殖,隨著靈山水奶牛養殖的規模越來越大,加上縣政府加強對水牛奶的宣傳和扶持,靈山水牛奶的知名越來越高,奶牛產的奶是供不應求,作為最早養殖奶牛的養殖戶,勞大哥的日子越過越滋潤,今年家裡新蓋了五層半的大樓,還買了轎車。更讓勞大哥感到開心的是,兒子考上了廣西民族大學,成為家裡第一個大學生,這些都是值得慶祝的事,所以今年的嶺頭節要辦得隆重一些。

欽州民俗:跳嶺頭

大家邊喝邊聊,酒過三巡,勞哥頗為感慨地對我說,別看我們村離縣城不算遠,以前卻是有名的貧困村,村裡耕地少,為了有口飯吃,大多數家庭都是靠外出打工賺錢。更要命的是,村裡通往鎮上的道路沒有硬化,是典型的“水泥路”,雨天一身泥,晴天滿身塵,要致富,先修路,村民們吃足了路不通的苦頭。靈山是全國有名的“荔枝之鄉”,家家戶戶都種有荔枝,荔枝成熟時,路不好走果運不出去,熟透的荔枝全靠村民一擔一擔地挑到鎮上的收購點賣,十分辛苦。遇上荔枝豐收的年份,荔枝太多,送不出去,大部分都爛在樹上,傷了大家種植荔枝的積極性。路難走不但影響村裡經濟的發展,也阻擋了村民跟外界的交流,每年吃嶺頭,其他村莊均熱熱鬧鬧,唯獨我們村冷冷清清,交通不便利,大家都不願意來。慶幸的是,去年年底,鎮裡為我們村申請到了村村通修路工程款,加上村民自己集資一部份,工程隊把村裡的道路硬化,如此一來,我們村到城裡也就30多分鐘的車程。路好走了,今年到我們村吃嶺頭的人比往年明顯增多,你看,那家那戶沒有好幾桌。

我們酒足飯飽辭行時,村裡嶺頭戲的表演正值高潮,村民們正圍坐在廟前聚精會神地欣賞著表演,看著一幢幢新建的樓房,和戲臺前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我內心不免也有些感慨,國家政策惠民,村民生活好過,跳嶺頭節過得更有意義。

定居欽州近20年,每年都會有好友邀請去吃嶺頭,一年總會參加好幾次嶺頭節,對這個節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欽州的嶺頭節節期是每年農曆八月至十月,各村屯輪番舉辦嶺頭節前後歷時三個多月,時間跨度之長,在國內外民間都屬罕見。

各村屯跳嶺頭的日期是固定的,而鄰近村屯跳嶺頭的日期大都相互錯開,親戚朋友藉此機會探訪聚會,主人家準備很多用蕉葉包裹的點心來款待和回饋賓客,菜餚應有盡有,極其豐富。許多客人是不請自來、不期而遇的,凳子餐桌不夠使用,往往就席地設宴,親朋好友齊聚一堂,舉杯暢飲,談笑風生。夜幕降臨,主人和賓客吃飽喝足後,就陸陸續續來到村旁嶺頭上的廟壇前觀看師公班的跳嶺頭表演。

欽州民俗:跳嶺頭

欽州各地跳嶺頭雖然有一些不同的做法,但內容基本是相同的。跳嶺頭表演由儺舞和音樂兩部分組成,舞師根據每個舞段的角色穿戴相應的服飾和麵具,以打擊樂伴奏,表演帶有角色個性的程式舞蹈。儺舞中的人物角色,是從舞師頭上系戴的面具來辨認的。根據角色的類別、性別和身份地位不同,面具製作精工釉彩,臉有紅黑,貌有美醜,形有喜怒,藝術性格特徵強烈;跳嶺頭的演奏樂器通常是蜂鼓和銅鑼。蜂鼓俗稱象鼓,砂陶鼓桶兩端用山羊皮封口,弦繩對應繃緊,鼓腔形成二度共鳴,聲音激盪悠揚。

跳嶺頭是從傍晚的“開光”舞段開始的,班首頭戴面具,身穿兵甲在壇前邊舞邊唱,拜請祖師爺來做主,收禁五方妖邪,保佑節日平安;接著,舞師連續表演“扯大紅”、“跳三師”、“跳師郎”、“跳忠相”、“操兵”、“跳四帥”、“拋雲梯”、“跳仙姑”等舞段,每跳完一個舞段,唱師就穿插歌唱一個段落的人物故事。

儺戲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種。表演者身著古裝,頭戴帽子,臉掛麵具,手執刀、斧、戟、劍、棍、鋤、鏟之類的農具兵器。戲中人物栩栩傳神,表演時而詼諧有趣,圍觀的人群經常會因為表演者口語化的幽默說詞而暴發出一陣陣爽朗的笑聲;時而神秘詭異,整個山坡充滿了陰森森的氣氛,不由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

經過通宵達旦的表演,時間已到了第二天早晨,最後跳“收精”、“趕龍船”舞段象徵性地把代表邪魔、瘟疫的精頭收盡在紙糊的龍船裡,送到河邊燒掉,表示從此災害隨水流逝,昭示吉祥安康。至此,跳嶺頭祭祀活動宣告結束。

欽州民俗:跳嶺頭

跳嶺頭以民間信仰為依託,吸納和展示豐富的民族民間歌舞、戲劇等文化因素,融節日習俗、信仰習俗、村社習俗、宗教習俗、娛樂習俗等為一體,文化內涵極其豐富。跳嶺頭是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的產物,是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徵。據研究,欽州的跳嶺頭最早由寧明、武鳴、邕寧等地壯族的師公舞傳入,先是傳入欽北大寺等地,進而流傳到欽南、靈山、浦北等地。跳嶺頭源於壯族本土文化,而在流傳表演過程中也逐漸吸收了漢族節日文化,體現了壯、漢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壯、漢民族群眾廣泛參與跳嶺頭的祭祀活動中,人們相互關心幫助,共同祈願著人畜平安、莊稼豐收,從而促進了民族的進步與團結。

更有趣的是,跳嶺頭中師公表演最多的蛙形姿態的舞蹈動作,與舉世聞名的左江花山岩畫中大多人物的蛙形姿態又是那樣的相似。經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花山岩畫畫面像是一場盛大的節日慶典或祭祀活動,畫中人物大多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分開成屈蹲,明顯是模仿青蛙的姿態,這與跳嶺頭中蛙形姿態的舞蹈動作是異曲同工的。距今兩千多年的花山岩畫用繪畫、雕刻等藝術以靜態的形式把古代駱越人生活當中盛大的節日慶典和祭祀活動記錄了下來,而兩千多年來一直流傳到今天的跳嶺頭則用音樂、舞蹈等藝術以活態的形式把古代先民的盛大慶典和祭祀活動表演了出來。一個靜態一個活態,說明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中的舞蹈、音樂、雕刻、繪畫等藝術幾千年來一直在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這既體現了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源遠流長,也體現民族文化遺產的神奇力量!

2006年,“跳嶺頭”被確定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4年,古老而絢麗多彩的欽州跳嶺頭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